福建泉州古代印度教的遗迹

印度教简介

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而得名。《吠咤》是它最古老的经典。

公元四世纪前后,印度古老神秘的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演化成一种新的教叫“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

印度教的神袛多如海边的沙粒,数也数不清,但是主神有三个,即梵天、毗湿拏和湿婆,并认为他们是三位一体的,代表宇宙的创造、保全、毁灭三个方面,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后来並逐步形成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別。

梵天

梵天是创造之神,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他创造的,可是威力不大,在三大神中地位並不高,崇拜者很少。

毗湿奴

毗湿奴又称“毗纽天”或“那衍天”,是守护之神,是毗湿奴教派崇拜的最高神袛。据说他三步就能跨过大地,不仅有保护能力,並能创造和降魔。

湿婆

湿婆則是战胜毁灭之神、苦行之神和舞蹈之神,代表着生与死、变化、衰亡和再生的力量。湿婆教派奉为最高的神抵。他通常隐藏在阴暗无光、充满灾难的地方,战争、瘟疫、饥荒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都在他的控制之下。

印度教认为,破坏之后必然要创造,湿婆额上第三只眼的神火能烧毀一切,而毁灭之后还有再生的能力。所以,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被认为是他的象征,受到教徒的崇拜。

湿婆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修苦行,还善於跳舞,是刚柔两种舞蹈的创造者,被称为“舞王”。在印度的石雕中,湿婆通常有四臂,上边两臂或执手鼓,或执牡鹿,两边手臂则作“施与印”和“无畏印”势。

在印度教的万神殿里,湿婆的崇拜最多,形象最复杂。其相貌又有四种区分:破坏相,一个常带着兀鹰出没于火葬场所的赤身苦行者;行乞的苦行师相,几乎是裸体的;舞王相(Nataraja),象征着大神的最高活动能力;三面相(Trimurti)这使他能够同时展现三种面貌。

印度教传入中国

南洋考古学家、原故宫博物院院长韩槐准先生认为,早在秦、汉时期,婆罗门教的势力已初植于越南南部,故汉初建立一个婆罗门教统治之国家于此,可能为印度第三等级——专司农、工、商之吠舍所创。因此,婆罗门教有可能于秦、汉时期在华南作蠕动式的传播,其苦行僧已把其教传播于华南。

廿世纪80年代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东南亚、西南亚输入的器物,为这个论断提供有力的物证。《梁书·扶南传》记:“俗事天神……二面者四手。”说的正是婆罗门教神袛的形象。

韩先生在海南岛临高县发现毘耶神坛,因此,他认为海南岛、雷州半岛、合浦、廉州等地盛行崇拜石狗公,似是古代婆罗门教的第三等级吠舍崇拜婆罗门神的遗迹和遗风。

泉州北宋初已有印度教的存在

在泉州临漳门(今新门)外,有根名为“石祖”的石造男生殖器,俗称“石笋”,石笋由五块圆柱型石头组成,通高3.10米,底座周长4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石雕生殖崇拜物。(参见泉州历史网   

在正方形的四个面,各浮雕一个圆盘,每根石柱共有12个圆盘。每个圆盘内分别浮雕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中国神话传说和图案花草,但以印度古代神话故事居多。如:毗湿奴骑金翅鸟解救象王杀死鳄鱼、毗湿奴以十臂人狮的相貌出山擘裂凶魔、阎摩那河七女人沐浴衣服被窃、顽童被系用力拉倒魔树、基斯那战胜雅利耶、西玛和恒河新月、毗湿奴化身、甘尼巴与基斯那角力等。这些故事的中心内容,都和公元前10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和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有关。

  

如毗湿奴骑金翅鸟解放象王故事,肇源甚古,可以从孟买出版的《印度宗教习俗》找到其原型。

  

在婆罗门教神界内,金翅鸟迦娄那是大神毗湿奴的骑乘,是喜马拉雅山里的一种半人半鸟的神物,象征天力。金翅鸟从那里起飞,那里就成为圣地。象和鳄鱼都是毗湿奴的信士,因惹动其它神袛而被贬谪,彼此争斗不休,长逾千年。后来,象猛然想到毗湿奴大神,以鼻卷举莲花向毗湿奴求救。毗湿奴果然骑金翅鸟飞临,杀死鳄鱼,解救了大象。

  

此石柱上雕刻的金翅鸟化作人形,表情虔诚谦恭,颈挂蛇形项圈,传说它经常以蛇充饥;腕带宝石玉镯,头顶刻花金冠,肩背后长着一对宽阔的翅膀,双脚作腾越状。

阎摩那河七女出浴的故事

说的是克利希那(或译为“科里西拿”)化身成一个吹笛子的漂亮牧童。他看见七位婀娜多姿的美丽少女正在阎摩那河沐浴,尽情嬉戏。克利希那一时玩心兴起,便偷窃了七女的衣裳,顽皮地躺在树顶上。众女沐浴完毕,才发现衣裳不翼而飞。她们苦无寸缕蔽体,非常着急。后來,她們发现了在树顶上的牧童,便可怜巴巴地跪在树下向牧童哀求,牧童才将衣服还給她们。而在中国神话故事中,亦有九天玄女下凡沐浴時,羽衣被盜一说,巧妙之处正是这两个故事竟出乎意料地相似,实令人惊叹。

十臂人狮掰开裂凶魔身体的神话

人狮是毗湿奴的化形,相貌凶猛,令人不寒而慄。他把凶魔希拉尼亚卡西布抓来放在膝盖上,腾出两双手掰裂其肚皮,其余的八双手各拿着象征繁荣的法螺、象征力量的圆盘、象征所有武器中最強而有力的仙杖等其他法宝。在印度古老的神話中,毗湿奴被描绘成天国的支撑者、午夜海洋的复苏者,被誉为雅利安武士之王,浑身上下装备着令人生畏的武器。

  

此外,紫云大殿前面筑有宽大的露台,高1米,台座为须弥座式。露台边缘的束腰部分,有74方人面狮身及2方狮子青石浮雕,每方浮雕有间柱隔开。人狮或头发蓬松、四足立地、面朝前看,或头向右转、两眼雄视,或右足跷起、并持有一根状似莲花的东西。人狮的尾巴都向上高高卷起。人狮雕刻艺术是源至希腊,后东传印度的。

古印度式石柱和人狮石雕,显然和开元寺的佛教建筑根本不相称。这个问题,早在廿世纪30年代就引起国内外考古学家的注意,纷纷在《燕京学报》发表文章进行考证,认定这些石雕是反映古婆罗门教的故事,不是佛教石雕。

  

20世纪50年代,泉州学者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一书认为,这些古印度婆罗门教石刻,原是一座元代的泉州婆罗门教寺(即印度教寺)之物,该寺于元末被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开元寺时,这些婆罗门教寺石刻被移到开元寺来了,成为开元寺建筑组成的一部分。

东观西台附近印度教龛石

泉州南校场附近,以前有座神龛,发现3方据查是蕃佛寺取来的印度教龛石,被垒筑在一个高约1米的石座上。现在神龛已废,石刻被收入吴文良《泉州宗教石刻》一书中。

石刻的内容分别出自《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如湿婆的妻子多尔迦在改变形貌,战胜巨魔将其踩在脚下的神话故事;毗湿奴的妻子德斯威里,伸张其四只手臂,趺坐在一朵怒放的莲花瓣座中的神话故事;湿婆化身立定在“磨盘”座前的神话故事等。

通淮门城垣附近的印度教门框石

在泉州通淮门城垣附近的城基,出土一对印度教门框石,面刻两道深沟,沟的两旁各刻四行斜形莲花瓣,两两相对。一方门框石浮刻一个身穿甲胄的武士,两耳垂肩,双手合十于胸前,右边放置一根棒形矛;另一门框石浮刻一只巨猿,左臂持一三叉矛。故事内容说的是英雄罗摩衍那在帮助苏格里瓦战胜委里,使哈纳曼仍旧恢复“猴国之王”的故事。

南校场毗湿拏立雕像

年,泉州南校场出土一尊毗湿拏立雕像,据考证是元代泉州南校场附近蕃佛寺(印度教寺)的遗物,为泉州中世紀石刻艺术中的精品,现收藏在泉州海交館內的宗教石刻陳列館中。

该毗湿拏立雕像体态修长,高厘米,戴一顶高帽,两眼下垂,鼻梁高耸,两耳垂肩,姿态端庄。有四只手:上两臂右手持圆盘,左手拿法螺;下两臂右手(已断折)伸出,作无畏手印,左手倚一根棒形矛。上体袒裸,下体似有罗衣束住,立在一个半月形的莲座上。

吴捷秋捐献的龛状湿婆石刻

廿世纪50年代中期,吴捷秋先生将一块龛状湿婆石刻雕像捐献给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龛内正中雕刻着四臂神湿婆。

湿婆面貌呈忿怒状。左上手捧一团火焰,象征谬误的毁灭与真理的传播;右上手执兜鍪;左下手掌向地面垂下,表示“有我在此,不必惧怕”之意;右下手掌向天翘起,表示“不要惧怕”。一只脚向上举,象征超脱世间的一切羁绊和纷扰;另一只脚踩丑陋的巨魔,这乃是在死者尸体上的舞蹈,意味着战胜邪恶。

“文革”中,这块湿婆石刻沦失,至今下落不明。

下围村印度教石刻

年底,在距离通淮门城墙遗址约两里的东海乡下围村,发现一方很有韵味的印度教石刻。

该石刻呈长方形,高47,广57、厚22厘米,用辉绿岩雕成。主体部分刻成屋形方龛,龛顶正中为一钟形雕刻装塔状的磨盘(印度语称为Lingam-Yoni)由盛开的莲花所承托。其左右各刻一神像,头戴宝冠,颈上缠绕念珠,饰有臂严,手腕套镯环;乍一看来,两神像造型极为相似,且采取同一态势,跌坐在莲座上,犹如菩萨,充满尊严和超越世俗的表情。

当地居民传称此尊神像是释迦牟尼和观世音,并说菩萨很灵验,祭祀此石,村子不会闹水灾。

但依据雕像的形体来看,所刻神像很可能是印度教破坏神湿婆或追随者,而塔状的磨盘,毫无疑问是湿婆最基本的化身(Avatara)林加。

这方龛状石刻,表现的是反映湿婆崇拜的题材,尽管神像的塑造挟带有泉州佛教艺术痕迹,很可能是呈三面相湿婆的造相,即湿婆和其主要表象林加,或者是湿婆妻子的两个化形在卫护着林加。此石显属印度教寺建筑外观的饰物,普遍嵌在内殿的层楼顶上。

廿世纪50年代初期,已故的吴文良先生曾搜集到这种类型的龛状石。根据泉州出土印度教寺残存构件的尺度与式样,对照中世纪南印度神殿建筑实物,可以推测出元代泉州印度教寺概略形象。

津头埔、东门外、新门街、伍堡街等地建筑石刻

令人欣慰的是年以来,在泉州的津头埔、东门外、新门街、伍堡街等地调查征集到一批各种规格、纷美并呈的建筑石刻,其中有“花朵式”柱头(Capital)石2方。其一高25,广98厘米,方形平面,前后两面各刻莲瓣及十字形的花朵。两侧的花朵作对称式向下垂着;另一石高26、广86厘米,形式与上一块接近。

在泉州出土的花朵式柱头种类很多,仍然是南印度雕刻的摹绘作品。更确切地说具有印度的希腊化艺术(犍陀罗)的特征,柱子和柱头仿照罗马式样,即科林斯柱头。中世纪印度乌耶劳尔神殿的刻柱10多根,每个柱头都呈"花朵式",个个都有束莲向下垂着。在南印度马杜赖、斯里朗加姆等地的许多神庙里,巨大的雕刻饰以细致的艺术手法,增加了有柱的大厅和长的柱廊,那些颇有特色的柱头、柱身和泉州发现的印度教寺建筑构件石柱基本相同,稍有区别的是方块上无圆盘而已。

津头埔村民在修建东大路时掘获的石横枋,残广73,高21,厚33厘米。两边刻有花纹。左刻眼镜蛇蜿蜒相交的变形图案,边缘还有一石榫突出(3×3×1厘米);右边长方形框内,刻有海棠花,边缘一侧雕有斜形莲瓣,此石大概是廊柱柱头檐子之间架置纵横方向的染枋。

年5月在泉州伍堡街旧石店的围墙基发见另一横枋石,高22,广厘米,边缘刻斜形莲瓣,砌筑在一起的还有几方印度教寺构件和基址石刻。年,吴文良正是在同一地点发现两方泰米尔石刻。

年在南门港仔墘获得的希腊式柱头石,广57,高30厘米,一端作八角形,石刻莲瓣两层,四周各刻剑形垂注,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年6月在鹿园灵山附近发现的葫芦状柱顶石(Abacus)位于柱身顶端的部分,极为罕见。石雕广32、高64厘米,上部雕一葫芦形,下部宛如十六角形刻柱的一段。四方形的台座,四面各有圆盘,内刻缠枝花案。它们互相交错的排列,反复循环的图样,与垂直的石柱互相照应,使人想象到泉州印度教寺的无比风韵。

池店印度式雕刻

位于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旧街兴济亭壁龛,年7月发现;年4月列为晋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此石刻绿辉岩雕成,宽66厘米,高48厘米,厚22厘米,是广泛流行于印度的印度教艺术造型,即深受印度教教徒尊崇的破坏神湿婆的“舞王相”。其雕工精细,形神兼备,无疑是汲取印度教艺术,从南印度原型直接临摹下来的,同时揉合着古代泉州传统的雕刻图案与技巧。

石刻中间浮雕四臂神湿婆,头戴孔雀羽做成的扇形冠,宽胸博肩,细腰。4只手分别拿着惯用的降魔法宝:左上手握达莫如(Damaru)鼓,右上手执拂尘,左下手持长矛,右下手拿铃铎(Chanta)。大神一脚踩着横卧在地的巨魔,巨魔用手撑着长矛徒然挣扎,表现湿婆脚踩魔鬼欲作舞蹈之状,意味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另一脚盘在莲座(大王游戏座)上,欲作舞蹈之状。

湿婆左右佇立着2位女神,她们是“舞王相”的目击者,应为湿婆的妻子帕尔瓦娣(Parvati)和七母神。印度教万神殿有一系列女神的崇拜,其中最有声望的是湿婆的妻子帕尔瓦娣,她常表现为不同形状,因而有不同的名称,一般被描绘成站在湿婆身旁的年轻美女。帕尔瓦娣和七母神宛如湿婆,都是生与死、创造与破坏的象征。

此印度式浮雕来历不明,很可能就是元代兴建的泉州印度教寺的嵌板石,元末寺庙遭到破坏,后来移到距泉州城区仅6公里的池店。

长期以来,当地村民一直坚持认定此神像为观音菩萨,是明·宣德年间(—年)池店大富豪李五(参见泉州历史网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安全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yy/87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