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百科词条稿西夏文契丹文女真
分支学科:中国诸民族语言
分支主编:黄行副主编:王远新
史籍称“河西字”,使用者自称“番文”,党项羌人的文字,用来记录党项语。这种文字在西夏建国之前的年由夏景宗元昊委托大臣创制而成,随即被用为西夏的官方文字,在王国覆亡之后一直断续使用到明代中期。西夏字的总数将近六千,基本笔画和造字理念来源于汉字,多用“会意”“形声”手段构成合体,但无一字与汉字相同,且绝大多数字形都比汉字复杂。目前见到的西夏文献主要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几处遗址,尤以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所出为大宗。出土文献分藏俄、英、中、法、日等国,数量巨大,内容以佛教著作为主,另有一批中原典籍的译本,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西夏人自己编写的字典、童蒙教材、法令和诗歌谚语。西夏字目前能获得大致解读的约占总字数的十之七八,阅读文献已经基本够用。
年西夏文石刻陀罗尼拓片局部(原石在北京居庸关云台)
(撰稿:聂鸿音)
契丹文分支学科:中国诸民族语言
分支主编:黄行副主编:王远新
史籍称“辽文”,契丹人的文字,用来记录契丹语,与汉文同为辽朝官方文字。契丹文的使用范围东至中国的松辽平原,西至吉尔吉斯斯坦的楚河州,在辽朝灭亡后又被女真人沿用了半个多世纪。通常说的“契丹文字”实际包括两套性质不同的书写符号,一套叫做“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年,另一套叫做“契丹小字”,创制时间略晚于大字。契丹大字仿汉字设计,文字性质与汉字相同,字符有时直接借用汉字(如“皇帝”),有的是在汉字基础上删改笔画而成。契丹小字的创制受了回鹘文的启发,是一种具体性质不明的表音文字,共有三百多个字符,形体有的是借用契丹大字,有的是用汉字笔画重新组合,成文时采用字符叠加的方式分词书写。史料记载辽代曾出现过中原书籍的契丹文译本,但那些译本都没能保留到今天。目前所见的契丹文字资料大多是中国东北地区所出的金石铭刻,只有俄罗斯收藏有一个内容不明的契丹大字写本。由于没有与其他语言逐词对译的文献,所以迄今对契丹两种文字的破译大都是凭经验的零星猜测而缺乏外部的实证,完整的文献一件也没有获得解读。
年契丹大字“耶律习涅墓志”拓片局部(原石存内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馆)
年契丹小字宣懿皇后哀册拓片局部(原石存辽宁省博物馆)
(撰稿:聂鸿音)
女真文分支学科:中国诸民族语言
分支主编:黄行副主编:王远新
公元12世纪到15世纪女真人的文字,用来记录女真语,与汉文同为金朝官方文字。女真文为年金太祖委托大臣创制,当时的流传范围东至朝鲜半岛,西至中国的陕北地区,南至中国的河南省,北至蒙古国。公元年金朝覆亡后,女真文在中国东北的某些部落里继续沿用到明代。史书记载女真文也像契丹文那样分成“大字”和“小字”,但从所有的存世文献中都看不出像契丹文那样两套文字的区别,故当代学者认为女真文是在表意文字(大字)的基础上加进了记录女真语法标记和专用译音字(小字)的混合系统。目前见到的女真字有一千余个,有楷书和行书两种字体,其中有些字符是借用了汉字和契丹字或在其基础上增改笔画而成,也有些是利用汉字的笔画重新设计的。这些文字目前约有半数可以识读,主要是因为有几种传世抄本《女真译语》权充字典使用。中原史籍记载金代设有女真文进士科,表明当时的政府曾大力推广这种文字,但女真文资料保存至今的很少,只有十几件石刻和几页学生习字的残纸,目前不能通读。
年女真文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原石存河南开封博物馆)
(撰稿:聂鸿音)
八思巴文分支学科:中国诸民族语言
分支主编:黄行副主编:王远新
史籍称“蒙古新字”,蒙元政府设计并使用的一套拼音字母,目的是译写一切语言,但实际主要应用于蒙古语和汉语。字母由元世祖忽必烈委托国师八思巴罗追坚赞(’Phags-paBLo-grosrgyal-mtshan)创制,于至元六年()正式颁行,与原有的回鹘式蒙古文一道并行国中,后来随着元朝的灭亡而逐渐废弃。关于八思巴字的记述见盛熙明《法书考》、陶宗仪《书史会要》以及《元史》等元明史书,但所记字母数量不一。据目前所知,各种文献中的八思巴字母共有41个,有正书和行书两种字体,字母形体脱胎于藏文,但拼写规则似受回鹘文影响,即不再像藏文那样将基本字母和附加字母叠加起来横行书写,而是改为每个字母代表一个音位,以词为单位从左至右竖行书写。从传世的八思巴字《百家姓》和《蒙古字韵》可知元朝曾有在国内实行八思巴字启蒙教育的想法,但现有资料表明这套字母的使用范围很窄,大多用于政府公文,未能广泛服务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存世数量最大的石刻或纸质的皇帝谕旨内容相对单一,不能提供充足的历史信息,那两本启蒙教材则因反映了元代大都话的实际读音而一度成为汉语音韵学界白癜风的治疗医院北京白癜风皮肤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yy/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