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厝历史的存在

原文登于《菲律宾世界日报》年7月14日侨乡动态

福建泉州,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在中心市区那成片成片低矮的红房子。那是一种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或者在中国与其经济相当的其他城市远不相称的一种存在。好像这里的人们固执地坚信,这个城市就应该是这样,不需要高楼大厦,古城就该保有她该有的味道。

泉州人,把这些老房子,称作古大厝。当地人颜如冰说,听到古大厝庭院内传来孩子的嬉闹和奶声奶气呼唤阿公阿嫲的声音,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这些古大厝就如这个城市的细胞,虽然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洗礼,但只要有新生儿在庭院内嬉戏,就代表着这些细胞还活着,而且生生不息。

谈到泉州的古大厝,当地人最引以为豪的还是当属“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老范志古大厝”等。这些古大厝,成了当地古厝标杆中的标杆,不仅规模建制宏达,雕刻精美也令人咋舌赞叹。

糅合西洋风格的泉州古厝

有人说,最爱那泉州的一抹红,指的就是当地的红砖古厝。这些古厝取材当地的红粘土烧制成砖,竟意外建成一种当地人的文化图腾。这红,并非中国红般俏艳,而是有一种偏橘黄的深沉。

两只高高翘起的燕尾脊,或许是泉州古厝的另一种特征。燕尾脊的渊源,或许已经难以考证,但它却是以泉州为主的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常使用的建筑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线的形状,两端往上翘起,类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样。

有史料记载,当地普通民居一般是用云纹装饰燕尾脊,有钱人家则会装上些装饰性的神兽作为镇宅之用,而寺庙的话则多采用色彩绚丽的瓷贴,用五颜六色的瓷片贴成龙或其他神兽的样子来做燕尾脊的装饰。

这燕尾脊,除了以其独特的“曲线美”能给人美感,殊不知也有实用价值,即尖端放电。所以雷雨季节,这些古大厝常因有“燕尾脊”的缘故,而使居民少受伤害。

闽南建筑风格特色之一的出砖入石,屋檐角即燕尾脊

闽南语中,厝即是家,这个家,除了遮风挡雨之外,当地先人还赋予了这些古厝更鲜活的生命。走近任意一栋传统规制的古厝,门楣总是抢先吸引人。那些一幅幅“衍派”、“传芳”,诉说着这个家族的迁徙史。这一习俗,也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现代建筑。

古厝门楣的传芳、衍派,诉说着家族的迁徙史。古厝的大门,都有大量精美的雕刻。门旁的对联,蕴含家族治家理念。

在门楣下方,则往往是琳琅满目的精美砖雕、石雕、木雕。聪慧的当地人,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镌刻到了他们的家里,让这个家的味道更地道。

这些雕刻精美的构件,有象征花开富贵的牡丹瓶,有对子孙劝解的“鹬蚌相争”图,也有表达屋主修身养性的名人字画。这些有着特殊寓意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泉州的古建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物化展示。

泉州市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泉州古厝的这些精美雕饰并非率性而为,他们不仅讲究实用性,更讲究艺术性,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建筑中大量运用谐音和象征意义,如闽南古厝大门旁的青石刻上莲花蝌蚪,单脚站立的白鹭,寓意“一路登科”,表示科举仕途顺利。

循着这一思路细细发现,这些雕饰中刻着的梅花鹿,则寓意“禄”。泉州鲤城区的蒋介良带着笔者前往当地常泰街道楼下社区的一处古民居。在这栋古民居门面上,除了当地常见的装饰雕刻外,竟然错杂雕有蒙古文、象形文字等,令人称奇。

乡间不起眼的一出古厝的窗子,被制成八卦型

古厝里的木雕

蒋介良说,虽然这栋古厝不过百年历史,但这房子的雕刻,在泉州地区也是少见。当年给雕刻师傅算工钱钱,是按照他们雕刻时磨下来的石粉重量,一两石粉一两白银给付的。

李国宏说,当地的雕刻更具代表性的是,有一副雕刻上,刻有狮子、凤凰、牡丹、狮子。李国宏分析,狮子是百兽之王,凤凰是百鸟之王,牡丹是百花之王,这些均象征着泉州人敢为天下先,爱拼敢赢的精神和气质。

古厝的砖雕

古代闽南人自中原三次大迁徙到南方之后,又有部分敢为天下先的闽南人,沿着先辈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广泛在港澳台、东南亚繁衍生息,并将泉州当地的建筑特色也带到了迁居地。台湾,即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子。

勤劳的泉州人,在东南亚不仅开枝散叶,积累的巨大的社会财富,且对故土念念不忘。泉州市晋江的陈志东带着笔者参观了他们家的老宅。周边数栋规模、建制基本类似的古厝,即其先祖远赴菲律宾谋生赚到钱后,换成数袋黄金运回晋江当地修建的。

不过,在晋江的金井镇塘东村,还有更令人意外的发现。当地人蔡竞翔,如今已经是他们村的专职“野导”。蔡竞翔不是导游,他的本业是影视动漫制作。因为对家乡的眷念,他不仅自发筹资拍摄了数部反映当地渔村风貌和闽南古厝的微电影,而且成了前往他们村旅游的免费导游。而这个村子,上百栋好像几百年前已经经过严密规划的古厝,至今仍鲜活存在。有人猜测,或许包括台湾在内的整个大闽南地区,估计已经没有这么大规模集群的闽南古厝。

而这些古厝,有一个看不见的共同特点——均由当地海外华侨寄钱回来修建。塘东村的书记告诉笔者,村子外的华侨人口,数倍于当地本地人口,且主要分布在菲律宾。

晋江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存在。在整个东南亚的富豪中,晋江人是一个非常不能忽视的存在。而菲律宾的国父,即晋江人。

当然,泉州的先人除了将当地的文化带出去,也将南洋的文化带了回来。这些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体现在建筑上,就是一种奇妙的组合——番仔楼。

番仔楼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泉州市石狮永宁镇后干柄村的百年洋楼“六也亭”,其建筑风格中西结合,规模宏大,楼宇内房间上百,被乡人称为“九十九间”,闻名乡里。

石狮九十九间番仔楼

石狮当地人蔡培育带着笔者参观了这栋也是当地旅菲华侨回乡修建的“豪宅”。据说,当年这老宅里住了不下人,随着杨家后代陆续搬出老宅,如今的“六也亭”更显沧桑。不少楼梯的扶手已坍塌,台阶生满苍苔,有的天花板开始剥落。由于长久无人居住、管理,不少房间窗棂断掉,蛛丝斜织。

这样的番仔楼,在当地市中心、县市中心倒不多见,主要散落在乡下民间,尤为奇特。不过,在泉州市区东北方向海边的一个古老渔村,则有另一种别具风格的“豪宅”。

在泉州,牡蛎叫做“蚝”。这个名字叫蟳埔的村子,用东非海岸的大型牡蛎壳做房子,这让他们的房子,生生成了“蚝宅”。

蟳埔村的“蚝宅”

据考证,宋元时期,远航船队从古刺桐港出发,经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地中海沿岸,与世界三十多个多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远洋船队贸易返航时,因航载货少,船行不稳。于是当地先民们便把异域废弃的大型蚝壳装仓压重,运回国内。

泉州先民传承“古闽越族”拾海蛎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遗风,构筑了以“出砖入石”为墙基,以片片海蛎壳相砌状如鱼鳞为墙体的“蚝宅”。

泉州古厝窗棱上的雕刻

晋江塘东村类似龙头的古厝

据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亨利来泉州考察海上丝绸之路景点时,曾指出在西欧挪威、荷兰等地海边,也出现过类似的建筑。

泉州的古厝,犹如神一般的存在,期待懂的人去细细品读。

扫描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白癜风要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xw/17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