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不起泉州

历史对不起泉州?

——寻访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古春晓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台湾诗人郑愁予《错误》

寂寞的城,寂寞的泉州博物馆。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匆匆穿越历史。

透过历史的背影,多年前的泉州却是一派繁华景象:“闽海云霞绕刺桐”,“涨海声中万国商”。

泉州,古称刺桐城,海上丝绸之路三大主港之一。宋末至元代,刺桐港超过广州和宁波(明州),成为“东方 大港”。市舶番坊,丝路勃兴,梯航万国,相当于今天的上海。

海上丝绸之路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此一游,惊叹刺桐港的吞吐量竟超过埃及亚力山大港,其地位名列当时的“世界四大口岸”。

然而兴也“海丝”,衰也“海丝”。明初以后,泉州逐渐失去海上通商优势,海上丝绸之路变成了海上“思愁”之路。

从明初“洋禁”到清代“海禁”;从抗击“倭寇”到反抗“满清”;从“荷兰殖台”到“明郑 ”;从施琅“平台”到日本“割台”,从“台湾光复”到“两岸对立”……多年来台海历史不断被撕扯、撕裂、撕碎、撕毁,海峡此岸的泉州遭遇一系列“海撕”。

从天时地利的“海丝”,到失和失利的“海撕”,曾经拓洋开疆的泉州,也曾经长期被历史的骇浪拍打在沙滩之上。本属泉州所辖的金门县,至今还处于国民党“台占区”。

历史上泉州府陆疆海疆版图辽阔,曾长期管辖台澎、金门和厦门。然而在不断“海撕”中,台湾地位越来越高, 成了“亚洲四小龙”;鸦片战争后,厦门和福州成为“五口通商”之二;在改革开放后,厦门最早成为特区副省级。因此泉州对历史一直想不通,对厦门一直不服气,于是明里暗里又与厦门“开撕”。正如一档电视节目“撕名牌”,“老名牌”泉州与“新名牌”厦门展开“互撕”。

泉州

就在中央政府力图重新激活海上丝路之际,笔者刚好有一个去泉州采访的机会。四月初的泉州,正值市树刺桐花开,这种树木正是从“海丝”国家马来西亚引进的物种。笔者随后还顺便游览了一下厦门鼓浪屿和漳州永定土楼,正好走了一趟被称为“闽南金三角”的厦漳泉三市。而最早对外开放的“闽南金三角”曾经与“珠三角”齐名,正是由于内部互撕,才使得“厦漳泉一体化”整合规划进展缓慢,从而削弱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实力。

从笔者 印象来看,厦门俨然一派现代大都市的繁华景象,而泉州的城市面貌则相形见拙,这与排名福建全省GDP 市(高出厦门、福州)的经济地位很不相称。但是泉州历史文化积淀相当深厚,且有史学界“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说。正如厦门大学 教授易中天所讲:“走在泉州城,一不留神你就跟历史撞个满怀。”在泉州 最古老的开元寺,至今还保存有宋代理学巨儒朱熹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泉州枕山面海,四时如春,自古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拥有 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40处。隋唐以来,宗教衍播,儒、释、道并兴,号称“泉南佛国”。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发达,各国客商众多,有大量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侨居于此。中西往来频繁,东西文明互动,多元文化激荡,各种宗教相继入泉。包括伊斯兰教、摩尼教(明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犹太教、日本教等,留下众多宗教遗迹。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至今还有几万名阿拉伯侨民后裔生活在泉州。

泉州伊斯兰教圣墓郑和行香处

明清时期,泉州文风鼎盛:硕儒巨擎,著述浩复;学术批判,思潮迭起。泉州在整个明清时期都处在海上风云前沿,抗萎御侮,驱逐荷夷,平台复台,英杰辈出。泉州籍 历史人物有:抗萎英雄俞大猷,杰出思想家李贽,开台圣王郑成功,平台大将军施琅……还有背负历史骂名的前明大学士、“开清 功”洪承畴。

作为闽南文化的源头,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泉州讲古等。体现民间信仰的史迹也非常丰富,如关岳庙、文庙、天后宫(妈祖庙)等。除了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外,泉州还保留了大片充满闽南特色的古街坊, 代表性的有西街、状元街、南俊巷等。

泉州博物馆

笔者此次参观泉州博物馆,系统了解了泉州“海丝”的历史流变。至于“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说法,准确地讲应是“重要起点之一”。

“丝绸之路”最早于年由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原指中西丝绸贸易陆上通道,后来法国汉学家沙畹又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海丝”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五个历史阶段:“海丝”形成期——秦汉;“海丝”发展期——魏晋;“海丝”繁盛期——隋唐;“海丝”鼎盛期——宋元;“海丝”由盛及衰——明清。

宋元 大港泉州

中国境内海上丝路主要由广州、泉州、宁波三大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成为海丝港口,唐宋时期成为 大港。在东汉初年,宁波就与日本有交往,到了唐朝成为中国大港之一。宋末至元代,泉州一跃成为 大港。这是因为泉州处在南北海岸的中间点,具有辐射南北两面的地理优势。然而由于从明初起长期实行海禁,泉州港便迅速走向衰落。

元明之交,正是海上丝路发展的极盛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突然下令实施海禁呢?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疆不靖”,当时在东南沿海对明政权构成威胁的主要有两大势力:一是被朱元璋击溃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二人在元末农民起义中雄距一方,长期与朱元璋对抗,余部逃到海上盘踞多处岛屿,仍有很强势力。二是“倭寇”活动猖獗,元代以来不断有倭寇为患沿海地区,入明以后为祸更烈。此外还有蒙元残余势力,镇守福建的陈定友被朱元璋平定后,余部也逃往海上继续反明。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年间,朱元璋多次发布禁海令,并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寸板不许下海”。洪武七年(),明廷下令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专门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宁波)广州三地的市舶司(最早的海关),于是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泉州由高峰一下跌入谷底,迅速走向衰落。

明成祖永乐至宣德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七次大规模远航,但这只是由朝廷主导的宣示大明帝国威严的朝贡贸易,民间私商仍然不准出海。郑和下西洋被认为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创举,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然而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作用一直存在争议,褒贬不一。

其积极一面是发展了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然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其政治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不仅没有带来多大经济利益,反而是这种“厚往薄来”的贡赐关系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负担。

郑和下西洋

而这一时期泉州港的作用,仅体现在郑和下西洋朝贡性质的航海过程中提供专业人员和海船补给,以及维系与琉球(台湾)的部分朝贡。明成化十年(年)泉州市舶司移设福州,标志着泉州港四百年的外贸港地位的终结。

宣德八年自郑和 一次下西洋之后,明廷不再派遣使团远航海外招徕入贡。尽管后来朝廷又多次颁布私通番国的海禁命令,然而收效甚微。由于官府控制不力,民间海外贸易开始冲破海禁,沿海商民频繁的走私活动使私商贸易逐渐发达起来,海上“丝路”变成了海上“私路”。其中漳州月港便在官府的开禁张弛中兴起做大,成为东南沿海 大私商大港,“海丝”起点泉州实际上就被月港“海私”所取代。

15世纪后期,内阁大学士丘浚上奏皇上开放海禁,主张开放朝贡以外的民间正常对外贸易。随着海禁的松弛,一段时期民间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海外船只不管是贡舶还是商舶,都允许互市贸易往来。

抗击倭寇

然而到了十六世纪初,“倭寇”之患愈演愈烈,于是嘉靖政府再次厉行“海禁”,并对倭患进行重大打击。到了嘉靖后期,随着倭寇问题的基本解决,海禁政策已完全成为对外贸易的障碍。隆庆元年(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同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开放漳州月港,史称“隆庆开关”。

然而月港开放后却排斥闽南以外的商民参与开海贸易活动,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的海外贸易环境,也就没能达到消除海盗源头的目的,反而激起走私贸易的泛滥。明末中国沿海又兴起一个“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与海寇商人活动兴盛一时。于是明朝天启二年()再次严禁中国商船出洋兴贩。

漳州月港遗址

明代海禁对当时与后来产生了巨大影响,总体来讲,海禁政策更多的是消极作用。

首先,海禁的实际结果造成了逼民为盗的副作用,反而加剧了“倭患”。所谓“倭寇”其实大多数是福建人,他们由于海禁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不可避免地转向走私、转为海盗,海上走私逐渐与沿海寇乱混而为一。

其次,海禁造成沿海居民生活贫困与国家财政收入锐减。沿海人民失去生活依靠,仅靠少量贫瘠土地以求生存。与宋代相比,明朝财政收入远远低于宋朝,就是因为海禁失去了大量海外贸易税额。

纪念郑和下西洋年

第三,海禁政策将明朝海外贸易权拱手让与其他国家与地区。郑和下西洋时代中国的造船术、航海术本来处于“世界 ”,遗憾的是明廷以牺牲新兴经济利益来服从传统政治利益的保守发展取向,对正在兴旺发展的对外贸易以毁灭性打击。并且使中国海上实力日益衰落,导致后来抵挡不了西欧殖民者入侵。

明代海禁后来被清朝所沿袭,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演变为闭关锁国政策。清初海禁与明初情形一样,就是为了防止沿海民众接济以郑成功为首的反清抗清势力。笔者这次参观泉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大体了解了泉州郑氏集团及台海风云的历史渊缘。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原来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通过海上贸易起家,至明末成为势力庞大的海上武装私商集团首领,纵横闽粤沿海。后郑芝龙接受明廷招抚后,集官、商、兵、地主于一体,先后任游击将军、南粤副兵总和福建总兵。清顺治元年,郑芝龙拥戴南明唐王在福州立为武隆帝,翌年率众降清。郑成功立志抗清复明,并与其父裂,起义师与海上。清顺治七年(年),郑成功夺取厦门、金门两岛后以此为根据地,随后分兵南征北战,与清军战斗数十次,逐步收复了漳州和泉州,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州的东南沿海地区,抗清基地日益壮大。

郑成功遥奉西南的南明永历帝为正朔。年因战功卓著,受晋封为延平王。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并承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官,分理各种事务,明郑抗清政权自此成立。与此同时,郑成功还加强练兵和扩大军事编制,得到东南沿海义师和老百姓的响应和支持。

泉州籍“民族英雄”郑成功

年郑成功北伐南京失败,元气大伤,为解决后勤给养不足等问题,于是谋划另寻出路。顺治十八年(年),郑成功举兵赶走了殖民台湾38年的荷兰人,占据了一块更大的根据地,并在岛上设立政权,继续与清朝分庭抗礼。

清政府认为郑成功能够长期在沿海袭击清军,是因为得到沿海人民的支持和接济。为了隔绝大陆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的交往,并防范新的反清力量集聚海上,顺治十二年(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顺治十八年(年),清廷又连下三道迁界令,强行将沿海居民分别内迁30至50里,房屋、土地全部焚毁或废弃,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年),泉州人施琅大将军平定统一台湾后,清廷方开海禁,先后设立粤(广州)、闽(厦门)、浙(宁波)、江(上海县)四个海关,分别管理对外贸易事务。由此可见,广州、宁波仍然是“海丝”主港,而闽海关则以厦门为主口,以福州为分口,泉州已退化为一般港口。

厦门港老照片

然而仅仅过了30多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海寇”活动和西方势力在东亚海域的潜在威胁,康熙帝又发布了南洋禁海令。到雍正五年(年),雍正帝在大臣们的反复奏请下,担心闽粤地区因洋禁而引发海患,才同意废除南洋禁海令,随即又开放了粤、闽、浙、江四个通商口岸。

随着当时海上商贸的发展,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也日益严格。清朝闭关自守最突出的表现是在乾隆、嘉庆时期。

18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开始工业革命,海外贸易日益扩张。当时在中国沿海的4个通商港口,前来进行贸易与投机的洋商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南洋一带和中国沿海也经常发生英国等殖民者的涉华事端,引起了清朝政府的警觉和反感,从而开始全面防范洋人。

为便于集中管理和控制,乾隆二十二年(年),清朝政府下令关闭闽、浙、江三个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这就是所谓“四口变一口”的“一口通商”,广州成为海上丝路惟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然而在广州港的进口商品中,鸦片逐渐占据了首位,并从原来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

此后近百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更加严厉。为了打破封闭的中国市场,欧洲诸国如英国、沙俄等多次向中国派出使团,试图说服清朝皇帝改变国策,但都无功而返,中国彻底关上了大门。

鸦片战争

中英贸易问题长期交涉未果,一些英国商人不断对政府施加压力,鼓吹对中国采取武装入侵政策。由于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将英国商船全部驱逐出境,再次激化了中英矛盾,给英国殖民者入侵中国提供了借口。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战争——鸦片战争爆发。作为《南京条约》的重要条款之一,就是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实行自由留易。

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中国资源和丝、瓷、茶等商品的出口贸易被掠夺和垄断。鸦片战争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了深远影响,而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屈辱历史的 祸根。

对于泉州来讲,明初以后几百年的衰落,意外使得当年的历史遗迹得到较好封存,而其他“海丝”城市当年的遗存基已消亡。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队来泉州后为众多遗迹尚存而感叹,遂认可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沉没于广东阳江的“南海一号”,经年整体打捞时轰动国内外,这艘始发于泉州的南宋沉船再次见证了当年泉州港的繁荣。

“南海一号”沉船打捞

然而泉州直到现代也未能逃脱“海禁”的历史宿命。笔者曾看过一篇题为《中国对不起福建》的网文,大意是福建作为两岸对峙的准军事前线,经济发展一度受到很大制约,更不易得到国家大规模基建投资。还有网友跟贴说:“中国对不起除了厦门以外的福建,更对不起泉州。”虽说厦门也在建国后受到潜在战争因素的抑制,但却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五个开发开放类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新特区”),也是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国家已给了厦门很多名头和优惠政策,相比起来泉州要少得多。

海上看金门

厦门有一个观光项目“海上看金门”,现在两“门”之间早已不闻炮声。实际上这次笔者走了一趟厦漳泉,才发现金门其实是属于泉州的一个县。也就是说按年民国政府的区划,现在的台湾省还占据着福建省的一个县。难怪泉州一直对历史想不通,真可谓“此事古难全”。

屈指一算,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朝代更替,泉州都要经受一次沉重打击:明太祖为防海上反明势力下令海禁,泉州马上撤消了了市舶司,失去 大港地位;清初为反制泉州人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又宣布海禁大迁界,沿海变成无人区;年“金门战役”,解放军登岛部队惨败后,于是海峡此岸再次“海防”数十年。历史上多次“海禁”,泉州都首当其冲遭遇无情“海撕”,中国历史真的严重对不起泉州。

金门战役

60多年来,金门岛堪称是海峡两岸对立关系的一朵“奇葩”。虽然解放军初战失败,但为什么后来一直不再夺岛并长期维持现状?为什么在年到年连续21年上演“炮击金门”的连续剧?原来这并不只是大陆向台湾示威,还有一种“戏说”是毛和蒋默契配合,为应付美国而演的一出“双簧”。此话怎讲?原来美国逼着蒋介石宣布台湾独立,而蒋却坚持“一中”原则。金门本来属于大陆泉州的一个县,而年后却一直处在国统区。所以当共产党“炮击金门”时,蒋介石竟高呼“打得好!”这等于是向美国表明,国共内战还没结束,还谈不上台湾独立呢!

解放军炮击金门

正如历史上多次“海禁”一样,于是泉州在年后再次成为海防战备 线,其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可想可知了,真的是为两岸紧张关系牺牲了几十年。虽然泉州行政地图上标有金门县(待统一),但终于等到两岸关系“开海”之时,人家金门县却只愿认亲厦门了。实际上金门长期作为前阵战地政务,也为台湾牺牲了很多。用金门县县长李炷烽的话说,我们是说闽南话的外省人,台湾本岛特别是“ ”根本没把金门放在眼里,只有替他们挨炮弹的份。

台北大厦

李县长还谈到:金门现在从厦门受惠更多,实行“小三通”后去厦门置产的很多,相对于台湾获利更高。台湾领导人提出促建“金厦生活圈”,两地会变得更像一个城市。年,李炷烽提议把金门建成“一国两制试验区”,引起两岸强烈反响。李炷烽的梦想是:未来金门的前途不在台湾,而在大陆,在厦门。

无论是台湾还是厦门,其开发历史都不长,能发展到现在的地位还真得感谢泉州人郑成功的前期开拓。而作为泉州人的郑成功却并没有给家乡带来什么好处,相反却只有灾难与衰落。泉州只剩下将郑成功的亡灵从台湾迁回安南县重新安葬的念想,但是郑成功却给厦门和台湾开创了大历史。

厦门鼓浪屿郑成功雕像

笔者此次游鼓浪屿,覆鼎岩的郑成功塑像和日光岩的“郑成功纪念馆”是必看景点。郑成功占据厦门后,在鼓浪屿屯兵训练水师,在开展抗清斗争的同时,还凭借海上武装进一步扩大航海贸易。在厦门地区建立“仁、义、礼、智、信”海

路五商,还在杭州地区建立“金、木、水、火、土”山路五商,派遣商船到东西洋诸国进行贸易。为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的安全,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通行令牌,并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或移民东南亚各国。通过海外贸易不仅为抗清事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为日后厦门港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后来在康熙设立四个海关中,厦门便取代了处于漳州内河的私商月港。

实际上清廷为了招抚郑成功,先是以泉州府作为许封,后又承诺给予泉州、兴化、漳州、潮州四府地方,但都被郑成功拒绝。当然历史没有假设,如果当年郑接受招抚营建家乡泉州,那也许就没有“开台圣王”。与其说历史对不起泉州,不如说郑成功对不起泉州。

台湾老照片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称“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建立起与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实际上从郑芝龙开始,郑氏三代都为开发台湾做出了贡献。在明末,郑芝龙和颜思齐就组织沿海大量失地农民和灾荒流民到台湾垦荒。郑成功驱荷复台后,以福建沿海农民组建的郑氏军队,又成了开发台湾的生力军。郑成功推行屯垦制度,寓兵于农,解决了缺粮问题。同时鼓励大陆沿海居民到台湾从事开垦,帮助高山族提高生产技术。清廷禁止商船下海,郑成功利用台湾四面环海的优势,反而独占了海上贸易。不但活跃了商品经济,也增加台湾的财政收入,发展了社会经济。

台湾郑成功祠

然而郑成功因积劳成疾,于年急病而亡,时年39岁。郑成功被台湾民众尊为“开台圣王”,建祠立碑,世代感念。如果说郑成功武装割据台湾是为了反清复明,而他的长子郑经继位后却搞起了 ,自称“卫宁国王”,拒不承认台湾是中华领土。不过郑经在陈永华的辅政下,定制度,兴屯垦,抚土民,通商贩,办学校,进人才,推动境内治理与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发展。

康熙二十二年(年),清廷决定收复台湾。于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大将奉旨率兵“平台”,终于结束了郑氏政权在台湾23年的统治(时郑成功儿子郑经已死,孙子郑克塽继位),两岸复归一统。

泉州籍“平台”英雄施琅雕像

爱国将领施琅也是泉州人,清初曾是郑成功反清武装集团的重要人物,后因内部矛盾二人反目成仇。郑成功诛杀施琅父亲和胞弟后,走投无路的施琅被迫降清。施琅的历史功绩完全可用“民族英雄”来评价,因为他不仅“平定台湾”,而且是真正意义上“收复台湾”。面对“平台”后清廷仍有轻视台湾的“弃台”思想,施琅力排众议并上奏康熙皇上,力主将将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结果施琅疏奏终被康熙采纳,清廷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行省,同时在台湾驻兵,使台湾永远成为中国神圣领土。

从明清两朝轻视台湾的态度来看,统治者不仅没有意识到海洋和海权的重要性,而且自“郑和下西洋”后还主动放弃航海优势,“海禁”对外贸易。15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后,16世纪初开启了世界大航海时代,西欧各国相继进行全球性海上扩张活动,开辟东亚新航路,从此进入海权争霸时代。而中国正好在这一时期实行禁海政策,拱手将海权让给了西方世界。

西欧大航海时代

年,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建立殖民地后,就以此地为东亚贸易中心,逐步征服菲律宾其他岛屿。17世纪初,远东海面已形成欧洲三国角逐的态势,租得明朝澳门的葡萄牙、殖民菲律宾吕宋岛的西班牙、盘踞爪哇的荷兰,三国竞相展开商业和殖民地竞争。荷兰人为建立与中国、日本贸易的据点,遂于年占领台湾。

明清两朝实行“海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某些阶段也起过一定的海防和自卫作用,但总体来说是消极的,后果是严重的。这与历代皇朝统治者的经济理念密切相关,即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的重农抑商思想。虽然在明代就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然而历经年却始终没有得到大发展。

明代泉州籍思想家李贽

其实有一位泉州先贤,即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在明末就批判过重农抑商思想。被称为“明朝 思想犯”的李贽,顺应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倡导功利价值,褒扬商贾功绩。

而清代比明代更加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大大落后于西方,终于抵挡不住帝国列强的轮番入侵。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再签丧权侮国的《马关条约》,造成日本割台50年,直到抗战胜利光复台湾。

年光复台湾

然而仅仅几年之后,台湾再次与大陆隔绝。由于国民党退守台湾的情境,与郑成功割据台湾的“明郑政权”相似,于是蒋介石于年亲题“振兴中华”匾额,悬挂于郑成功祠正殿入口。年又拆除原闽南式建筑改以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以示中华正统。

新中国为防蒋介石“反攻大陆”而加强海防,实际上又重演了明清“海禁”前朝残余势力的历史一幕。闽南随时处于战争边缘,于是就有了网文《中国对不起福建,更对不起泉州》的说辞。正像历史上数次“海禁”一样,更多的只是自禁自伤。正当此岸大挖防空洞之时,彼岸却自由遨游海洋经济;正当大陆大搞“文革”之际,台湾却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登上国际讲坛。

泉州南安郑成功墓

台湾岛和厦门岛其实都是被泉州人郑成功率先开发的,所以世代民众都非常感念。郑成功死后,康熙皇帝不计前嫌,特题挽联一副:“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台湾统一后,康熙诏准郑氏父子归葬故乡南安,并建祠祀之。由此可见,康熙帝对这位前朝忠臣显得大度。

于是笔者想到泉州与厦门的关系,对于当年由泉州府分离出去而后来做大的厦门,如今的泉州市也可大度一点,也可学一下施琅大将的坦荡胸怀。本来与郑成功有杀父之仇的施琅“平台”后,不但不修旧怨,还亲往祭拜郑成功庙,对郑氏父子开发台湾的功绩高度评价。在祖国统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力主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显示了他急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和高人一筹的政治远见。

泉州港

历史屡负泉州,泉州对现实亦有心结。厦漳泉各有短板,确实需要一体化取长补短。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泉州GDP多年位列福建 (相当于厦漳总和),但厦门的财政收入又名列福建 (相当于泉漳总和)。这表明厦门的经济效益较好,泉州经济总量大但结构不够优化。虽说历史对不起泉州,但实际上泉州经济在很大程度却有历史因素的回报。

由于明清不断“海禁”,泉州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批闽南子民为了生计开始背井离乡,下南洋,过台湾,造就泉州 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据介绍,台湾90%的闽南人属于泉州籍,主要是当年随郑成功前往台湾的。东南亚还有大量泉州籍侨胞,也是沿着海上丝路移民到多个国家的。现在泉州的民营经济很发达,主要得益于大量台胞和侨胞回乡投资兴企。

厦门

而厦门的 瓶颈是空间太挤,资源缺乏。漳州则主要是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刚好与厦门有互补。有一种形象的说法是“厦漳泉一体化”之后,“漳州是农场,泉州是工厂,厦门是中央商务区。”这在笔者看来没有什么不好,但由于泉州多家知名企业的总部都迁到了厦门,这让泉州很不爽。所以对“厦漳泉城际轻轨”项目,泉州一直心存芥蒂,害怕厦泉同城化后更留不住人。而漳州却迫切希望与厦门一体化,厦漳同城大道已经修通。

厦漳同城大道

有人还用英美比喻泉厦关系:美国历史也很短,而作为老子的英国,现在也变成了美国的小兄弟。虽然双方也有竞争,但美英总是在国际事务上一唱一和。

于是笔者在想,长期深受“海禁”之苦的泉州,在如今大开放大竞合的时代,再也不能自设思想“海禁”,自设脑海“海禁”了。“新海丝”要有”新海思”,而不要“新海撕”。

有一首名诗题目叫《错误》,是台湾 诗人、郑成功15代孙郑愁予创作于50年代的杰作:“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那等在历史里的泉州,如今终于等来了“东风”。

习近平总书记于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这位曾经的福建省省长,当然深谙“中国对不起福建”这句话的内涵,也许是作为补偿和回报,中央政府 赐给福建一部宏大的国家“福音书”。在国家“一带一路”愿景蓝图中,不仅将福建省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还将泉州作为核心区中的先行区优先发展。

几乎已被历史遗忘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终于再次回到中国和世界的舆论版图,当然目前“海上新思路”还更多在纸上,在网红。然而泉州人民正在热切盼望:年央视春晚泉州分会场那艘“郑和宝船”,真的能够再次“直挂云帆济沧海”,再次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

由丝路到诗路,笔者又想到台湾另一位 诗人——泉州人余光中。正是那首 的《乡愁》,深深感动了海峡两岸无数中国人。特别是 一节对“遗憾”之情的高度升华:“而如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泉州籍台湾诗人余光中

然而我这次在泉州迎宾馆,却看到了《乡愁》的新版本,竟然多出一个第五节:“未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这是余光中年还乡泉州时的“画蛇添足”,加了这样一个“光明的尾巴”,简直将原有的《乡愁》前四节全给毁了。

不过现在确实实现了“大三通”,不仅海峡两岸“海禁”已解,还要面向全球全面“开海”。从曾经的“海丝”三大主港,到明初被撤消市舶司,至清代名落“四大海关”,近代无缘“五口通商”,再到如今“新海丝”先行区,是给历史的泉州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还是给现实的泉州描绘一个光明的未来?

泉州不能选择历史,但历史又选择了泉州。

历史已有“过错”,泉州莫再“错过”。泉州市树市花刺桐

泉州市树刺桐,又称“瑞桐”,借此吉言:“新海丝”东风来了!

东风抚面,我打四月的泉州走过——

“南国清和烟雨辰,刺桐夹道花开新。”

年4月28日于北京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电话
中科白癜风名医会诊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xw/17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