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泉港历史文化

北京什么雀斑医院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714689.html
方言

泉港区的语言可以分成三大块:

纯闽南语系:山腰街道、前黄镇。

闽南语系和莆仙语系融合:涂岭镇中南部、后龙镇、峰尾镇、南埔镇:头北话,又称下路话。

纯莆仙语系:界山镇,涂岭镇北部:称顶路话。

音乐

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

相传是明清时期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缺堤难民等渠道传入,与“南管”(南音)并称“南弦北管”。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南音

又名南曲、南弦,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南音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音为主,始于何时,民间有种种传说,却未见历史文献记载。如从南乐的音阶、曲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前。

它的成因、发展、成型,与历史上的晋代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唐末三王入闽、南宋南外宗正司迁泉等三次中原人南迁大移民有关。

文革期间,南音停止活动。20世纪80年代始,文艺复兴,以庄神生为代表的山腰南音艺人又开始活跃起来,其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曾被美誉为“北派南音”。

铜管乐

此民间演艺团体俗称西乐队。据说民国二十三年(年)十九路军兵败之后,有一位十九路军士兵不愿被国民党军队收编,就在山腰潜居,闲时教当地村民吹无按键的五音铜号。抗日时期,其又办起管乐队宣传抗日思想。

这一演艺形式流传开来后,泉港出现不少西乐队,自20世纪80、90年代,成为当地殡葬仪队之一。当时一些学校也教习学生演奏,办起铜管乐队。

文管

泉港文管流行于泉港区界山和南埔、后龙等地,是由莆仙戏演化而来,传入泉港后由泉港地方方言演唱的一种民间音乐,既有纯器乐的演奏,也有以器乐伴奏结合表演的戏曲片段。

界山镇位于湄洲湾南岸的泉港区北部,系泉州市的北大门,与莆田市仙游县毗邻,是泉州市和莆田市的交界地,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特别是临近莆田,与莆田的来往甚密,是泉港文管产生的主要原因。

戏剧

莆仙戏

福建省莆田、仙游地域文化的积淀与结晶,素以“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著称。剧目古老,有传统的保留剧目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古老剧目。音乐曲牌丰富,有曲牌一千多个,音乐歌舞“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

音乐唱腔,风格独特;表演艺术具有古朴典雅、绚丽多彩的特色,表演基本功科目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个性鲜明。

表演程式揉合杂剧和民间木偶戏,行当脚色承袭南戏规制,其生、旦、净、末、丑、贴、外等七个行当,尤其“靓妆”一角,其源极古。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年曾赞誉:“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

莆仙戏自唐代形成至今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因泉港许多村民的先祖,于明清之前就是仙游县地已千年和自莆田、仙游一带迁徙而来,披荆斩棘,繁衍成村,莆仙戏也由此引入,并生根发展。

芗剧

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芗剧,顾名思义,是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足迹遍及闽南和台湾等地区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芗剧是福建主要地方剧种中较为年轻的一个,它的前身是台湾歌仔戏,而歌仔戏又是由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和以后传入台湾的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揉合吸收后形成的一个新兴剧种。因此,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同根同源。

泉港芗剧以漳州方言为戏腔,曲牌以芗剧传统曲牌、击乐以京班锣鼓经为主,基本轮廓类同台湾歌仔戏。芗剧在解放前夕传入前黄一带,迅速为泉港群众所接受,至20世纪60年代停演,年再兴起,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鼎盛。

高甲戏

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中叶,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高甲戏是由闽南化装游行、装扮故事而形成的。

明末清初,泉南各地农村每遇迎神赛会或喜庆节日,村民们装扮梁山泊英雄人物,配以闽南锣鼓和民间的“红甲吹”、“十音”之类曲调,参加游行队伍游行,间或就地表演以宋江故事为主的简短故事和各种武打技艺,只有道白,少有唱腔。

这种形式的出现,很受村民喜爱,随着便有由儿童组成的业余戏班出现,演出节目仍为梁山泊故事,后来逐渐为成年人扮演的专业戏班所代替,称为“宋江戏”,艺术上有了发展提高,唱、做、念、打俱全,节目内容也较丰富。解放后,泉州高甲戏经过改革、创新,有了很大的发展。高甲戏在20世纪初传入境内,人们又称为南戏,主要在山腰、前黄、涂岭一带流行。

掌中木偶戏

掌中木偶戏又称布袋戏,国内外稀有,属于国家保护扶持剧种。在泉港属南派掌中木偶,主要受惠安涂寨辐射而发展。近百年来境内出现了涂岭驿坂村陈妈居、邱后村陈延生、山腰大前黄村黄乌猴等颇有名望的布袋戏班师傅。

舞蹈

樟脚舞龙灯

一盏盏花灯绑在木板上,根据每家每户男丁的数量,或8盏一排,或10盏一排,村民只要两头扛着木板游于乡间就可以了。花灯要固定在木板上,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每块约5米长,根据花灯的数量在板上凿出圆洞,将安放蜡烛的木桩固定在圆洞上。

传统的樟脚灯笼是由藤条扎成,外面再裱上油纸,油纸灯笼通过底座上设置的U形铁条固定在木板上。花灯游龙时大家总是有意无意地烧掉几盏纸花灯,当地人称为“出灯”。来年还要补上几盏新灯,因为“添灯”闽南话就是“添丁”。为这个传承多年的樟脚民俗带来一丝现代感。

七星灯歌舞

七星灯是山腰、峰尾、前黄一带的村庄元宵民俗中一种吉祥的灯,人家相信这种灯能够庇佑早生贵子。它是在一根一丈多的竹竿顶挂着华丽的六角灯罩,每角系一盏纸制天地灯,俗称魁灯,有的还在灯罩上端糊着一只昂首的纸鹤。

各村供奉七星灯的礼俗不一,如后张村是把七星灯奉在家中礼拜三日,然后把魁灯送给已婚未育人家,其余物件焚化;坝头一带是新添丁人家糊七星灯,供奉15日,以谢神灵;峰尾则把七星灯横列于一竹竿中,挂在门前朝拜三日,然后焚化。

山腰一些村庄还会在元宵节举行抢七星灯活动。华灯初上时,礼炮三响后,撑灯者举着七星灯,朝广场上众多抢灯者舞动,抢灯者等六盏魁灯从头上划过时,跃起夺灯,一时互相碰撞,欢声雷动,夺得魁灯者笑逐颜开,将其带回家中供奉。

抢七星灯的民俗活动自文革之后已逐渐匿迹,但上世纪80年代始,一些民间艺人吸收其文化内涵,根据这种民俗活动独特的情景,编成民间歌舞。

老艺人所编的抢灯歌舞《七星灯》,选南音、北管的小吹名曲《贵子图》作为舞曲,配上唢呐和打击乐,使整个舞蹈表现出喜气洋洋的氛围,特别是舞蹈中出现的男丑、女丑、老头、少女和儿童等角色,以不同的舞姿展现出活泼而又紧张、风趣而又幽雅的场景。

年,《七星灯》经过加工,由惠安高甲剧团排练后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荣获创作、演出和编导一等奖。

技艺

“福船”制造技艺

中国“四大古船”之一的“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又称远洋木质帆船。早在宋、元时期,古城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蓬勃兴起。

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和王氏(王尧)造船师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更因其擅长制造“福船”而著称于世,其中黄氏造船人建造的“黑舶五青堰”船型便是“福船”的主船体。坐落在峰尾镇的黄氏元修古船模厂,就是展览馆内所展福船的“出生地”。

黄氏元修古船模厂厂长黄唐安介绍说,据《黄氏族谱》记载,年,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黄元修率领的造船人参与了郑和的“下西洋之旅”,并筹划规模庞大的造船工程,负责工程规划、船艺设计、材料统筹和监匠训导等重要工作;至顺治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八年又相继参与郑成功、施琅为收复台湾而建造战船的工程事务,峰尾黄氏造船大师黄都受清朝廷任用为“道宪厦厂军工匠首领”。

施厝扁担拳

在泉港区域,“施厝扁担”可谓家喻户晓。它是当地人们喜爱的武艺拳种,是泉州南少林寺武功在民间的遗技。扁担拳的前身是泉州少林寺的护寺棍法,传入施厝后,村民以扁担演练少林棍法,故称“扁担拳”。

来源:我是闽南人

监制

邱良清

审核

庄晓芬

编辑

陈振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xs/754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