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联世界第一中国的世界级非遗项目已达4
飛遗君图片
网络
,整个世界都深陷于“新冠疫情”苦苦挣扎。尽管世事维艰,时光仍如飞流泻地,不可阻挡,在凛冬的深寒里,踏着坚定的步子,来了。
就在刚刚别过的12月,中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两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那么,你知道中国这42项世界非遗有哪些?快跟飛遗君一起涨姿势吧!
一,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7项)
01羌年列入年份:年
类别: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千金尽把酬歌舞,犹胜三边赏战功。
桃芳李艳年年发,羌管蛮弦处处多。
——司空图
02中国编梁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
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
——陆游
03黎族纺染织绣技艺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
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乐府雅词》
04麦西热甫列入年份:年
类别: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
塞外秋风最有情,拂衣入袖脉盈盈。
恰闻手鼓天山曲,一路轻歌柳叶迎。
05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
造船行粟无遗算,自叶流根皆运筹。
——廖行之
06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
名姓昭昭见梦溪,千年行迹至今迷。
英山考古有新获,识得淮南老布衣。
神主毕升伴妙音,模糊岁月尚堪寻。
半边皇字尚留白,一字分明值万金。
一颗摩尼不染尘,双圆日月字轻分。
皇权年号同仇忾,斧凿还应是义民。
一石广招万口传,披荆斩棘共跻攀。
读碑我慕杨观海,雕字分明是宋刊。
——史树青
07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列入年份:年
类别: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二,代表作名录(34项)
08昆曲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汤显祖
09古琴艺术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
月色满轩白,琴声亦夜阑。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随自爱,今人多不弹。
为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
——刘长卿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他的歌声横过草原,天上的云忘了移动,地上的风忘了呼吸;毡房里火炉旁的老人忽然间想起过去的时光,草地上挤牛奶的少女忽然间忘记置身何处;所有的心,所有灵魂都随着他的歌声在旷野里上下回旋飞翔,久久不肯回来……
——席慕蓉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不同地域的风格。蒙古国和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长调都扮演着主要角色。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
中国篆刻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
金石华彩,
知白守黑。
方寸之间,
刀走凌云志,
字形流云姿。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赢王始引五经,方为盛为之。
——沈括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年,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书法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
——苏轼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书法历经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年入选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剪纸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
——李商隐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
燕尾,圆周,方
在方寸之间
在匠人的心血之中
浸润,拼接
朝代与朝代的拼接
时间的吻合
智慧与逻辑之结
严丝合缝
榫卯,千年的牢固
再加千年的长情
仍凭着风吹雨打
淡看朝夕,不变
是它的初心
所以始终如一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负责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江南好,
机杼夺天工,
孔雀妆花云锦烂,
冰蚕吐凤雾绡空,
新样小团龙。
——吴村梅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年9月30日晚,中国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列入年份:年
类别: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条脱闲揎系五丝
——李清照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天碧星河欲下来,东风吹月上楼台。
玉梅雪柳千家闹,火树银花十里开。
——何梦桂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朝鲜族农乐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年5月20日,朝鲜族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格萨(斯)尔列入年份:年
类别: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是藏族等各族群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格萨尔史诗也称《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传说中的岭国国王格萨尔的故事,他以惊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抑强扶弱造福人群。年5月20日,格萨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花儿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即公元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的汉、回、藏、东乡、保安、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玛纳斯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头传承的“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史诗以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妈祖信俗列入年份:年
类别: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湄洲形胜地,千里拜神明。
显赫敷功德,慈悲佑人民。
灵威昭日月,震旦护乾坤。
圣母神威远,九州万古春。
——柯居安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妈祖的影响扩大,历代朝廷封妈祖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妈祖信俗又称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级遗产,使湄洲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蒙古族呼麦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音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贡艺术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
七律·唐卡
色彩斑斓一幅图,藏传文化百科书。
流程复杂题深广,特点鲜明境肃如。
敬信诚修精绘制,凝思澄悟细诠疏。
矩周规值史凭据,义理参寻神秘初。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这是一门独具一格的古老藏族文化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亮,富于装饰性。热贡艺术以其浓郁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的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热贡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枝瑰丽的奇葩,也是藏族不同地区之间、藏汉民族文化之间交相辉映的产物。年5月20日,热贡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择茧缲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白居易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中国蚕桑丝织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年9月30日,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戏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陆龟蒙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制作与技能性主要表现在原料配制、成型装饰、高温烧成等方面。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郭沫若语:“宣纸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宣纸制作技艺于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5月20日,宣纸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安鼓乐列入年份:年
类别: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共喜使君能鼓乐,万人争看火城还。
——苏轼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
芙蓉出水百花羞,眉似苏堤春晓柳。
盈盈秋水,为何轻罩雾烟愁。
——《帝女花》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医针灸列入年份:年
类别: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针虽细物道通神,上合于天下合人。
——周树东
针灸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除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也有实践。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如同一个由各种经络连接起来运行的小宇宙,通过物理刺激经络,就有可能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为病人带来健康。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
京剧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
七律·赞京剧
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
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在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皮影戏列入年份:年
类别: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传统手工艺
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
——陕西民谣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列入年份:2年
类别: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提封连岭海,风土似江吴;
仙去山藏乳,商归计算珠。
——张孝祥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算盘是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明代商业经济繁荣﹐在商业发展需要条件下﹐珠算术普遍得到推广。中国是算盘的故乡。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年12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为期6天的会议将审议近30个非遗申报项目,其中包括中国的珠算。
二十四节气:
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列入年份:2年
类别: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二十四节气,英文名字为The24Solar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2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藏医药浴法——
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
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
列入年份:2年
类别: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白居易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藏医药浴法是将全身或部分肢体浸泡于药物煮熬的水汁中,然后卧热炕发汗,使腠理开泄,祛风散寒、化瘀活络,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列有专章讲述药浴疗法。2年11月28日,中国“藏医药浴法”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太极拳列入年份:年
类别: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王宗岳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成为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
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和相关实践
列入年份:年
类别: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三,优秀实践名册(1项)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列入年份:2年
类别:表演艺术
笑尔胸中无一物,
本来朽木制为身。
衣冠也学诗文辈,
面貌能惊市井人。
得意那知当局丑,
旁观莫认戏场真。
纵教四肢能灵活,
不藉提撕不屈伸。
——郑板桥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珍爱的表演艺术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从年开始,相关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培养传承人的主要目标,制定了年至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实施以来,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提高福建木偶戏的存续能力;通过整体性保护,培育潜在的木偶戏从业者及欣赏者,改善福建木偶戏的生存环境,有效促进了福建木偶戏的保护传承。
自年昆曲以全票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的项目总数持续位居世界第一,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凝聚了中华儿女文化认同,对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民心相知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xs/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