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盘点一些书籍对ldquo做大岁
莆田县志-明代倭寇祸莆(草稿)
……倭寇于嘉靖41年(年)11月29日屠城,次年正月29弃城而去,这60日亲朋戚友各顾逃生,彼此生死不明,几千年来相沿一年一度的“团圆做岁”这年却被迫无家可归。因此,倭寇于正月拈九日退至平海后,群众陆续回来,并于二月初二日至亲戚家中探视死亡情况,初五日补“做岁”。嘉靖43年开始,每年遂以正月初二日为探望期,俗忌至亲戚人家探视,以正月初五日再过年,俗称“做大岁”,以示纪念沉痛的历史,至今不变……
中华节日名典
汉族民间重要传统节日。流行于福建莆田一带。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四举行。据传,明嘉靖四十年()十一月间,倭寇侵兴化(今莆田),涂炭生灵;至次年正月方撤兵。初二,难民返乡……约定初四补过“大年夜”,称“做大岁”;定初二为“探亡日”,竞日闭门不出,以哀悼罹难乡人……
枫亭志
初五做大岁亦叫重新过年[1]。初五早餐吃的与初一一样,也是线面加长寿菜。
附:初五做大岁的由来相传明朝嘉靖五年(年)除夕晚上,倭寇从惠安惠北欧厝登陆,侵入枫亭,他们抢劫、杀人、放火后,在大门前摔“年饭”为标志。在倭寇侵入枫亭时,枫亭人家家户户正在“围炉"庆团圆时,死伤惨重,还有少数人被倭寇杀死在途中……初一下午,倭寇北撤,胆大的摸黑回家,其余人初二早晨回家,家破人亡,草草收敛亲人的尸体埤掉。初二是悲糁的日子(至今禁忌初二探亲),家中丧事办妥以后,初五重新“做岁"。
莆田民间故事选
莆田人过春节,自正月初一至初五,俗称五日岁。其中,初四晚家家户户围炉做大岁,初五早每人再吃一次线面,是本地独特的习俗,由来于明嘉靖年间百姓抗击倭寇的历史事件。
嘉靖四十一年(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日本海匪第18次窜犯莆仙地区,贼寇强攻硬打,侵占了兴化府城。倭贼如狼似虎,兽性大发,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荔城内外惨遭倭祸达两月余,百姓被杀3万余人,民居焚毁殆尽,财物洗劫一空,到处尸横遍野,满城血流成渠,惨象不堪入目。避难逃生在外的人,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年正月底,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荔城人,满怀悲愤地陆续返回,但见家破人亡、十室九空,遍地死尸、满目凄凉,顿时痛心疾首、哭声震天……三教先生林龙江发动幸存的难民,收尸掩埋,料理后事,并约定初二为探亡日,亲朋好友互相探望,表示慰问,寄托哀思;初四补行过年,重新围炉会餐……年春节之前民间相约:以农历除夕为小年夜(俗称三十暝暄[2]),各家各户都贴上白额红联,以纪念死难同胞,当晚围炉欢庆团圆。正月初一早,家家燃放鞭炮驱邪,男女老幼皆吃线面,恭贺新春,人人登门互相拜年,共祝新岁吉祥如意。初二定为探亡忌日,任何人都不串门,即使是至亲也不相往来,以示永远不忘倭寇的侵略暴行,表达对蒙难亲友的衷心哀悼和深切怀念之情。初四为大年夜,俗称做大岁,场面比小年夜更加热闹,初五早同初一早一样,人人吃线面,祈望新年平安,长命百岁。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需要说明的是,做大岁的风俗不是莆田独有,隔壁福清市新厝镇以及泉州泉港区也有,且同样与嘉靖倭患有关:
福建历史文化博览
福建有全国独有的正月初四或初五“做大岁”习俗,分布于莆田市内全境和与莆田比邻的福清新厝、惠安蒜岭[3]等流行莆仙方言的乡村[4]……据《莆田县志》和《仙溪志》记载,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莆田城池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的半夜四更时分被倭寇攻陷,占据达两个月之久。莆田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伤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因反抗暴行,而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这年十二月中旬,由于城内死尸无人收拾,臭气冲天,倭寇只得暂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莆田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收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的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日“重新做岁以第二年,为纪念这一段悲惨的日子,莆田民间和以往一样,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做岁”(围炉)。因农历二月农事正忙,若在戚家军收复城池的二月初四“做岁",时间拖得太长,于是,莆田、福清等地民间就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以并将年三十晚上称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岁时习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略有不相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分兵南下,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直到二月初五日,倭寇溃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后来便约定正月初五“做大岁"……在仙游县境内唯游洋吴宅村,正月不做“大岁"。这是因为嘉靖四十二年(巧63)正月初五日,吴宅人吴廷珠(兴化府监军)在抗倭中战死,乡里人为纪念他·定在正月初五为悼亡日,所以吴宅人有正月初五不做大岁的习俗……
原先,莆仙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仙游则在初五)“做大岁”时,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在刚贴过的白联上方,覆盖大红的春联,但将白联露出一截10厘米左右,以示心有余哀……因“做大岁"的习俗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内涵,所以从明嘉靖四十二年(年)起莆仙、福清各地几乎无一例外地代代传承……
在福建仙游大部地方、莆田华亭一带,除“做大岁”外,每年农历正月初三为祝寿日,也是当地特有的民俗节日。当时莆仙人为避乱离家,正月初二回家掩埋受害的亲人,初三为幸存的老者祝贺……后来,正月初三就演变为俗定的祝寿日……
福清市方志丛书福清风物纪略
新厝镇等兴化方言区有初五做“大岁”的习俗。据说当年倭寇从福清南逃到兴化,兴化百姓连夜逃散,过不成春节。直到初四,戚家军消灭倭寇后,人们才纷纷返回家园,补过除夕。凡有幸生还的人都在此日晚饭前赶回与家人团聚,所以莆仙方言区的群众做大岁比过除夕更隆重。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实录第3册
普查地:泉港区涂岭镇讲述人:陈瑞云记录者:杨滨辉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农历十一月初,大股倭寇猖狂袭击沿海等地,大肆烧杀、掳掠,人们四处逃难,流离失所。后有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部赶到,和当地人民一起奋勇杀寇,一直到来年正月初五才杀退倭寇。百姓们当日才得以返乡,也在初五这天补过春节,此习俗流传至今不变……在本地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初五比初一还大。”每年的正月初五都要重新补过年“做大岁”,都要热热闹闹地重新做一个“大年”,相比春节只能算是“小年”……泉港民俗风情
……泉港一部分地区(主要是南埔界山两地)却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说法:“初五比初一还大。”这些地方都保留着一种“补过年”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五都要“做大岁”“过大年”。
每年的正月初五,这里的人们都要热热闹闹地过一个“大年”相比而言,春节只算是“小年”但山腰一带也把初五称之“过小年兜”。总之,境内民众习惯将“初一”和“初五”两节相提并论,把初五看作重新过年。由于是“做大岁”,当日早餐自然是“食大顿”,饮食饮食和初一一模一样。
泉港人初五做大岁的历史由来……因为明朝嘉靖年问,南埔、界山一带的人们过年时遭遇倭患,各家在收殓死难者后,初五才得以重新过年……
注
[1]枫亭正月初四是“接神”。
[2]本字为“三十暝昏”。
[3]此处有误,可能为涂岭,即今泉港区涂岭镇。
[4]此处有误,做大岁的地方不一定说兴化话。
忘情米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7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