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博学了原来福建人这样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
月圆,灯照,人团圆!
和中国传统节日天团其他成员一样
自古以来元宵节也有许多爱称——
你知道元宵节为什么又叫“灯节”吗?因为它从诞生时,就和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自汉代开始即在元宵燃灯,至唐朝更为盛行,“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述的就是长安元宵节的盛况。元宵之夜,人们挂灯笼、打灯谜、赏花灯,“灯节”由此得名。
古代元宵节街景
吃元宵、迎紫姑、走百病......元宵节有许多传统活动,在福建,也有不少极具地方特色的“闹元宵”习俗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
你听过元宵的声音吗?
↓↓↓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视频组
在福建元宵到底怎么“闹”?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泉州闹元宵
“年前我就开始玩谐音梗了”
泉州闹元宵习俗流传于福建泉州各县,流布至漳州、厦门、台湾等地。泉州灯会习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等,古代还有抢灯的风俗。
泉州花灯有趣的是,在泉州方言中“灯”和“丁”同音,“出灯”同于“出丁”,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泉州闹元宵习俗有猜灯谜、踩街等文艺活动。踩街古称“妆人”,其中包括民间民俗表演阵头、花灯、彩车、南少林武术和各种文艺表演,遇到有人放鞭炮,要停下表演表示感谢。
年泉州元宵踩街活动
年泉州踩街队伍
踩街队伍中的民俗活动
历史上的踩街活动“剪影”(可左右滑动查看)
时至今日,泉州地区仍然保留着庆元宵的传统习俗,每逢正月十五,街道上便热闹非凡,千盏花灯成就了璀璨的“光明之城”。
二、闽台东石灯俗
“两岸新郎大集合!”
海峡两岸有两个同名为东石的滨海乡村,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
两地共有一种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世称“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明代以前,已有晋江东石人到台湾谋生,他们开山拓海,垦植新区,以故乡村名为聚居地命名。
东石数宫灯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都要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内,元宵午夜时分,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
一盏公共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由东石宗亲们通报当年台湾及当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
正在数宫灯的东石宗亲们
之后进行的便是数宫灯活动的重头戏“卜灯”,即新郎官在“三公爷”座前掷茭杯,掷得杯数最多的人就能将绣球灯赢回家中张挂,象征着人丁兴旺、大吉大利。
“卜灯”活动现场
“百年宫灯百年明,宫灯细诉海峡情。”闽台东石灯俗见证着两岸乡亲民俗相通、血脉相连,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体现。
三、闽西客家元宵
“这事我‘天下第一’!”
福建连城姑田镇的游龙活动(俗称“姑田游大龙”),是闽西客家传统的元宵节庆活动,它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承传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每年元宵节村民们都会扛着数百米长的大龙游走在乡间田野小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令人震撼的游龙现场(来源:龙岩文明网)
这样壮观的大龙是如何诞生的?它的制作过程也颇具特色:以当地著名的“姑田宣纸”为材料,当年的主办家族负责制作龙头及龙尾,其余每家则各出一节自制的龙身,家家户户提供的龙身相接,最终便呈现出了这跃然盘踞于山野的宏伟大龙。
姑田游大龙在福建元宵民俗活动中极负盛名,在年还以.5米的长度成功挑战世界吉尼斯纪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龙”。
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来源:人民网)
四、莆田枫亭游灯
重现千年欢庆盛典
莆田仙游枫亭镇的元宵游灯习俗始于宋代,至明代时更是盛况空前,传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
枫亭元宵游灯(来源:文明风)
高台彩架表演(来源:东南网)
皂隶舞(来源:文明风)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游灯活动在枫亭各地依次举行,参与者达四千余人。灯架队阵容壮观,千奇百态,异彩纷呈。枫亭元宵游灯汇集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古巫、武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将民间灯艺、曲艺、舞蹈、十音八乐、戏剧、杂技等各类艺术融为一体,既构成千年古镇的独特民俗,也成为了团结海内外同胞的一种重要文化媒介。五、马尾-马祖
?????????????????????????????????????????????????????“两马同春闹元宵!”
在位于闽江出海口两岸的马尾、马祖两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玉帝三太子被贬凡间,在东海岸边与讨海人同甘共苦,后为救人违反天规,玉帝震怒将其斩首。
海神灯
为了纪念他,半岛渔民设坛祭奠并尊之为海神。此后每逢正月,渔民们都会自发地扎糊海神头像灯,在元宵节前后举火把通宵陪游,这一活动世代相沿,长期传承不绝。
(图片来源:福州日报)
每年元宵之夜,马尾与马祖两地灯火辉煌,人山人海。尤其是“两马”并列的彩灯制作精巧,寓有祈求平安富足之意,也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盼团结、求统一的美好愿望。你的家乡今天怎样过元宵,有哪些特别的习俗?
关于福建元宵节的小知识,你又记住了多少?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参与元宵知识问答答对即有机会获得京东E卡及积分奖励!先到先得,快来参与吧!(悄悄话:答案都在文章里哦)资料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策划/资料:张晴晴、项毅、庄钊滢
林佳、周若楠、刘育志文案:刘育志、周若楠
编辑:周若楠
友情支持:张琳
审核:陈煜晃、刘国军左右滑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7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