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围观福建人是这样闹元宵的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古代元宵节有许多传统活动,吃元宵、迎紫姑、走百病......在福建,也有不少极具地方特色的“闹元宵”习俗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咱们来看一看吧~
福州
福州自古就有“海滨邹鲁”之称。所以,福州元宵风俗严肃而活泼,浪漫而美妙。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深含诙谐的幽默感和浓浓的“虾油味”,成为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
据说,福州元宵庆典,汉时为一天,唐时为三天,宋时为七天,及至明、清则为十天。故谢肇淛谓:“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者。”清乾隆《福州府志》载:旧时,福州“上元张灯,自十一日起至晦日止。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甚,街灯五光十色、镂金错采,红光辉映,喜气洋洋的狂欢场面。
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旧时,福州元宵闹花灯,成为春节的重头戏。城内闽王庙、南后街,台江茶亭街、中亭街一带,灯火通明,彻夜狂欢;沿街各色花灯争奇夺巧,千恣百态。
图片来源:海峡网
泉州
泉州闹元宵习俗流传于福建泉州各县,流布至漳州、厦门、台湾等地。泉州灯会习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等,古代还有抢灯的风俗。有趣的是,在泉州方言中“灯”和“丁”同音,“出灯”同于“出丁”,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泉州闹元宵习俗有猜灯谜、踩街等文艺活动。踩街古称“妆人”,其中包括民间民俗表演阵头、花灯、彩车、南少林武术和各种文艺表演,遇到有人放鞭炮,要停下表演表示感谢。
闽东
海峡两岸有两个同名为东石的滨海乡村,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
两地共有一种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世称“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明代以前,已有晋江东石人到台湾谋生,他们开山拓海,垦植新区,以故乡村名为聚居地命名。
东石数宫灯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都要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内,元宵午夜时分,众新郎官齐集三公宫。一盏公共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由东石宗亲们通报当年台湾及当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
闽西
福建连城姑田镇的游龙活动(俗称“姑田游大龙”),是闽西客家传统的元宵节庆活动,它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承传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每年元宵节村民们都会扛着数百米长的大龙游走在乡间田野小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莆田
莆田仙游枫亭镇的元宵游灯习俗始于宋代,至明代时更是盛况空前,传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
枫亭元宵游灯汇集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古巫、武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将民间灯艺、曲艺、舞蹈、十音八乐、戏剧、杂技等各类艺术融为一体,既构成千年古镇的独特民俗,也成为了团结海内外同胞的一种重要文化媒介。
马尾-马祖
在位于闽江出海口两岸的马尾、马祖两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玉帝三太子被贬凡间,在东海岸边与讨海人同甘共苦,后为救人违反天规,玉帝震怒将其斩首。
为了纪念他,半岛渔民设坛祭奠并尊之为海神。此后每逢正月,渔民们都会自发地扎糊海神头像灯,在元宵节前后举火把通宵陪游,这一活动世代相沿,长期传承不绝。
—END—综合:新福建app及网络其他点击“阅读原文”逛闽盐京东自营旗舰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hj/7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