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点灯红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泉州闹元宵习俗源于中原地区,以灯会为主要表现形式。据南安桃源《傅氏族谱》记载,唐僖宗广明元年(),河南固始人、威武军节度招讨使傅实从长安带兵入闽镇守泉州,在南安丰州兴建唐王宫(桃源宫)。元宵节时,傅实按照长安结灯仪式与民同乐,其后当地相沿成俗,每年都要举行闹元宵活动。
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儿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样。元宵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泉州闹元宵习俗流传于福建泉州各县,流布至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其中泉州灯会习俗包括挂灯、送灯、观灯、点灯、游灯等内容,古代还有抢灯的风俗。泉州方言“灯”、“丁”同音,“出灯”同于“出丁”,寓意人丁兴旺。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走街串巷嬉戏“游灯”,有新嫁女的人家要给亲家送红、白莲花灯和观音送子灯。点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叫做“出灯”。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踩街古称“妆人”,其中包括民间民俗表演阵头、花灯、彩车、南少林武术和各种文艺表演,遇到有人放鞭炮,要停下表演表示感谢。泉州元宵还有“敬公”(祭祖)、“听香”等祈福习俗,“听香”者一般为妇女,她们手持点燃的香,倾听别人不经意的话,借以预卜吉凶。除此以外,泉州人还要食用元宵丸、润饼菜等应节食品,寓意全家团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hj/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