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物考古概述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海域面积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公里。陆域面积平方公里,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区,晋江、石狮、南安3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万。泉州为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据不完全统计,有泉州籍华侨华人多万人,港、澳同胞76万人,台湾同胞多万人。泉州自唐宋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汉族占97.8%,还有回族、畲族、苗族、蒙古族等48个少数民族。通行闽南方言。境内主峰戴云山海拔米,为福建第二高峰,晋江全长公里为福建第三大河,奔流入海。

据文物调查,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三国吴永安三年(年)为建安郡东安县地。梁天监中(-年)为南安郡地。唐久视元年(年)在今泉州地域置武荣州,景云二年(年)改武荣州为泉州。宋宣和三年(年)已辖晋江、南安、同安、安溪、永春、惠安、德化7县。元为泉州路。明洪武二年(年)改称泉州府。清雍正十二年(年)划德化、大田属永春州。年8月31日泉州解放,年1月撤晋江地区,升泉州为地级市。

泉州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研究历史悠久,如在明永乐五年(年),出使西洋三宝太监郑和奏请朝廷令地方官重修泉州天妃宫,以后又有数十次修缮。使一些古建筑、古墓葬世世代代永宝之。明《闽书》记载明成化时有神奇的雷公石发现,实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上世纪以来更是掀起一阵泉州考古热,年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张星烺教授、陈万里教授同德国学者艾克到泉州访古,而后将十字石刻照片、拓片送鲁迅先生。抗战时期泉州吴文良先生以己之力,蒐集宗教石刻,而后捐赠给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厦门大学。

年12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泉州设立晋江专署文物保管处。年7月15日,文化部郑振铎副部长、文物局王冶秋局长倡导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正式成立。年在南安石井筹办郑成功纪念馆。年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恢复工作,尔后各县相继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或由文化局分管文物保护工作。年成立泉州市文物局。10多年来,省、市政府还相应颁发《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泉州市古城区个人建房规划管理规定》、《“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对文物依法保护、管理和利用。并对安平桥、洛阳桥、开元寺、府文庙、天后宫等一大批文物单位进行维修。文物科技保护取得一定成绩。

自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新馆开馆,泉州市博物馆、晋江市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德化陶瓷博物馆、石狮市博物馆等相继建成。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总投资1.8亿元,占地.2亩,主体建筑多平方米。编辑出版《海交史研究》、《泉州文博》、《闽台文化》等刊物。配合学术建设和学术研究需要,考古发掘古遗址、古墓葬多处,其中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德化宋元屈斗宫窑址入选建国50周年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及年以来,泉州市进行大规模的文物普查,特别是第三次文物普查,复查了处文物点中,新登记处文物点,在这处文物点中,古遗址处,古墓葬处,古建筑处,石窟寺及石刻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处,其他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45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处。重要的涉台文物处。泉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安溪湖头、南安石井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晋江金井福全村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泉港土坑村列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泉州中山路、石狮永宁老街列为中国历史名街。从而实现泉州从点到线到面的文物保护。

在文物研究与出版宣传方面,继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考察泉州,并召开“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讨论会以来,还举办了伊斯兰文化、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外销瓷、德化窑、永隆通宝钱范、闽南文化、红砖文化、海峡两岸宗教文化等学术研讨会。发表有关泉州文物的研究文章数以百计。出版的重要书著有《泉州宗教石刻》、《永隆通宝钱范》、《福建晋江流域考古调查与研究》、《泉州洛阳桥修缮报告》、《中国德化瓷史》、《磁灶陶瓷》、《泉州与台湾关系文物史迹》、《泉州名人故居》、《清源山摩崖选粹》、《泉州桥文化》等。

汉代以前的泉州历史情况,典籍难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广泛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以文物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局的专家在晋江深沪金屿到金井一代发现年代距今80万年—50万年的古老人类活动遗址。而在石狮海峡也出水距今2.6—1.1万年前的“海峡人”化石及多达多件的哺乳动物化石。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晋江岭山、南安林前村、惠安大岞山、永春岩庄山都有发现石器和陶器。

青铜时代早期以惠安音楼山、晋江庵山为最重要的两处遗址,后者现存面积平方米,有夯土房基,为东南沿海规模最大的沙丘遗址。两处均采集到石器、陶器、玉器等。音楼山发现干栏式建筑的立柱柱洞,南安狮子山遗址发现有石砌建筑基址。

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遗址在晋江、南安、惠安、永春、安溪、丰泽等县区均有分布,说明聚居范围和规模扩大,人口繁衍。出土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还有石制兵器,并大量发现有生活用陶器。在南安大盈寨山、丰州九峰山,莲塘星村、永春等地遗址还发现有青铜工具。在丰泽翠屏山遗址、南安码头尾山仔遗址等发现有原始青瓷。在永春、德化山界的辽田尖山发现生产原始青瓷的窑址,并有窑炉,以及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堆积,范围达1万多平方米。

春秋时期泉州青铜文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原始瓷器和硬陶器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生活用品。石器作为生产工具还在普遍使用。

战国至汉代遗址已调查的泉港蚁山遗址,采集到水波纹、弦纹硬陶片,南安霞福也有汉代遗存,永春、惠安大岞也有少量米字纹陶片。可知这一时期晋江流域在秦汉一统的政治、文化范畴内,从中可以触摸到闽越先民活动踪迹。

两晋至南朝时期,泉州处于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迁移,经济大发展态势。晋时,北方衣冠士族南渡,沿江而居,晋江因而得名。南迁汉族人民带来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与当地先民共同开发地方社会,共铸繁荣。晋太康年间(-年),晋江北岸已建有道教的白云观、佛教的延福寺。梁天嘉二年(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航海来泉州,住九日山翻译经书,又由此乘船返国,开辟了海外航线。

当时墓葬最集中于南安丰州,数以百计,聚族而葬。青砖砌筑的砖室墓,平面呈“刀”形、“凸”形或长方形。纪年砖最早为西晋太康五年(年),还有东晋咸康、咸安等10多种纪年,印有团花、钱纹、篦梳、叶脉、人面等纹饰,出土器物有三足盆、谷仓、钵、灶、鸡首壶、虎子、蛙形盂、碗等10多种器形。宁康三年(年)墓出土有篆体阴文“部曲将印”铜印一枚,说明东晋士族私人武装沿袭了汉代军队编制的印信。晋代晋安郡王、开闽始祖林禄墓石雕有石冠、石笏,还有石羊、石马。南朝墓最早为元嘉四年(年),另有天监、承圣等纪年墓砖,还有乐器“阮咸”的精美图案。晋江池店墓砖铭文“隆昌元年七月廿日为王智首造专”,即年,是泉州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具名纪年墓,墓中出土料珠多颗、黄金坠等。出土的青瓷器,除部分冥器,多为生活实用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和工艺水平。

唐五代时期,泉州地方经济趋于安定繁荣,海上丝绸之路代陆上丝绸之路而兴,泉州港凸显“船到城添外国人”、“还珠入贡频”盛况,成为中国对外通商的四大口岸之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宗教文化的繁盛,以及农业、手工业的长足进步。由此保存不少寺院、塔幢、石刻、墓葬、窑址等文物史迹,可资鉴证。

寺院建筑以佛教寺为最,唐时建有45座,五代时建有54座。建于唐垂拱二年(年)的泉州开元寺,占地近8万平方米,大雄宝殿号称“百柱殿”,至今寺内仍保存有唐代石佛像及一些建筑物件。还有安福寺、东禅寺、五代的福清寺、崇福寺、承天寺、戴云寺、西禅寺、水陆寺等,都具有一定规模。

现存幢塔首推泉州开元寺内唐大中八年(年)六角六面尊胜陀罗尼经幢,幢身记载募缘捐建此经幢者达多人,反映当时佛教之盛。南唐保大四年(年),泉州刺史立于开元寺内尊胜陀罗尼经幢记泉州设有“专客务”、“海路都指挥使”、“榷利院”管理海外贸易。

此时石刻造像有相传凿于唐际、具体年代尚待考证的晋江卓望山西资岩“西方三圣”立佛,弥陀高5米,左右观音、势至各高4米。还有唐垂拱三年(年)建的安福寺内供奉的唐代石佛。五代陈洪进倡刻的九日山西峰石佛岩高4.5米的弥陀坐像以及一段当时的题刻。年代最早的石刻为唐会昌四年(年)泉州刺史苏球“木龙赞”摩崖石刻以及与开成进士陈嘏等7人同游清源山的题名石刻。

隋唐五代古墓葬已经遍及泉州各邑。在南安丰州、晋江池店等处还成片发掘到墓群。长方形砖室券顶,随葬青瓷器有:四耳罐、盘口壶、五盅盘、四管插器、熏炉、鐎斗、虎子等10多类,较多为明器。墓砖印有双鱼、团花、钱纹、四神、仕女、武吕等,有的是年号。永春东关五代墓出土有36件文吏、武士、侍卫三种为伍排列的陶俑,尤其少见。墓志铭不多见。有唐大中四年(年)《郑季方墓志铭》、唐大中十一年(年)《许氏故陈夫人墓志》,为泉州年代最早的文字标本。五代后梁乾化三年(年)泉州司马王福墓志铭为花岗岩质,墓中出土蓝玻璃器残片为福建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波斯舶来品。

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展,唐初伊斯兰教已传入泉州,丰泽区灵山圣墓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伊斯兰教史迹,长眠着来华传教的两位穆斯林先贤,花岗岩雕饰的阿拉伯式莲座石墓盖,经元代及清代历次重修,明永乐十五年(年)郑和下西洋也于此行香。

这时也出现一些王侯将相的大型石构墓,唐时“开闽三王”的王潮,其墓在惠安螺阳,石构“干”字型地宫依山而筑,多室,长18米多。留存文武官、马、羊石像生,是福建迄今保存较完好的大型石室墓。其弟王审邽墓在丰泽皇绩山,还有南安唐丞相姜公辅墓、学士韩偓墓等。

为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泉州城于唐景云二年(年)由南安丰州迁治泉州(今鲤城),开元六年(年)前,泉州已建有城池,后王潮创“子城”,设四门,周三里。五代时扩大罗城,筑有七门,城周扩大七倍,并环植刺桐于城周,刺桐城、刺桐港也因此得名。当时海外贸易盛荣,陶瓷、丝绸、铜铁远贩番国,陶瓷窑址从南朝晋江溪口山1处,扩至晋江、南安、泉港等地唐五代时20处。安溪“冶有银铁”,发现有14处冶铁遗址,5处冶银遗址,洛江梧宅也有大规模的冶铁遗址。五代闽王王延曦还在今承天寺一带铸造“永隆通宝”大铁钱,经年考古发掘,发现大量钱范及炉具,填补了中国钱币史的一段空白。

宋元时期,泉州港创造了海上丝绸之路首城的阳光奇迹,全方位迅速崛起。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誉为“世界最大贸易港”。当年港口风帆林立,梯航万国,码头物货山积,外商潮涌,成了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碰撞的节点。因而应运而生地保存大量城市建设、宗教设施、航海交通、商品生产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泉州古城在抗日战争时期基本拆毁殆尽。1年南门一带改造,元时的德济门遗址重见天日。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约平方米,暴露有宋元明清时期石构城垣残段,城门门道、瓮城基、濠沟、石桥均保存较完好,并有大量建筑构件、废弃宗教石刻、铁炮和陶瓷器出土,为研究泉州城池建筑、宗教活动、海外贸易提供宝贵文物。再现“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的史实。

宋元泉州是座世界神学的宝库,展示着多元宗教文化交融的特质文明。泉州清净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9年),是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保持中东伊斯兰教寺风格,时有教寺六、七所,至今泉州发现有不下件宋元伊斯兰教徒墓碑、墓盖石和寺庙建筑构件,可知教风之盛。元末明初这些阿拉伯人的后裔移居晋江陈埭、惠安百崎聚族而居,衍为村落。宋时晋江草庵是摩尼教活动中心,这里出土过黑釉“明教会”碗,元至元五年(年)信徒就天然巨岩琢成摩尼光佛,成了已消亡的摩尼教仅存实物,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考察泉州最重要收获。宋时印度教在泉州建有多处寺庙,番佛寺遗址出土过遗物,至今已发现多方石刻,开元寺保存最多人面狮身石刻和两根十六角形雕有印度教神话故事石柱,为国内仅见。泉州临漳门外立有宋代以湿婆神为象征的林伽崇拜物。宋元泉州经济的发展,给佛教寺庙建筑提供雄厚财力,“寺院之存者凡千百数”,被南宋理学家朱熹誉称:“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举凡有承天寺、崇福寺,与开元寺并称泉州佛教三大丛林,还有雪峰寺、科山寺、青山宫、海印寺、南天寺、清水岩、瑞像岩、魁星岩等。元时泉州的僧人地位益崇,全国《一百大寺看经碑》提及受施舍的泉州寺院达17座。誉享“海滨邹鲁”之称的泉州,科举联第,保存众多人文景观。始建于北宋的泉州府文庙为江南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同时代还有安溪文庙、惠安孔庙、永春文庙等,都具有较高营造技艺和一定建筑规模。海神妈祖信俗通过泉州港远涉重洋,元时朝廷敕封为泉州神女。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年),建筑群由山门、东西阙、大殿、寝殿、梳妆楼、两庑组成,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规模最高、保护最完好的天后宫,在台湾和东南亚有众多分炉,是一处重要的涉台、涉侨文物。还有始建于元代的泉港沙格灵慈宫,也有一定建筑技艺水平。

桥梁建筑是宋元泉州的又一辉煌成就。洛阳桥建于北宋,是我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实测长米,首创“筏形基础”等项先进的造桥技术,为世界桥梁史作出杰出贡献。建于南宋的安平桥,全长米,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有船型、方形墩个,采用“睡木沉基”筑墩法,是当时先进的筑基建桥技术。永春南宋建的东关桥,是座廊桥,又反映了泉州桥梁的另一特色。泉州历代建桥座,宋建、宋修达座,总长度30公里,不愧为“闽中桥梁甲天下”。

陶瓷生产为泉州港铺砌成海上陶瓷之路提供充羡的货品,对人类世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起过举世共瞩目的伟大贡献。泉州发现历代窑址多处,仅宋元时期就有多处窑址。德化、晋江磁灶、南安、安溪、永春等窑口生产的器物,“既多且美”,在欧、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时有出土或出水。年德化屈斗宫窑址发掘出元代一条长57.1米,宽1.4—2.95米的十七间鸡笼式窑基,出土0多件青白釉器物,器形有碗、盘、军持、盒等,还有“长寿新船”和蒙古人头像印纹。磁灶有宋元窑址12处,金交椅山清理出4条最长达60.88米的龙窑窑炉和1处作坊遗址。磁灶窑釉色多彩,盆中题诗为仅见。南安南坑窑分布20多处,以烧制青瓷为主,青白瓷为副,经考古发掘也有重要发现,一条43.3米长的残窑炉,炉口较完整。

泉州素有三湾十二支港之优越条件,众多完美的码头,为商船泛洋贸易提供便捷。年在后渚港发掘出载重量吨的宋代中型远洋货船,年在法石港也发掘到载重吨的宋代海船。当时港口群集,仅石湖港就有18码头。近年清理出的石湖码头,唐时已在使用,北宋时以石构平梁通济桥与海岸巨石相连,形成一座长70米、宽2.2米的“顺岸码头”。晋江入海口的法石,是泉州水陆转运的枢纽,元时掌管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人蒲寿庚曾在宝觉山上建“望海楼”以观海舶进出。这一带建有文兴、美山、圣殿、坂头、长春5个码头,附近建有天后宫、真武庙、王爷庙等祭祀海神的庙宇。码头上建有航标塔,是历代海舶归舟抵岸之标识。姑嫂塔建在石狮永宁宝盖山上,南宋时建,高22.86米,空心楼阁式花岗岩构筑。六胜塔在石狮石湖码头金钗山上,元时重建,高36.06米,八角楼阁式花岗岩构筑。两塔隔海遥相对望。

塔的功能不仅用作航标,更多用于寺庙建筑群。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屹立于大雄宝殿两前方,唐、五代时为木、砖塔,南宋末易为石塔。五层五檐八角楼阁式仿木结构,塔身外壁分别浮雕佛、菩萨、罗汉、高僧、天王等佛教人物80尊,加上须弥座束腰处各有40幅佛教故事、花卉鸟兽等,共幅浮雕。两塔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东塔高48.27米,西塔高45.06米。明代经历过8级多的大地震而巍然挺拔。其他还有崇福寺应庚塔,南安五塔岩石塔、诗山塔等,元代开元寺祖师塔更是这一时期僧尼墓塔的代表作。经幢显然比前朝保存得多。南安丰州桃源宫北宋天圣三年(年)建的八角七层花岗岩经幢,高7米,造型美观,雕刻精美,第四层幢身雕刻“尊胜陀罗尼经咒”。现在承天寺内的通天宫石经幢,建造于宋代,与丰州经幢可相媲美。寺内北宋淳化二年(年)、天圣三年(年)两座经幢虽基座略有残缺,但上部雕刻精美,经文清晰可辨,实为难得,另有两座也为同时代经幢。

石雕技艺在宋元时期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清源山老君岩造像,宋时以一整块天然花岗岩雕成,老君席地而坐,身披道袍,左手依膝,右手凭几,双耳垂肩,面额丰润,极具仙风道骨和慈祥安康神韵。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为国内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雕于北宋元祐二年(年)的瑞像岩释迦立像,高4.4米,着袈裟,左手下垂,右手举胸前作与愿印,面相丰盈,弯眉俏目,明时构石室蔽之。北宋元祐间依天然巨岩雕琢而成的清源山赐恩岩男相观音造像,趺坐莲花宝座,逸发飘肩,慈眉慧眼,形神兼备,高3.7米,宽2.5米。宋时依巨岩崖壁间开凿的弥陀,高浮雕立像,右手下垂,左手掌上向上平胸,赤足踩莲,面庞丰韵慈善,高5米,宽2米,元时易殿为石室,并留记事碑一方。碧霄岩造像为元至元二十九年(年)雕造的典型的喇嘛教三世佛坐像,特征为:肉髻顶有珠,下额尖,袒右肩袈裟,细腰,中释迦作降魔印,左燃灯佛托钵,右弥勒佛施禅定印。系国内最东南、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喇嘛教石刻造像,右侧有一方元代造像记。晋江南天寺西方三圣坐像,主尊阿弥陀佛妙相丰盈,结跏趺坐莲座之上,通高7米,左观音右手托净瓶,右大势至左手持经卷,各高6.5米,崖壁浮雕一对盘龙柱,上依崖筑寺。是为东南地区最优秀的石刻造像。南安妙峰山弥陀造像作立姿,高达6.32米,身披佛裳,形象圆润慈祥,跣足立于莲座,正面衣褶铭文记载雕于淳熙二年(年)及雕造因缘。还有德化九仙山宋代弥勒坐像、永春魁星岩西方三圣立像、南安开化洞阿弥陀佛立像,都是当时代表性的佳作。

摩崖石刻遍布泉州各邑名山,数以百计。南安九日山共有宋元摩崖石刻66方及碑刻。内容涉及景迹、游览、记事、祈风等,书体真、行、隶、篆俱全,石刻中尤以海交祈风的10方最为珍贵,记载自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年)冬遣舶,夏回舶,岁两祈风,再现市舶司及郡守官员携中外客商向海神通远王祈风祭典的历史场面,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清源山素称“山上无石不刻字”,全山计有唐宋以来石刻多方,其中宋元24方,内容涉匾、联、诗、字、句、事都有,书体篆、隶、楷、行、草齐全,最大的单字“寿”,系南宋晋江知县林奭篆刻,高3.78米,宽3.54米。蔡襄、朱熹、陈谠、倪思、留正、偰玉立等名家题刻均可见。在南安莲花峰、洛江仙公山、晋江南天寺、德化九仙山、惠安科山、安溪清水岩都有不少当年的摩崖石刻。清水岩宋代“岩图”碑,浮雕刻载当时庙宇与山川地理胜概,视为珍品。至今散逸在各处景点的碑刻实是难以枚举细述。

宋元的墓葬,墓室以青砖构筑,外复以砖瓦,较矮小,仅能容棺,有单室、多室。也有瓦棺、瓮棺。随葬品有瓷器、铜器、纺织品、俑、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有的有砖墨书买地券或铁铸买地券。墓志铭较前朝多,黑页岩镌刻。经发掘的鲤城一座大元至正二年(年)纪年墓为双室砖构券顶,间有壁龛,墓长2米,宽0.78米,高1.18米,出土青白釉花瓶1对、白瓷双耳三足炉1件及铜镜、琥珀珠等,为泉州少有的元代纪年墓。由于当时地方官员提倡火葬,摒弃丧葬陋习,加上土地兼并,因而土葬大墓少见,且泉州宋元时崇佛成风,火葬就更容易为佛教弟子乐从。比较有代表性的宋墓举凡有:南宋初官福建转运使的温革墓,钦赐祭葬,花岗岩八角须弥座,地表呈“蒸笼状”,墓园作马蹄形,宋代南安官桥曾氏祖墓群,半月形墓碑,地表做封土堆。还有宋相梁克家墓等。

古遗址有宋元时期管理泉州诸港海外贸易等事务的市舶司遗址;宋时由市舶司设置,用以接待外国官员,贡使的来远驿遗址;宋时管理皇族宗室的机构——南外宗正司遗址。宋元以来一直沿用的七城门、城墙,虽然在抗日战争期间悉数拆毁,城墙石有的用于砌筑护城濠沟,今七城门遗址尚存,护城濠沟与子城、罗城遗留的沟池连接,串通成八卦沟排水系统,濠沟上架有24桥。还有古城内的府署衙门遗址,这些都留下城市发展的轨迹。

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泉州水利设施也有长足的发展。南宋建的留公陂,截流筑于洛江、惠安的洛阳江上,是为泉州最早的水库堤坝,可灌田0多亩。宋初晋江环烟浦筑成一条3万丈的石岸,蓄储九十九溪水,并建四个斗门用于排泄。经历年修葺,灌溉系统越加完备,使这座晋江最大的水利工程能庇荫永清、和风等六个里,因名“六里陂”。此外还有七首塘、天水淮、东湖等都是当时重要的水利工程。水利建设大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大量商品,同时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材料,并保障黎民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明清时期,泉州的历史地位产生深刻的变化。元末地方战乱,明初朝廷禁海,泉州“东方第一大港”的光环已渐渐暗淡。顺应历史形势的发展,外商不再青睐泉州港,私商代之崛起,以海为田的泉州人纷纷出国谋生,有的横渡海峡,开发宝岛台湾,打造泉州成为著名侨乡、台胞重要祖籍地,因而泉州地面文物富有涉台、涉侨的特有亮点。

在元末十年战乱中,泉州寺院建筑遭到极大破坏,开元寺大部被焚毁,其他各门宗教也难逃厄运。明末郑芝龙重修开元寺大雄宝殿,易木柱为石柱,但比唐、五代一百二十所支院的规模已今非昔比。清初承天寺,崇福寺得以重修,一度中兴。清初重建的安溪文庙建筑群,其精美的石雕、木雕,体现闽南建筑艺术。始建于明初的永宁城隍庙,清中晚期重修,规制宏伟,建筑精美,在台湾及海外均有不少分炉,石狮城隍庙也是明代倭患时分炉而建。这一时期的寺庙建筑如泉州通淮关岳庙、■埔顺济宫、富美宫、龟峰岩、安溪玉湖殿、花桥慈济宫、诚峰东岳庙、洪梅灵应寺等也有一定规模。其他如安海龙山寺明代千手观音高达4.2米,以整株巨樟雕成,在台湾有多座分炉。清初铸造的泉州铜佛寺15尊铜佛像,颇具时代特色。“急公尚义”坊系康熙帝御笔,为旌表李光地八世祖李森所立。

祠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人文、历史、地理、建筑、艺术诸元素于一体,又是海内外族亲藉以世代维系的精神纽带。祠堂建筑几乎遍及聚族而居的市井村陌。陈埭丁氏祠堂建于明初,系阿拉伯人赛典赤·瞻思丁后裔建,建筑平面呈“回”字形,现在当地有2万多丁氏族人。百崎郭氏宗祠、杏宅郭氏家庙,也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建筑。衙口施氏大宗祠是清初率师统一台湾的施琅将军建,边有施琅故宅靖海侯府。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保留明清建筑规制。清初建的石井郑氏宗祠,后改建为延平郡王祠,以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清初始建的大学士李光地“榕村书屋”,后改名湖头贤良祠,以赞扬“一代完人”李光地,为一处小桥流水的园林式建筑。附近还有多处李氏宗祠,李光地新旧衙,形成一片清代建筑群。还有晋江五店市庄氏祠堂、蔡氏家庙、丰州黄氏家庙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泉州祠堂文化的亮丽。

泉州民居现存主要是明清民国时期建筑。红砖、白石、坡屋顶、燕尾脊的传统民居,三间张,五间张,凹式大门,每进间以天井,石雕、木雕、砖雕、灰雕、彩绘俱佳。清代、民国的一些华侨民居兼备有中外建筑艺术风格。如清末旅居菲律宾的蔡浅民居,建筑群有15座宅、祠,大小房间多间,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清末杨阿苗民居各种雕刻更为上乘,为这时期红砖文化代表作。明代刘望海民居、庄用宾民居、李贽故居;清代黄宗汉民居、祖闾苏民居、锡兰侨民旧居、巽来庄、聚奎楼、凌云叶氏民居、大演洪氏民居、中宪大夫第、林路大厝、霞美陈炯辽民居、黄素石楼、西坪土楼、新坂堂等也各显地方传统建筑技艺特色,有的兼备南洋风格。

明清时期墓葬规模较大,分有数级坪台。墓室砖石构,甬道两侧分立石像生。郑成功墓占地近6万平方米,墓由三合土、糖水灰、花岗岩构筑,分列三排九室,是为家族合葬墓。施琅墓占地近7万平方米,分5级坪台,甬道分立石像生,前有清康熙三十七年(年)三座谕祭碑亭、钦赐祭葬牌坊,距此10公里处还建有神道碑亭。随施琅统台的总兵洪范墓、林贤墓石像生也较精美。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墓,康熙帝称“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墓也颇具规模。百崎郭仲远墓、陈埭丁氏回族墓群,采用闽南汉族“风”字形布局,伊斯兰塔式石墓盖,融合回汉墓葬风格。民国一代宗师弘一法师墓塔,由舍利塔和仿木构石室组成,周围有多方名家字、画石刻。

入明以来,泉州陶瓷生产受到海外交通形势的极大影响,产品由外销转入生产日用瓷和工艺瓷。明晚期德化瓷艺大师何朝宗烧制的乳白瓷器和佛像被欧洲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清初海禁开放以后,泉州陶瓷业得到勃兴。明清二代德化、安溪、永春、诸县窑址多达多处,以烧制时兴的青花白瓷为主,器形有盘、碗、罐、瓶等。除供应国内日常生活需要,还生产大量外销瓷器,随着私商崛起,华侨出国,海舶飞运五大洲。

明代的抗倭,明清之际的清郑之战,使泉州平添不少卫城、所城、巡检司、烽火台、寨堡等军事设施。建于明洪武二十年()的崇武城,以花岗岩石砌筑,设施完备,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石头城。同年建的福全所城,还遗存夯土城基及多处摩崖石刻等文物。东石寨为清初郑成功整军练武之所,有石砌寨墙、寨门及水操台等,附属有白沙城古战场遗址。明末建的星塔,则是郑成功少年读书处。

明清时期石刻几乎遍及泉州所有名山大川,仅清源山主景区就有这时的摩崖石刻多方。字体、内容丰富多彩,宛若书法艺术的大观园。作者有明代李贽、叶向高、黄凤翔、俞大猷、颜廷榘等,清代施琅、施世纶、洪承畯、马负书等,民国弘一法师、曾遒,现代赵朴初、方毅、卢嘉锡、黄胄、虞愚等众多名家。《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清嘉庆十一年(6年)立,时蚶江设海防分府,负责泉州和鹿港对渡、巡防、督运等职事,是泉台关系史重要文物。清末民初所建古檗山庄园林,保存余方书家石刻。题咏硕彦有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黄炎培、吴昌硕、黎元洪、汪精卫等多位,还有日本天皇及外务大臣等。名家荟萃,蔚为大观。晋江石鼓庙的乡约碑、安溪金谷威镇庙碑也各具特色。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东石玉记商行建筑群,建于清嘉庆年间,蔡氏族人往台谋生占有东石半数之众,是泉台商贸密切的见证。王顺兴信局旧址,系清光绪二十四年()王氏在马尼拉及老家王宫开设信局,专营信款汇兑业务,是泉州人在海外开设最早的侨批局。安礼逊图书馆建于年,系校友为纪念英国贵族安礼逊创办培元中学的贡献而建,是座中西合璧的五层楼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泉州中山路,骑楼式建筑,是南洋与闽南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年评为第二批“中国十大历史名街”。

革命旧址有:年朱德率红军二个纵队在永春横口休整的住所,召开群众大会的会场及当年的红军标语。年设在泉州府文庙明伦堂的兴泉永政治监察署遗址,也是中共泉州特支机关所在地。年惠安红军二团在山霞后洋部署“惠安暴动”旧址及东桥屿头战地指挥部。年安溪中心县委所在地,年安溪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年闽中红军游击队在承天寺内的红军北上抗日集中地,年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在德化水口的遗址、泉港三朱地下交通站等。还有叶飞故居、李子芳故居、董云阁故居等革命豪杰旧居、墓葬等。以及保存在各地的鸦片战争、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斗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时期的遗迹,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反映了泉州人民在民族危难的烽火岁月时不屈不挠,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一些革命斗争纪念碑、烈士纪念碑、革命先烈故居都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维修,有的已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图片来源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得版权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点个赞哦~

友情帮转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hj/5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