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刺桐,海丝之源福建泉州历史篇
说起福建,很多朋友会想到厦门、土楼、武夷山。但是殊不知千年之前的福建,有个和长安齐名的国际性都市——泉州;有个和亚历山大港齐名的国际贸易口岸——刺桐港!
最近恰逢“抖音”上火了泉州,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下泉州这座城市。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比起厦门,泉州有其独特的历史底蕴。少了几缕喧嚣,多了几分厚重!记得去年,带一些泉州朋友去看厦门的沙坡尾,当我得意洋洋的介绍到沙坡尾避风坞有多年历史,是厦门渔村文化发祥地之一时,我的泉州朋友淡淡的跟我说了一句话,泉州刺桐港比这里多了多年,我不由得为我的无知感到尴尬和汗颜,但也由此让我开始认真去了解这个恬静而敦厚的邻居。
泉州
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是福建省确定做大做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泉州最早开发于周秦两汉,公元年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之盛景。泉州素称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难以想象。每一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额10%的税收,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巨额的收入”
——《马可·波罗游记》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千年的东方大港刺桐是怎么兴起的,又怎么会没落下去,为什么世界四大口岸泉州,在今天的城市格局里毫不起眼,而厦门又为什么会取代了昔日泉州的光辉呢?这里还得追溯一下泉州的历史:
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闽中郡,辖制今天的泉州地区。
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
北方地区连年战乱,中原地区的士族南迁,慢慢和闽越先民融合。
隋朝
开皇九年(年),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但是这个“泉州”其实是今天福州地区。
唐朝
景云二年(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开始。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唐王朝特在泉州设参军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事宜。唐代来泉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主要是阿拉伯和波斯人,还有东南亚以及印度、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人。当时泉州港也因“南海蕃舶”常到,而“岛夷斯杂”,出现了“市井十州人”的盛况。唐朝政府也着重保护外伤,不加重税。
五代十国
闽王王审知重视海外贸易,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元
中国东南地区是亚洲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以泉州为中心的航海贸易为龙头,与亚洲海域“北洋”、“东洋”、“西洋”实现了连接与互动,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
从秦汉到宋元,历经百来年,期间朝代更替,城头的王旗变幻,仍然没有改变泉州在世界贸易格局上的地位。
然而……终究还是战乱!
元末,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称为“波斯戍兵之乱”)。当地的色目人(色目人是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广义上的来讲,一切除蒙古、汉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互相攻杀,波及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区。战乱长达近十年之久,对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死伤无数,尤其在那兀纳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和奸淫民女,屠戮泉州汉人,对泉州社会造成重创。兴化路三县在战争中有超过2万民众死亡,4万多座房屋被焚毁。
亦思巴奚兵乱带来了严重的福建人族群间的仇视和对立,汉人对色目人的仇恨在亦思巴奚兵乱被平定后开始发泄出来,陈宗海部队占领泉州后开始报复,针对色目人,进行了3日的大屠杀,许多未牵涉此案的色目人遇害,甚至有汉人因为长着高鼻深目或卷发而被误杀的。
由于战乱和仇杀,外国商人几乎不敢赴泉州进行交易,番舶不敢进港,大量番商携带银钱外逃,外侨社区解体,泉州的海外贸易和商业遭受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经济一落千丈,泉州港开始走向没落。
明朝
明朝建立后,逐步推行海禁政策,同时科举取士的深入,宋明理学的传播,又深深影响力了民间学而优则仕、重农抑商的价值取向。加之明中后期,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侵扰,泉州亦备受骚扰,为防倭海禁进一步加强。泉州港失去国际大港的地位,海外贸易极大受限,最终沦为一个地方性港口,昔日的辉煌再难重现。
清朝
清朝为禁止沿海居民与台湾郑氏集团的联系和贸易往来,清廷在泉州沿海厉行海禁,为阻止向台湾的移民,朝廷规定泉州沿海人民要“尽迁入内地”,离海30例内均被划为界外,村庄船只一律烧毁,泉海一带“火焚二月,惨不可言”,由于泉州紧邻台湾的特殊地理位置,受迁界之劫最惨,泉州由此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泉州因为战乱和海禁,没落了,而厦门却因为对台军事而兴起了。
明末,郑成功将军反清复明,以及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都是以厦门为其军事基地;清朝康熙年间施琅将军从郑氏家族手里收复台湾,也是以厦门为前线。
在清王朝收复台湾后,厦门逐步发展成为了福建东南沿海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厦门成为《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广、厦、福、宁、沪)。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年11月2日),厦门正式开埠。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厦门鼓浪屿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屿成为“万国租界”。
而后,历经民国、日本侵略时期,新中国建立,民国政府退守“台澎金马”地区,厦门一度又成为了海防前哨。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厦门成为了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成为了海峡西岸的龙头城市!
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开放,“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不是厦门一枝独秀,以漳、厦、泉为龙头的闽南三角洲,将带动福建经济,乃至东南地区,辐射全国,通达全世界。时至今日,千年刺桐亦如复习中的中国一样,带着新的历史使命,重新崛起。
文字:寒鹰整理
图片:部分摘自网络
视频:摘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长按下方中科白癜风医院十一周年庆中科白癜风医院喜迎国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hj/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