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在泉州的千年历史
伊斯兰教在泉州
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人杰地灵,有“海滨邹鲁”之誉。
因其襟江带海,早在唐代海上交通就很发达,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我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各国商旅、传教士纷至沓来,形成了“市井十洲人”的景观。唐太和八年(年),文宗皇帝颁布了保护蕃商的诏书,其中已提到福建的蕃商。
宋元时期(-年),中西海上贸易空前繁荣,外国海商之佼佼者首推穆斯林。他们不畏艰险,运来名贵的香料、药材,载去精美的丝绸、瓷器,促进了中西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它先进的知识传入西亚,并转播欧洲。伊斯兰的科学、文化与艺术也广泛传入中国。穆斯林的足迹遍及中国各大港口、城市,尤其在泉州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当时,泉州海上交通、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臻于鼎盛。它以”刺桐城“之名饮誉世界,在阿拉伯文、波斯文中则被称为”宰桐城“。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慕名而来,其中穆斯林尤多,且集居在”蕃坊“,有的还因发展海上贸易有功而受到朝廷的奖赏。穆斯林建筑了六、七座清真寺,专供其公用的墓地散布于市东南郊。迄今仍然屹立在通淮街的清净寺,隐卧于市东郊灵山的古老圣墓,以及尚存的数百块雕有阿拉伯文、波斯文、中文以及伊斯兰图案的碑铭,向人们默示着当年的盛况。
明清以来,泉州港虽趋于衰落,但穆斯林的后裔还留居于此。他们保留着部分传统习惯,并与当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通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对我国灿烂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今天,泉州穆斯林正满怀深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兄弟,共同缅怀先贤业绩,追溯千年教谊,继续谱写壮丽的教谊诗篇。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
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年),回历年。元至大二年(公元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清净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清净寺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剧门楼北墙的阿拉伯碑刻记载,寺又名“艾苏哈卜大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
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大门朝南,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0米,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层。
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
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它使清净寺格外宏伟壮观,不幸的是圆顶在年泉州的一次8.1级大地震中坍圮,迄今未能恢复,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埋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墙中有一凹入部分是当年礼拜大殿的讲经台位置,墙壁上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开明皇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派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中外友好。对内实施团结少数民族,尊重宗教信仰方针。永乐五年(公元年)颁发的《敕谕》,体现团结、保护信仰各族穆斯林的历史见证。
‘
此香炉用寿山石雕刻于宋代。北宋著名诗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曰”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夸赞莲花的清净与洁白。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此炉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末调节空气,该炉已近千年,是一珍贵历史文物。
伊斯兰教自初唐由海路传入泉州,迄今已近1年。随着时代变迁,泉州伊斯兰教经历了发展、兴盛以至衰落的过程。在宋、元时代,它达到鼎盛。明朝以来,由于元末清初遭受封建统治者两次残酷镇压,而日渐衰落。但历史上遗留下众多伊斯兰教史迹,成为中阿友好的历史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泉州伊斯兰博物馆
《刺桐繁盛图》
蟳埔女发髻上的阿拉伯——波斯花卉
包番巾的泉州妇女
阿拉伯”乌特“与泉州南音琵琶
泉州的阿拉伯-波斯花卉与果蔬
四库全书中对泉州伊斯兰墓葬的描述
伊斯兰世界中没有哪类艺术家可以享受到比书法家更高的社会地位。阿拉伯文字被认为是神圣的,是真主赐予人们《古兰经》时所使用的媒介。志向远大的书法家为掌握技艺,会跟随一位导师进行若干年的学习,尽力写出完美又协调美观的字母。至于阿拉伯书写中的盘曲体,只有那些最出色的人才精通此道。
阿拉伯书法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具有多种风格的中国体。
伊斯兰墓葬石刻
这是中国传统墓葬风格与伊斯兰风格相结合的石墓形式。全墓结构含墓圈、墓手、望柱、堆土、祭坛、等腰梯形墓碑、挡垛石刻等,其中,与束腰祭坛式石墓最相似的部分是挡垛石。祭坛上与堆土连缀在一起的等腰梯形顶石碑与非穆斯林墓葬的平顶或弧形顶石碑有所区别,碑面一般雕刻阿拉伯文或卷云纹烘托圆月的图案。
现在生活在泉州地区的穆斯林后裔家族有金、丁、夏、马、郭、蒲、葛、黄等姓。历史上存在过的穆斯林后裔家族还有铁、迭、闪、米、百等姓。从族谱和其他实物可以得知,苏、李、黄、杨、武、张、林、陈也与阿拉伯-波斯侨民有血缘或通婚关系。
穆斯林后裔家族散居泉州城乡各地。涂门街清真寺周围形成城区比较集中的回民社区,黄、马、夏、葛、郭、蒲等姓聚居此处,回民社区各姓氏之间通婚尤多,有自己的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保持穆斯林风俗习惯。
泉州回族家族受当地汉族影响,建祠堂以慎终追远。大部分回族家族,如郭氏和苏氏,祠堂的结构与汉族无异,乃典型闽南传统祠堂建筑风格。但丁氏祠堂的平面布局呈”回“字型,颇具象征意义。
如果你想在环中国途中与刘海翔互动,那么请北京白癜风介绍在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hj/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