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咖私藏的美景曝光啦泉州这个古村凭
穿过如柱的暴雨
从泉州市区驱车几十公里
绕过盘旋的山路
直到豁然开朗的那一刻
庆幸这个隐世古村落
还留着百年的记忆
石头厝
StoneHouse
樟脚民居
村里有一棵七百多年的老樟树
过去人们常爬到这棵树上远眺
村庄好像在樟树脚下一样
樟脚村因此得名
从挂着“樟脚古民居”木牌的小路一路走进来,就能看到整片的石头厝层层叠叠垒在山坡上。
雨后的清晨,人烟稀少的村中小路,静谧得仿佛一切都还未醒来。
听村里的阿伯说,这些石头厝的石头都是山石和溪石。传闻这些原本都是巨大的石头,为了可以更容易被分割,需要经过火烧。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这些石头才呈现出如此斑斓的颜色。
这一带住着许多蒙古族,他们是元朝蒙古贵族木华黎的后裔,元代为避祸乱,隐姓埋名居住在了这一带山林里。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住就在樟脚村,约占樟脚村的六分之一人口。
印象中的游牧民族,是住在蒙古包里,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牧牛羊的场景。印象中蒙古族的热情奔放,和眼前含蓄低调的石头厝是多么格格不入的品性。
村中有几座石头厝,明显已被废弃,人去楼空。好在砌墙的石头顶住了漫长岁月里的风化与雨蚀,也庆幸这几座房子的主人手下留情未将它们拆除。
村里还有一个小型陈列馆,里面的每一件展品可以说浓缩了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记忆。
陈列馆虽小,但藏品却不少。有农耕工具、纺织工具、编织篮、瓦罐、木桶,还有各种青铜与陶瓷装饰品。
各种青苔沿着潮湿的泥土从地底爬上这些赭石、豆沙、深红色、灰黑的石头,在石头厝内外寄居一隅。
然而,这些青苔讨厌被阳光青睐的墙角,阴凉的角落才是舒适的安家好去处。它们疯狂地聚居在赤石上,化作柔嫩的绿衣。
乡村生活
SenseofVillage
樟脚气息
这里和其它村落没有太大的什么不同
远离喧嚣的都市
远离四面八方的压力
回归乡村
像这些花草像这些动物
一样呼吸着山里纯净的空气
漫步在巷弄里,石墙间,如果说樟脚村里的主角是这些色彩斑斓的石头厝,那点缀在它们之中的绿植便是最合格的配角。
不经意间的一瞥,总能被墙角里、石缝中长出的绿植所惊艳。像藤壶与鲸、海葵与寄居蟹、牙签鸟与鳄鱼一样,和平共生。
就算错过春季明黄色的油菜花田,也能在夏季转角遇见神清骨秀的小红花——乌扇。
站在视野空旷的高处俯瞰,望着被雨水洗净的农田里的绿叶与屋顶上的瓦砾,赏心悦目的景致尽收眼底。
看了那么多古厝,偶然见到这户人家巧妙地将较小的鹅卵石镶嵌在灰白色的水泥墙中,与旁边老式的石头厝挨在一块,一新一旧,好像静述着时代的更迭。
循着小奶猫的叫声,来到这户人家外,还没来得及拍下撒娇的小奶猫们,它们就迅速窜到别处。但身旁的猫妈妈倒是“捕捉”到了铁门外陌生人的镜头。
若不是转身看见远处从这户人家飘出的白烟,渐渐闻到柴火味,差点在参差错落的石头厝中迷路的洋洋,还不知道在村中漫步已至晌午。
第一次见到这种彩色的鸭子,背后的羽毛有着雄孔雀般魅惑的深蓝色,面部和胸前大片的白色皮毛上还点缀了艳丽的大红色花纹。
圈里的小猪对路人特别好奇,哼哼唧唧,摇着尾巴,但总觉得它们很开心见到大家。
在樟脚村,第一次见到了田里的秋葵。想来这就是探访乡村的好处,能看到许多食物本真的模样,被收割、加工后端上餐桌前,它们都曾漂亮地活着。
回归山林
Mountain
樟脚周边
赏完隐匿在山间的樟脚村
继续沉醉在怀抱村落的青山绿水中吧
樟脚村附近有一处情人谷,是休闲徒步的好去处。
村民们从山中搬运来和石头厝一样的山石铺路,将原本杂草丛生的地方拾掇得整齐平坦。
情人谷最大的亮点就这个瀑布。正值夏季,这片山头又刚下过雨,水量丰沛,奔涌而下的水流撞击着山石,四溅的水珠随风飘散。
空山新雨后,坠着水珠的绿叶显得格外地活力。
雨水一多,瀑布是好看了,可因为溪水的上涨,原本打算涉溪过岸看金钟潭的计划,也因为踩到湿滑的溪石落水而泡汤。
难得的周末,在山中尽情地吸氧换肺后再走,才不虚此行。
樟脚村VILLAGE
地址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
交通
?自驾:从市区出发走沈海高速(G15)—在驿板出口出高速—再走国道(福昆线)往北约7公里—可看到左侧有路牌指向“樟脚古民居”—沿着X县道(朝阳公路)走约9公里到樟脚村
?公共交通:从客运中心站乘坐客车到涂岭镇樟脚村口—转乘泉港3路公交车到樟脚村
停车位在樟脚村的路上共有三个可停车的地方:
?距离村口约2公里处:免费停车场
?距离村口约1公里处:情人谷入口停车场—收费5元
?在写有“樟脚古民居”的路口停车—收费10元(有一位村里的阿婆负责收费)
(村中也有其它可以停车的地方,但毕竟是村民家门口,最好询问并征得村民同意,看是否收费。)
温馨提示夏季出行记得做好防暑降温措施,最好随身备防蚊液。雨季出行记得随身备好雨具,且山区路滑,最好穿防滑易干的鞋子。
End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yy/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