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习俗泉州人,你们真的了解闽南冬至习俗
冬至,闽南人又俗称为“冬节”,民间有谚语称“冬至小年兜”,即冬至是跟新年一样颇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吃汤圆、祭祖等习俗。
要说“冬节”吃汤丸也不是闽南独有,以前在北方一般是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子,江浙这边才吃汤圆和麻糍。其中苏州人过节所吃的就是“冬至圆”,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无馅又小的为粉圆,即泉州人所说的“冬节丸”。吃法有“甜”、“咸”两种,以放糖的甜食居多,加些芋头、地瓜、橘皮作料。也有加入面线、肉片、海蜊等作成的咸食。饭后人们通常会特意地留下几粒丸子,粘于门上和床边,称为敬门神与拜床母。
闽南人吃丸子的节日,一年共两次,元宵吃“上元丸”(年初的“头丸”)、冬至食“冬节丸”(年末的“尾丸”),寓意着头尾都圆满,一年到头顺顺利利,团圆美满!
祭敬先祖,一般是中午,供品用荤素五味和美味佳肴,如“三牲”、“五斋”、“六果”,鸡鸭鱼肉,“炊龟做粿”(糕点包子之类的),焚香点烛,烧金(纸钱,也称冥币)燃炮(鞭炮),仪式如同除夕的家祭。旧时的望族,还在这天敞开宗庙祠堂大门,举行隆重的公祭典礼,这次与清明节的祭祖,合称为闽南的“春冬二祭”。
闽南也素有“冬至大如年”这一说法。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冬至是最能体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密切而美好的关系,寓意五谷兴旺六禽丰登的美好心愿。而冬至的重头戏只有一个字“吃”!
下面这首关于冬至的闽南童谣你听过吗?
↓↓↓
咱厝人,冬至时,碨米绞粞搓红丸。
搓糖粿,无稀奇,捏猪捏狗捏金鱼。
做鸡仔,鸡袂啼,落水要捞举笊篱。
囝仔人,勾勾缠,想吃你得敢赤钳。
野答工,逗支持,阿母挱啊一半暝,
敬祖先,望新年,保庇平安趁大钱。
闽南“冬至”之
做鸡母狗仔
冬至,闽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就是“做鸡母狗仔”,“母鸡”在闽南话倒过来讲叫“鸡母”。即在做冬至丸的时候,用做丸的米料捏成一些小巧玲珑的动物和金锭银宝等,动物的眼睛来自田野里狗尾巴草的草籽,所以动物们煞是生动。
还记得小时候,奶奶做那些鸡母狗仔本来不为吃,而是当作过年的一种摆设。不过到了最后,奶奶总是拧不过我们几个孩子,于是鸡母狗仔们便和糯米丸子一起被放入沸水里煮。尽管原料一模一样,可吃起来,总感觉那鸡母狗仔比丸子好吃。
虽然红白两色,其实偶尔也会弄点粉、黄、绿等颜色点缀,更加好看!
你能看出这些都是什么动物么?
闽南“冬至”之
搓丸、吃汤圆
听老辈人讲,以前处决犯人是在冬至后的,因为近年关,人们为了让犯人的年龄多一岁,就说吃了汤圆长一岁。意即过了年才死的。这样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流传下来,后辈人就继承了这种习俗。不过小鱼可不觉得冬至就大了一岁,毕竟还是春节为准。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还会将一部分糯米粉拌上红粉,成为红、白相伴的圆仔,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如晋江、石狮、惠安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而闻名。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南方尤为盛行。
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丸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着全家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闽南“冬至”之
传承家乡味道
小时候冬至,妈妈在厨房里折腾的美味,被称为家乡的冬至味。以前在外地读书每到冬至,虽然食堂里会有汤圆、水饺,可我总想念家乡才有的“冬至美味”。闽南习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
今天逛超市,冰柜里照常摆着各式糯米丸子:有大,有小;有原色,有粉色;有芝麻馅,有红豆馅,有花生馅……这些丸子常年有,并不需要等到过年过节。取出一袋来,那玲珑可爱的糯米丸子给了我一份平常心:只要愿意,只要心中有情有信念,每一天都可以是温馨佳节;每一处都可以是亲情故乡。逝去的只是形式,实质是永存的。
冬至祝安
—THEEND—
来源:惠安小鱼网综合泉州网、网络编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yy/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