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九

泉州,简称“鲤”,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拥有全国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

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代就已开发,公元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拥有著名的“泉州十八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历史沿革

泉州是闽南文化源头,周秦开始经济开发,于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至今有多年的历史。[

先秦、夏、商两代,泉州地属扬州。西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前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泉地属闽越国。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繁衍,设冶县,在今福州,隶属会稽郡。泉地属之。

三国,吴永安三年(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丰州,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辖今泉州(今德化县属侯官县)、莆田、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区。

两晋,西晋·太康三年(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西晋·永嘉五年(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梁·天监间(年~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丰州)。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陈·永定元年(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陈·光大二年(年),于晋安郡置丰州(今福州),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隋,开皇九年(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大业三年(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县废归属闽县外)属南安县。

唐,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贞元十九年(年)、长庆二年(年)、咸通五年(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小溪场(今安溪县)。贞元间(年~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元和年间(年~年),泉州有31户,人,由中州升为上州。大中十一年(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开运二年(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后汉乾祐二年(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后周显德二年(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太平兴国三年(年),宋复灭吴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太平兴国六年(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割所属莆田县、仙游县别为兴化军。(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太平兴国八年(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雍熙二年(年):泉州改隶福建路。宣和三年(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建炎元年(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建炎二年(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建炎三年(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绍兴二年(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乾道七年(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乾道八年(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人。淳熙十三年(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嘉定十一年(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淳祐间(年~年),泉州户口增至258户、1,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元朝,至元十四年(年),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至元十四年(年),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至元十五年(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县,泉州属福建行省,省治设福州。至元二十一年(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大德元年(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延祐七年(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至正十六年(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明,洪武元年(年),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洪武二年(年),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年),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洪武七年(年)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洪武九年(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洪武十七年(年),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洪武二十年(年),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始筑厦门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清,清承明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兴化府之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州和厦门。

民国,民国元年(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南路道。民国三年(年),废除清制,置兴泉永道(治所泉州),原清朝兴泉永道之泉州府、永春直隶州、兴化府所辖各县隶之。思明府改名厦门道,厦门成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民国十六年(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民国二十二年(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辖莆田泉州,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癫疯医院
白殿疯不治会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xw/405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