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教育世家传薪火几代为师育桃李闽南网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教育事业的进步,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老师的无私奉献。
今天是第三十七个教师节,前两天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年度泉州市“教育世家”名单,陈素珍、文魁、郝思哲、洪朝宗等55户从教三代以上、累计从教年以上的“教育世家”入榜。
昨日,海都记者探访4个教育世家家庭,揭开这些美丽家庭薪火相传背后的动人故事。
陈素珍的儿子叶向阳老师
陈素珍家庭:
“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坚定接力
谈起教育,陈素珍老人最骄傲的是和先生一辈子坚守教育事业,并把4个孩子都培养成了人民教师,孩子的孩子又传承了这一职业。一家三代8人共同演绎了一场教龄相加长达年的光荣接力。
目前陈素珍老人一家,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的老师,涉及政治、语文、数学、音乐和体育等多个学科。
“妈妈常常告诉我们,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人的儿子——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系音乐副教授叶向阳告诉记者,父母亲从小就告诉他和3个妹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世家档案
南安诗山人,陈素珍老人从教35年,一家三代8人从教,叠加教龄年
文魁家庭:
举家南迁,见证晋江30余年教育腾飞
再过一年多,晋江南侨中学的文魁老师就要退休了,回想起年举家从湖北来到晋江磁灶中学的点滴,他仍然历历在目。
当年,人民日报大版面刊登了晋江面向全国遴选人民教师的广告,让当时已在湖北教了11年书的他对南方产生了向往,被招录后,他和妻子毅然南下,成了新晋江人。
“我是晋江经济社会特别是教育腾飞的见证人。”文魁老师说,刚到晋江的时候,泉州到晋江两边还是一大片田地。分配到磁灶中学,校舍是石头房,桌椅很破旧,一个教室要容纳70名学生。当时很多老师都“下海”去了,大部分老师是临时请来的代课老师。面对这种状况,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开出好条件面向全国广招教育人才。此后,晋江的经济社会与教育事业都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世家档案
陕西人,父亲生前从教30年,文魁从教39年,一家三代4人从教,叠加教龄年
郝思哲老师
郝思哲家庭:
三代坚守,“除非不做,做就做好”
世家档案
吉林松源人,一家三代5人从教,叠加教龄年
曾祖父郝凤桐,是私塾先生,祖父郝明修教龄40年,祖母也教了34年书,父亲郝学杰教了41年书,同校同年毕业的妻子是副教授。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郝思哲一家可谓是“育才成荫,薪火传承”的最好写照。
年,郝思哲夫妻带着共同的梦想,双双选择了泉州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到泉州师院任教。在泉州工作的五年,郝思哲已成为体育学院的骨干。在教育科学院任教的爱人也获得了正教授职称,还有两门课程获得了省级一流课程立项,最近还有一门课程申报了国家级一流课程。
“除非不做,做就做好。”郝思哲说,祖父在世时经常念叨的一句口头禅,鞭策着他们一家几代人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奉献在教育第一线。
洪朝宗的二女儿洪丽菊老师
洪朝宗家庭:
让乡村孩子“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今年80岁的洪朝宗老人,退休前在南安英都的乡村小学坚守了32年。32年的不懈付出,他帮助无数的乡村孩子放飞了梦想,让这些原来小如“苔花”的孩子,也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如“牡丹”。
洪朝宗老人培养了无数桃李,自己的4个孩子也都学有所成。“父亲非常开明,总是用各种方法鼓励我们学习。”忆起当年,洪朝宗的二女儿,如今担任泉州市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的洪丽菊体悟很深。父亲总是教育他的学生,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对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每次放学或是节假日,洪朝宗会告诉孩子们,读书可以抵消农活和家务。
受父亲的影响,承担起教学管理工作后,洪丽菊时常 世家档案
南安英都人,洪朝宗坚守乡村小学32年,一家三代5人从教,叠加教龄年
(海都记者吴日锦林良标文/图)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xs/9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