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话与风俗文化
一、端午话“煎?”
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娲氏炼石补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t?1]补天”的民俗。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
所谓“?”(本地俗写作“堆”。此为同音借字),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在泉州,除了名闻遐迩的“蚝?”(又名“蚝煎”)外,还有“麦?”、“猪油?”等等,故又有“目睭计看著煎?担”的俗语,意在嘲人嘴馋或做事心不在焉。
煎?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六朝。《北齐书·陆法和传》:“于是设供养,具大?薄饼”唐宋亦不乏见。初唐诗人王梵志《粗行出家儿》诗云:“贪他油煮?,爱若波罗蜜。”《资治通鉴》卷载:李安毒害周世宗,“置毒于糖?而进之”《续传灯录·慧空禅师》:“但知随例食?子,也得三文买草鞋。”看来,古人对“?”的喜爱程度并不亚于今之泉州人,所以到了宋时,“食焦?”已成了上元节的民俗之一。
?并非泉州一带独有。《玉篇》:“蜀呼蒸饼曰?。”据该记载可知,古蜀地的?系水蒸而成,不同于泉州的“油煎”。而广州有一种叫“煎堆”的食品,则从名称到制作都与泉州大同小异。现将其记载转录于下。清·钱大均《广东新语·食语·茶素》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团,油煎之,以祀先及馈送亲友者也。”
二、“嚣六”考源
泉州人称“虚假”、“撒谎”常用“嚣六”“嚣六”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笔者认为“嚣六”应是源于旧时的赌博。
嚣,本义为“叫嚷”、“喧哗”。《左传·成公十六年》:“在陈而嚣。”杜预注:“嚣,喧哗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而“六”则是骰子的最高点数。掷骰时人们求胜心切而高声呼喊“六”,所以就有了“嚣六”的说法,从叫喊出来的“六”又引申为“虚假”、“撒谎”。“嚣六”一词虽不见于古籍,但古汉语中却有个“呼幺喝六”,与“嚣六”颇为相似。“幺”、“六”都是骰子的点数,赌徒掷骰时,希望取胜而高声大叫,元·张宪《咏双陆》诗:“牙骰宛转两叫喧,呼幺喝六破颜面。”《水浒传》第一百零四回:“台下四十只桌子,都有人围挤着在那里掷骰赌钱,……而那些掷骰的在那里呼幺喝六……”《六十种曲·运甓记》二十五:“赢来时呼幺喝六,闹里夺尊;输来时跌脚槌胸,呀声叹气。”以后又用来形容举动暴躁,盛气凌人。《元曲选·气英布》三:“村棒棒呼幺喝六。”
泉州话称“隐藏物资或隐瞒问题”常用“暗杠[kang?](音降)”该说法系源于打麻将。打麻将时,若其中一家同时拥有同一花色同一点数的四张牌称为“杠”,公开的称“明杠”,反之则叫“暗杠”。
泉州话中还有不少俗语、谚语与赌博(方言通常称“跋九”[ki-au3])有关。例如:九棍呣值九字运(赌技好不如运气好)、看九爱大注(观赌的人总喜欢徒下大的赌注)、三更穷,四更富,鸡啼起大厝,天光拆勿会赴(形容赌场输赢瞬息万变)、十牙九棍九牙输(十个赌徒九个输)、九间走勿会停,家贿总会穷(赌徒总有输得精光的一天)、赢九一人,输九一家(赌徒赌赢时独自享福,赌输时全家遭殃)等等。
三、忌讳词与吉利语
各地的方言都有一些忌讳词和吉利语。这一些词语大都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先分类列举一些泉州话中常用的忌讳词。
1、忌说“死”,因此,对老人去世,通常用“老”、“倒”、“无”、“过身”等,对婴儿夭折则用“拍歹”;生前准备的棺材、殓衣、被单分别称“站寿”、“张老”、“水被”。
2、忌说“瘦"[san3],尤其是对小孩,所以称“小孩因病而消瘦为“蚀本”。
3、忌说“肥”,故对小孩常用“胖”,对大人则称“福相”“发福”。
4、忌说“吐”,因而称“呕吐”为“盘点”。
5、忌说“猴”,因为旧时泉州一带称“佝偻病”为“猴叟”,这是一种易得难治的病症因此孕妇、婴幼儿要回避与“猴”有关的一切东西,而且也不得在其面前说“猴”字,连“属相是猴”都要说成“相人”,据说,有一年本地某家百货商店从北方进了一批猴子的玩具,尽管价廉物美,造型可爱,可结果还是一个也没卖出去。
6、忌说“药”,老年人常把“煎药”说成“煎茶”,把“喝中药”说成“啉茶”。泉州有一种特产,用多种药材合制而成,可治感冒、中暑及消化不良等症,本地人把它叫做“茶饼”。这种忌讳现象与吴语区把“吃中药”说成“吃茶”、把一种消积食、去风寒的中药称为“午时茶”①一模一样。
与忌讳词相反的是吉利语。泉州一带在冬节(冬至)、春节、七娘生(七夕)、上元(元宵节)等佳节,有“搓圆”、“搓糖”或吃“上元圆”的风俗,实际上这是利用圆形食品来谐“团圆”、“圆满”之吉意,又旧时女儿出嫁或已嫁出的女儿迁新居,娘家要赠一对灯,这是利用“灯”、“丁”同音(方言均读作[ting1]),以“添灯”谐“添丁”。女儿出嫁后首次回娘家,娘家须送“有尾蔗”,让新婚夫妇带回夫家,以其“甘甜、有尾”而谐“甜蜜美满、白头偕老”之意。
四、礼貌用语小辑
泉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的美称,在今天,要使泉州以文明古城的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一方面必清除语言污染;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提倡使用礼貌用语。作为方言区的人,除了应该学好用好普通话的礼貌用语外,也应该学好用好自己方言的礼貌用语。泉州话的礼貌用语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既有古代礼貌用语的沿用,例如,“劳(汝)”即由古代“劳动”简化而成。唐·白易《初到江州》诗:“遥见朱轮来出廓,相迎劳动使君公。”《六十种曲·双珠记》第三十六出:“劳你众人,不当稳便,且到剑南,自行酬谢。”又《焚香记》第二十四出:“小哥多劳你。那书是王状元与你寄来的?”也有本地的独创。现将今日泉州话中常用的礼貌用语分类辑录于下:
01
称呼语
对上了年级的人通常以人名加“伯”或“姆”称呼;对年纪更大些的,则称“老阿伯”老阿姆”“阿婆”、“老阿婆”等。
尊称对方的父母用“恁祀大人”。
对有一技之长的人,年轻的称“师的”,年老的称“老师(父)”,也可以人名加“师”称呼。
02
问候、答谢用语
见面时打招呼常用的有:汝食未?汝卜去哪?(你要上哪儿去?)
告别时则常用:慢行、行伊好势(走好)、细腻(小心)、有闲则各来(有空再来)。
无意冒犯了别人时,用“对不住”、“得罪”表示道歉。
别人向自己道歉时,用“勿会要紧”、“无代志”(没事)表示谅解。
接受别人馈赠时,连称“道谢”。
得到别人帮助后,则惯用“磨汝”(使你受累了)、“劳汝”(同前)、“费神(汝)”(让你费心了)、“度汝成无闲”(让你忙个不停)、“成勿会说得”等表示谢意。
注释:
①《方言与中国文化》第页
本文选自泉州历史文化丛书《泉州方言与文化》(上)(作者:王建设张甘荔)
NEWARRIVAL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新书推荐
《泉城》是距今百年左右的三本有关泉州的英文书籍的汉译本丛书,一共三册,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出版。
《刺桐双塔》(古斯塔夫·埃克、保罗·戴密微著/林雱姚鸣琪译)是一部至今还无人企及的研究泉州东西塔宗教文化、建筑、艺术的学术专著。《泉水之城》(安妮·邓肯著/周若蘅译)、《中国传奇》(坎贝尔·布朗著/颜玮珏颜瑛瑛译)则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融合中逗留过泉州的两位文化先行者的经历与观察记录。百年回望,还值得今人深长思之。
研究文化,尤其是如泉州这样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极为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多元文化,很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文化总是在人类大空间的聚合运动中积累和发展。水平传播不变论说很难解释世界上双文化冲突、并存、融合的历史现象。唯其如此,国人在寻找和翻检尘封已久的文化载籍时,不惮于认识思维上差异的鸿沟而敢于跨越且坚守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意识。因此,相信透过这三本书,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穿越历史的风云,看到一个城市、一个时代的过去,看到它进步的必然--有忧郁的乡愁,也有永远不泯的家国情怀。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得版权
感谢品牌支持
王建设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xs/7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