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百科清明节与泉州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泉州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泉州清明节习俗。
扫墓泉州民间约定俗成以清明节前、节后各10天为扫墓期。扫墓,泉州人称为“巡风水”、“上墓”。清明节期间,在外子孙归家祭祖,一家亲属扶老携幼,随带果盒祭品,相偕上坟扫墓。到达墓地,大家动手斩荆棘,除杂草,培墓土,开排水沟,填平洼坑,描红墓碑,修整墓园停当,即陈上祭品,焚香点烛,献纸钱,按辈分大小依次行礼致敬,表达对先人的悼念。
清明粿清明节前数天,泉州城郊农家大多忙于蒸制清明粿。清明粿有两种:一种以糯米粉揉成薄粿皮,炒小麦磨粉调糖水做馅,名叫“麦馅粿”;另一种甘薯干磨粉加糯米浆揉成粿皮,豌豆沙或绿豆沙加糖为馅,叫“豆馅粿”。两种粿坯都搓成小皮球状,抹上食用油,外用高粱叶包裹,蒸透即成。这种农家应时食品,可用于清明节祭祖和扫墓供品,也可充做点心或馈赠亲友的节日礼品。清明粿不必动锅加热,即可食用充饥,这也许是古代寒食的遗风吧。
嫩饼菜清明节一大早,泉州家家户户忙于厨事,蒸炒炸炖,鱼肉鸡鸭,厅堂祖先供桌上摆满丰盛的肴馔,其中大多备有嫩饼菜。嫩饼菜这种泉州特有的风味菜肴,它寓意包金包银、招财进宝,对家庭未来寄以美好的祝福。泉州嫩饼菜类似春卷,但内涵比春卷来得丰富多彩。其饼皮称之为嫩饼皮,一种是面粉加水揉韧,擀成直径15—20厘米的圆形薄饼坯,放入烤炉烤制而成,名曰“润饼”(近几十年来少见了);另一种是将精面粉加水反复搅打成质韧的温面团,抓在手中,在文火小平锅上旋烙,拭成其薄如纸的饼皮,名曰“拭饼”。嫩饼菜的主料通常用胡萝卜、冬笋、青豌豆、豆腐干、包菜、球菜、猪肉、墨鱼、煎鸡蛋(切丝),蚝或蚝煎、虾仁等,分盘上席,或重油炒成大杂烩;辅料有油爆米粉丝、油焙海苔、糖拌炒花生末、麻蓼、葱白、蒜白、芫荽等佐食。食时以薄饼皮包裹馅料和辅料,卷成圆筒状,双手握着就食。节日全家人围席共餐,各自动手动口,别有一番情趣。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泉州在清明节的习俗,你们了解了吗?
今天,你们吃嫩饼菜了吗?反正小编我早就拿着一卷一边啃一边编辑~~这是难以的抵挡的魅力啊~~
最后,奉上几首清明时节的诗句……
文/图by网络
编辑by李圣荣妈妈
欢迎你的来稿
投稿邮箱:fuxiaowuban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正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xs/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