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闽南之根泉州历史一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光阴苒苒,不知不觉转眼已是深秋。

从山东回来,最近才有点时间静下心来码字,再回过头去,发现之前的游记竟然落下了太多。其实每去到一个地方,回来后,构思、整理、记录已成为一种习惯,就好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那些旅途中的风景、经历、体验和感受被一一记录,通过文字化作这平凡人生中浓墨重彩的梦的背景,于轻轻回望时,发现原来自己可以拥有如此多温柔清澈的梦。这一刻,我深深庆幸,码字于我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因为它我学会了独慎,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节制,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一段旅程已经结束,但那些发生过、经历过、感受过的时光,让生命逐渐衰弱的过程,变得充盈而丰厚。世界充满如此多的乐趣和善意,身在其中已经足够。

(俯瞰泉州,图片来源网络)

提到福建,脑海浮现的一定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厦门,极少会有人想到泉州。然而,若非本地人,恐怕也不会了解福建省的第一大经济体就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地级市,更不会知道安踏、匹克、、特步、利郎、富贵鸟、七匹狼等一众耳熟能详的品牌均发源于此。年,泉州的GDP达到了亿,并且跻身全国20强,连续21年保持福建省第一。

(泉州市的标志性建筑----飞天迎宾)

但就是这样的殊荣与宋元时期的泉州比起来,亦不过是相形见绌。作为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一千年前,中国扬名西方世界的称呼不是“China”,而是“Zayton(刺桐)”。这种在泉州极为常见的落叶乔木,是“晋江王”留从效扩建城市时,下令于城垣外环植的。往后的数百年,阿拉伯商人往来泉州贸易,见城中遍植刺桐树,便将其冠名“Zayton”。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伊本·巴图塔在途经泉州时,皆叹其为“东方第一大港”。

回顾历史,旧石器时代,古越族人就在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西周秦汉时期设立闽中郡,人们开始掌握航海技术。两晋时,五胡乱华,中原动荡,大批士族百姓避乱南迁沿江而居。滨海先民“以网罟为耕耘”,海上交通悄然兴起。南北朝,印度高僧从这里搭船出海。直到隋唐,泉州作为一个港口的地位才日益突显,可依旧不能与当时的广州相提并论,也不及更靠南面的合浦、徐闻等地。

唐嗣圣元年(年)泉州开始立州建置,并且已经能够打造抗强风的远航船只。唐代中期,航海技术进一步提高,甚至为了适应惊波连天、变幻莫测的海洋环境,先民们发明了橹、船尾舵、水密隔舱等工具及造船工艺,令航行的安全性大幅提升。自此,对外贸易不断拓展,甚至出现了“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盛况。连韩愈都在《送陆歙州诗序》中写到:“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因地形局限,加之与内陆交通不便,泉州受到的重视始终无法与广州比肩。

它真正的崛起,要归功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相比盛世唐朝的疆域万里,即便在国土面积最为辽阔的时期,大宋帝国也没能控制住乌鞘岭以西的土地,这直接导致了连通欧亚大陆的河西走廊被外族侵占。宋朝又极为重视自由贸易,于是乎动荡让曾经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无独有偶,大陆的另一端,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阿拉伯也正在崛起,在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下,船队源源不断的前往东方,收购丝绸、瓷器、茶叶等。往来不绝远洋商贸,令中国大多数港口应接不暇,国内的商品不愁销路,愁的是于何处交易。

北宋元祐二年(公元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作为官方贸易港口的地位才正式确立。南宋的偏安一隅,失掉了大片疆土,更是让当时的皇室急需海外贸易来充盈国库,应对庞大的开销。这时,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与相邻的明州(浙江宁波)都有极可能成为贸易大港的首选。更遑论当时的广州,自唐代起便有一条“广州通海夷道”,并且大部分的客商都希望港口靠南,以此来缩短行程,降低成本与风险。出于利己的私欲,南宋政府又希望“钱袋子”离自己越近越好,在两相权衡之下,泉州便成了这个折中的平衡点。

据《隆庆府志》记载:“泉居八闽之南,山势蜿蜒,不见刻削;海港逶迤,不至波扬。”短短一句便道尽了它的优势,地处福建省南部,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加上没有寒冷的冬天,建设港口再合适不过。并且,由于山多田少,闽南一带的百姓多逃离土地,下海谋生,对所谓“农本商末”的说法嗤之以鼻。他们无惧艰险,富于敢闯拼搏的精神,真真可谓让当时的泉州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自此以后,大宋朝廷每年超过五分之一的收入都来自于泉州。并在经历了两宋海上贸易的爆发后,于元代达到了顶峰。北上高丽(今朝鲜半岛)、日本,南下占城(今越南南方)、三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岛),横渡印度洋至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波斯湾沿岸和东非海岸,令当时的贸易伙伴达到98个国家和地区,无远弗届。

海商万户、竞渡千帆,这一段无比恢弘的大航海时代,让泉州的繁盛终于超越广州达到顶峰,成为了“东方第一大港”,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让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元末至正十七年(年),亦思巴奚军叛乱,摧毁了泉州的繁华,社会经济开始走向衰败。明初,为了防止倭寇骚扰,朝廷下令实施海禁,建造超过两根桅杆的海船就是死罪;并且采用了朝贡贸易政策,只允许外商以朝贡的名义互市,一应商品也由官府作价收购。从此,泉州的对外贸易开始一蹶不振。

清初,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大力抗清,清政府不光海禁政策刀刀见血,还下令“迁界”,昔日的沿海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至此泉州港的地位一落千丈,经济全面溃败。

清顺治十八年(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继位以后,由于与郑经议和不成,于康熙三年(年)下令施琅平台,大批的沿海居民随军入台屯垦,成为了台湾最早的移民。

18世纪后,欧洲殖民主义称霸海上,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被迫打开门户,泉州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被厦门取代。自此,曾经的辉煌终于落下帷幕。

姽婳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mj/6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