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丝绸之路欧洲古地图上的ldq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交通路线,它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着漫长的丝绸之路,中外使臣策马驱驰,各国商人奔波逐利,宗教僧侣热情往返,多种文化交流融合。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也反映在了欧洲人绘制的各类地图上。

托勒密世界地图上的“赛里斯”与“秦尼”

丝绸制作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生产的丝绸即开始向西方传播。根据考古发现,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所产的丝绸已传至欧洲文明的中心希腊雅典。以丝绸为媒介,公元前2世纪后期,希腊人开始获知关于中国的一些信息。他们把丝绸称为“赛里斯织物”(serica),将东方盛产丝绸的民族称为“赛里斯”(Seres),并认为赛里斯人的国家(即中国)就位于印度东侧的滨海地带。

年在罗马出版的一幅托勒密世界地图

在“赛里斯”之后,中国又因“秦尼”这个名字为罗马人知晓。公元前30年,罗马人消灭了埃及托勒密王朝,然后通过红海进入印度洋。公元1世纪,罗马人掌握了印度洋上的季风规律,并借助季风直接横渡印度洋,往返于红海与印度之间。来自罗马帝国的一些商人甚至远航到印度半岛东南沿海,建立起贸易据点。而早在汉武帝时代(前—前88年),中国人就已开辟了从中国南方到达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样,海上丝绸之路就将古罗马文明与汉文明连接起来了。

在罗马人的认知里,从印度继续向东,“在大海尽头的最北端,有个很大的内陆城市,名叫‘秦尼’(Thina,又写作Sinae),那里盛产各类丝织品。”

那么,“赛里斯”与“秦尼”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公元2世纪,一个名叫“托勒密”的希腊人不仅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力图在地图上将其准确地表现出来。

托勒密的巨著《地理学》系统地总结了古希腊、古罗马人的世界地理知识,代表性地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世界及东方的看法。托勒密写道:“赛里斯”是民族的名字,他们的国家,被称为“赛里斯国”(Serike),他们的都城,则是“赛拉”(Sera,应当是指长安或洛阳);赛里斯国东部边界止于经度°(再向东,就是未知的土地了),南部边界的西段与印度相邻,东段与秦尼相邻。托勒密不仅错误地认为秦尼和赛里斯国是南北两个不同的地方,而且更加错误地认为,秦尼的土地不断向南延伸,跨过了赤道,最终又向西与非洲连成一片。这样,在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印度洋就成了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

《波伊廷格地图》上的“大赛拉”

就在托勒密完成《地理学》后不久,罗马帝国便开始衰落。年,西罗马帝国在内乱外患中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这期间,不仅西欧人无法获得新的地理知识以纠正古人的错误,而且包括托勒密《地理学》在内的希腊文经典著作也逐渐被人遗忘了。由于用拉丁文写作的罗马作家只讲述过赛里斯,而没有提及秦尼,所以,中世纪早期的欧洲人只知有赛里斯而不知有秦尼,其在地图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波伊廷格地图》。

《波伊廷格地图》最右侧的东亚部分

《波伊廷格地图》虽然绘制于12世纪或13世纪初,但它是根据一幅绘制于公元4世纪前期的地图摹绘而成的,所以实际上反映的是罗马帝国晚期人们的世界地理知识。这幅地图的最大特点是长宽比例极不相称:宽度为34厘米,长度却近厘米,长度约是宽度的20倍。地图的最右侧就是东亚,但与中国相关的地名只有一个,即所谓的“大赛拉”(SeraMaior),这也是东方最远的一个城市。此词源自古希腊人托勒密所说的“赛拉”,即赛里斯的首都。托勒密表示中国的另一个称呼“秦尼”,在《波伊廷格地图》中则没有出现。《波伊廷格地图》反映出的东方知识的退化,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动荡与衰落。

T—O地图上的“赛里斯”

从3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分裂与战乱的时代,丝绸之路时断时续,与西欧的联系则彻底中断。此后,在欧亚大陆的东方出现了强盛的唐朝(—年),而四分五裂的欧洲则依然在中世纪黑夜中漫无目标地摸索着。从中国出发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虽然空前繁荣,抵达了阿拉伯世界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但未能延伸到西欧。西欧人对丝绸之路的无知,也体现在他们绘制的T—O地图上。

T—O地图是欧洲中世纪早期最为流行的世界地图。这种地图的基本特征是:大地呈圆形,周围被海洋所包括,环绕大地的海洋就像字母,大地上的T字形水系把世界分为亚洲、欧洲和非洲。T字形的横臂一般由塔纳伊斯河(即顿河)及尼罗河构成,T字形的竖条则是指地中海。在形形色色的T—O地图上,都没有“秦尼”,只有少数几幅地图上出现了“赛里斯”。这些地图上关于赛里斯的知识都是从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绘图者只是将赛里斯当做亚洲东部一个不太重要的区域,而且还不清楚其确切的位置。例如,有的地图将赛里斯置于亚洲最东方的中部,有的将其绘在亚洲东北方,有的则将其绘在亚洲东南方。

西班牙塞维利亚的主教伊西多尔(约—年)是一位博学的学者,他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词源学》被视为“整个中世纪的基本著作”。在书中,伊西多尔写道:赛里斯位于东方的尽头,濒临大洋,以出产丝绸而著名;丝绸不仅是赛里斯人的主要特产,也是他们的习俗标志。此外,伊西多尔还介绍说:“世界上最好的铁产自赛里斯。赛里斯人将他们所产的铁连同丝绸、动物毛皮一起出口到国外。”

保存至今的《词源学》抄本共有近千部,其中许多抄本附有T—O地图。其中一部12世纪抄本中的地图,被称为“普罗旺斯地图”,直径为16.3厘米,东方朝上,全图共有84个地名。图上亚洲最东方的陆地上,有个小圆圈,里面写着“天堂”。赛里斯出现在“天堂”右下方的两条河流之间,其中右侧(南侧)的河流是尼罗河。这样,赛里斯就位于亚洲的东南方,距离埃及不远。

在德国慕尼黑的拜恩国立图书馆所保存的一部《词源学》12世纪抄本中,也有一幅T—O地图(编号为CLM)。地图直径为26.6厘米,东方朝上,周边画着12个风神在吹风。全图共有约个地名,亚洲、欧洲与非洲的土地上画出了大量的城市。红海被画成红色,而且很大,其他海洋被画成绿色。在高加索山脉与绕地大洋之间,画有赛里斯城(Seres),相邻的东北大洋则被称为“赛里斯洋”(SericusOcceanus)。根据这幅地图,赛里斯位于亚洲的东北角。

德国慕尼黑拜恩国立图书馆藏的《词源学》

12世纪抄本中的T—O地图

东方新知识西传与地图上的丝绸之路

13世纪时,蒙古人的势力迅速兴起。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中,蒙古铁骑踏平了东起太平洋西岸、西至波斯湾、西北到达黑海之滨的辽阔土地,扫除了各种壁垒与疆界,使原先四分五裂的广大地区连成了一片,东西方之间的通道被打通了,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进入了高度繁荣的时期。

年,传教士柏朗·嘉宾受教皇的派遣,从法国里昂出发,穿过俄罗斯,一直来到蒙古帝国当时的统治中心和林。他第一次向欧洲人介绍了东方有个名叫“Cathay”的国家,此词源自“契丹”,实际上是指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有时也泛指整个中国),因为契丹人曾统治过这里。

年,传教士鲁布鲁克从君士坦丁堡出发,渡过黑海,经过俄罗斯南部草原进入蒙古高原,年底到达蒙古皇帝的驻地。他在游记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北方地区(契丹),而且还讲述了他听说的一个名叫“Mense”的国家,这个词是“蛮子”的音译,是当时北方人对南宋的侮辱性称呼,指的是南宋统治下的中国南方地区。

年,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及叔叔从地中海东岸出发,穿越中亚地区,最终进入中国,并且到过云南、杭州等许多地方。年,马可·波罗一行从泉州启程,由海路抵达西亚,年回到威尼斯。他口述的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流传很广,影响深远。

在马可·波罗之后,还有不少欧洲人到过中国,其中较著名的是传教士鄂多立克。他从波斯湾口出发,乘船来到印度西海岸,然后沿海路穿过东南亚,大约于年来到中国广州。接着,他经泉州、杭州、南京等地,沿大运河抵达北京。最后沿陆路西行,穿越中亚和西亚,到达叙利亚,于年回到意大利。

早在公元前4世纪,随着亚历山大的东侵,希腊人来到了中亚。此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臣民也曾到过中国。中世纪前期,由于文明的衰落及交通的阻隔,西欧人的旅行范围大大缩小,几乎没有人到过巴格达以东的地区。这样,柏朗·嘉宾、鲁布鲁克等人从西欧一直来到蒙古高原,可谓是了不起的创举了。特别是马可·波罗,他从地中海一直旅行到太平洋西北岸,是历史上第一个穿越整个亚洲大陆的人,所以他被人誉为“中世纪最伟大的旅行家”。

这些旅行家回到欧洲后,带回了全新的东方知识:马可·波罗等人向欧洲人讲述了“契丹”、“蛮子”等前所未闻的国家,使欧洲人长期停滞的、陈腐的东方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还向欧洲人展示了发达的中国文明,如元朝都城“汗八里”(Cambaluc,即今北京)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城市宏伟,而南方的城市“行在”(Quinsay,即今杭州)是世界上最为雄伟壮丽的“天城”。他们通过实地考察,更正了自古流传下来的错误的地理观念,也带给欧洲人一些全新的地理知识。

元代丝绸之路的新变化以及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的东方新知识,也反映在了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从14世纪末开始,在西欧人绘制的关于东亚的地图上,“契丹”、“蛮子”、“行在”等就成了最常见的地名。在《加泰罗尼亚地图集》(年)的亚洲内陆地区,还画有正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驼队。

那么,古希腊、古罗马人所说的“赛里斯”、“秦尼”与马可·波罗等人所说的“契丹”、“蛮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给欧洲的地理学家和制图学家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些地名分别标注在亚洲的不同地方,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制图学的顶峰”的《毛罗世界地图》。

绘制于年的《毛罗世界地图》

《毛罗世界地图》绘制于年,其作者是一个名叫“毛罗”的天主教僧侣。由于不了解东亚的历史变化,毛罗依然沿用了托勒密所说的东亚地名,如赛里斯、秦尼。他在地图上画出了赛拉,并且注曰:“赛拉(Sera),赛里斯的主要城市”。他还吸收了阿拉伯人对于中国的称呼,认为“古代被称为‘秦尼’的地方,现在被称为‘秦’(Cin)了。”在地图上,毛罗将中国西南至印度的大片地区称为“Macin”(意为“大中国”),此词可能也来自阿拉伯人对中国的称呼,大概是指早已灭亡了的南宋。此外,毛罗吸收了马可·波罗等人所介绍的东方知识,在地图上绘出了“契丹”和“蛮子”,以及“契丹”的都城“汗八里”以及“行在”。对于“刺桐”(Zaiton,指的是现在的泉州),毛罗说:“大汗在此城拥有大批船只为国效力。来自印度以及其他地区或岛屿的船只,运载着各种各样的货物来到这里,包括香料、宝石、黄金。”由此可见,毛罗将古希腊、古罗马人关于东方的知识与马可·波罗等人带来的新知识错误地混杂在了一起。

全球化时代的丝绸之路

年,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但他坚信自己到了亚洲东部。年,达·伽马率领着葡萄牙船队绕过好望角来到印度西海岸,开辟了新的海上航线。—年,麦哲伦船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这样,从15世纪末开始,世界历史迎来了全球化的新时期。一幅绘制于年前后的世界地图,清楚地描绘出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航线。从此,中国人所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延伸为环球航线,这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了。

年前后绘制的世界地图

(画有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航线)

当葡萄牙人于16世纪初来到印度洋地区后,他们很快获知东方有个国家名叫“支那”(China)。年,葡萄牙人攻占马六甲,随后直接进入中国沿海。不过,“赛里斯”、“秦尼”、“契丹”、“蛮子”、“支那”这些古今地名之间的关系仍足足困惑了欧洲人一个世纪。在年威尼斯出版的一幅地图上,已经清楚地标出了麦哲伦海峡,却错误地认为北美洲与东亚大地是连成一片的。在地图最左侧北纬40°的下方,标有“Quisay”(行在);在地图最右侧,北纬20~30°之间标明是“China”(支那),40~50°之间标明是“Catayo”(契丹),50~60°之间标明是“Sericana”(赛里斯)。当时欧洲人对于东方认识的混乱,由此可见一斑。

年,罗明坚、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并且开始深入了解真实的中国。此后,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于年从印度出发,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进行实地考察,并于年底进入嘉峪关,到达肃州。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最终证明中世纪欧洲人所说的“契丹”其实就是中国。后来,利玛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肯定地告诉欧洲人:托勒密所说的“秦尼”和“赛里斯”,马可·波罗笔下的“契丹”,葡萄牙人所称的“支那”,实际上都是指中国。

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欧洲人得以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并且将中国越来越真实地展示在他们绘制的地图上。面对着这些珍贵的地图,遥想昔日的丝绸之路,仿佛可以依稀听到来自陆上丝绸之路的阵阵驼铃,也可以隐隐感受到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缕缕清风,更可以真切体会到东西方文明在相互交融中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龚缨晏,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文摘自《地图》年第1期

========温馨提示========

点击右上角按钮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mj/6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