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最常吃的特色小吃,但最好的却是
泉州
“泉州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
带着我所有的情怀
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
在永远的纯真年代”
——喜欢去泉州的理由
咱们泉州人一辈子吃的其实不多,
主要就是这些了
01
?
母亲的乳汁:出生
母乳是新生儿降生初期最主要的营养物质来源。它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特别是母乳含有百分之五十的脂肪,除了供给宝宝身体热量之外,还满足宝宝脑部发育所需的脂肪。
02
?
卤面:满月生日十六岁等
泉州人对卤面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家常,在大大小小的宴席上都喜欢将卤面作为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生日宴更是有卤面时不能将面扯断要整面下锅的习俗,以表达长寿的祝福。
03
?
红白丸子:冬至
冬至,闽南人又俗称为“冬节”,民间有谚语称“冬至小年兜”,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04
?
润饼菜:清明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润饼包得好坏,好不好吃,润饼皮尤其关键。
05
?
肉粽:端午节
端午节时洪濑家家户户备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泉州肉粽其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味道香甜,油润不腻。
06
?
虾面:立夏
立夏日吃虾面的习俗。据说是由于“虾”与“夏”的闽南语同音,而虾煮熟后变为吉祥的红色,以此表达对夏季健康不生病的美好祝愿。
07
?
芋头:中秋节
据民俗专家陈日升介绍,闽南很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跟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中秋节正是挖芋头的季节,这个时候的芋头又香又松,泉州人很喜欢吃。此外,芋在闽南话中与厌恶的“恶”同音。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就是中秋节大家都吃芋头,谁不吃芋头大家就厌恶谁。用闽南话讲芋头还有一重意思:老一辈呵护晚辈。芋头往往是一个大芋头周边连着很多小芋头,在闽南人看来这都寓意多子多孙,家族人丁兴旺。
因此,每到中秋节,大家纷纷用蒸熟的芋头祭拜祖先,就是祈求祖先呵护晚辈平平安安,希冀家族人丁兴旺。
08
?
糖粿:七夕
泉州的糖粿以糯米为食材,有红色和白色两种,都是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跟正常丸子比起来,糖粿有个“小酒窝”,寓意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小酒杯”之称。传说,这是用来盛装牛郎和织女相会相拥的眼泪。所以,很多年轻人也将其寓为“情人果”。
09
?
羊牛肉等:霜降、立冬
根据泉州人传统,“补冬”是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又一重大节日。认为在立冬时刻进补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补”的说法。
“补冬”的食物从猪、牛、羊、狗、兔、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等肉类,到鹧鸪、红膏蟳、鳖、鳗以及水鸭等山珍海味,采用煎、熬、煮、炖等烹饪方式补身子。而霜降这一节气也是进补好时机,泉州有“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之说。
10
?
元宵圆:元宵节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
11
?
打边炉:除夕夜
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习惯要一道火锅,并要事先炸好各式各样的海鲜、肉类,到时放入火锅同煮。
其实,无论吃的是什么,
只要是妈妈做的,
都是世界上最美味的!
来源:闽南网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mj/1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