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活着的世界古城
泉州,是一座活着的世界古城。
现今的泉州城区,是唐朝久视元年(年)及景云二年(年)今南安市丰州镇向东南迁移5公里的位置,别称温陵、刺桐、鲤城。
▲古城中心俯瞰,红色琉璃瓦分布即是古建筑。
泉州古朴,古城区所有建筑都古香古色,处处都是历史古迹。
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称世界宗教博物馆,“历史文化圈”的核心就是古城,在6.41平方公里的泉州古城区中,保留着中西合壁建筑、棋盘式街巷、古井、古树、古庙,古居,还保存着南音、木偶、梨园戏、高甲戏等古老艺术,构成了丰富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历史建筑,更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
若沿着古城的步行街中山路走多少遍都不腻,一步一寺,十步一庙,如开元寺、天后宫、清净寺、关帝庙、府文庙、铜佛寺、泉南堂等等,甚至还有不少祠堂和故居。更难得的是,如今的泉州市民依然原汁原味地生活在古城市井氛围中,古庙香客络绎不绝香火旺盛。都说台湾的西门町与泉州古街小吃一致,泉州市民与游客同享街边各种传统口味美食:肉粽、土笋冻、面线糊、四果汤、润饼、姜母鸭、海蛎煎等,都原汁原味发源泉州。
1
千年古刹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年,初名"莲花寺",年合院为一禅刹,始称大开元万寿禅寺。寺址本是黄守恭的桑园,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因此,开元寺得名"桑莲法界"。
▲殿顶设计精美的双龙塔。
开元寺现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是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布局是中轴线自紫云屏、天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至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本生院,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西翼有安养院和水陆寺。
寺中桑莲历经多年沧桑,至今仍生机盎然,被列为世界之最。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国内古建筑中罕见。
▲双塔抗震的史话碑刻。
东西两侧各有巍峨的镇国、仁寿两个宋代石塔(俗称东西塔),堪称全国无双,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也是泉州的象征。
东为“镇国塔”,始建于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年至年间重建,高48.24米。
▲镇国塔四周满挂龙眼的果树。
东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支撑全塔,各层八个转角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石梁与梁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
▲连环画式的古典石刻浮雕。
▲仰视精美的石塔卯榫结构,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的浮雕更为精美,乃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
▲东塔于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都说“万山第一”是米芾的真迹。
不少人对这块“万山第一”的石碑迷惑不已,此处并无山,寺中的介绍资料上对此也并无任何注解。原来,这块“万山第一”是泉州东岳行宫第一进石牌坊上的匾额。东岳行宫是一座祭祀道教山神东岳大帝的庙宇,坐落于泉州市东门外凤山,历史上建筑庞大,颇具特色。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更有双塔塔身精美浮雕。
西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年),初为七级木塔,称“无量寿塔”。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今石塔为年至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2
万世师表府文庙
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等,是纪念和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又是儒家文化的研习场所。唐开元末年,泉州地方官员在州治衙城西(现泉州六中一带)修建文庙,时任唐朝宰相的张九龄,因孔子曾任鲁国司寇特题“鲁司寇庙”匾额。
▲俯视府文庙主体,由大成门与两庑、大成殿等围成一个长方形四合院。
现时的府文庙位于泉州涂门街中段,坐北朝南,占地百亩,中轴线及其两侧依次分布着牌坊、洙泗桥、泮宫门楼屋顶、棂星门遗址、东西戟门、露庭、大成门和金声及玉振门、两庑、泮池、月台、大成殿等,庙东有明伦堂等建筑。
▲大成门正中泮桥直通大成殿前。
府文庙的主体,是由大成门和金声及玉振门、两庑、大成殿围成的一个长方形四合院。泮池在大成门内、拜庭之前,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有座九跨十六柱、中稍拱突、护以栏杆、名曰“泮桥”的南北向石桥,桥板七十二块,其中一块断为两截,分别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及被逐出孔门的叛徒樊迟。
▲诺大的广场满铺石板,千年坚固。
拜庭位于泮池北侧,是古代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其高约一米的须弥座前,保存着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宋代青石浮雕,庭前两边各有一株宛如天然大盆景的百年古榕,高大垂荫,四季葱笼。
▲殿前左右分别树有两株高大的细叶榕。
大成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历代均有修葺,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代表当时的最高建筑规格,是古代祭祀孔子的正殿,也是府文庙的主体建筑。其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闽南燕尾脊,重檐悬山顶,红瓦覆面,落地门窗,殿身为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托,壮丽巍峨、气势恢宏。
▲闽南红砖古厝艳丽恢弘、质朴端庄。
殿内正面梁上横挂着康熙、雍正、嘉庆御书“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等匾额,气势非凡,金碧辉煌。梁下石柱上,竖挂着黑底金字的“六卷经书既定中华道统,千秋俎豆冲开吾郡斯文”楹联,文字对仗,字体工整。柱后“道洽大同”匾额下,有一红木镶金的大型木龛,龛内供奉着儒教始主、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的站立塑像,其双手抱胸、怀揣书卷、目光深邃、面目慈祥、衣饰简洁、仪态万方,恰如一尊人格化的神一样。塑像两侧,陈列着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
殿内东西两边相向置有四个木龛,分别供奉着颜回、曾参、孟轲、孔伋等四配紫檀浮雕像,眉目传神,表情各异,雕刻精湛,栩栩如生。东西两侧墙壁前各设一个长条木龛,分别供奉着闵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游、子张、朱熹等十二贤哲画像及其生平简介,神态飘逸,文字简洁。
▲清朝还对府文庙前广场作了明文禁令。
3
千年海丝历史古巷
一条中山路,千年泉州史。泉州中山路始于唐,成于民国,是贯穿泉州老城区南北方向最主要的、最繁华的近代商业街。全长2.5公里,是“老字号”聚集的传统商业街区,沿街廊柱式骑楼浓缩中西建筑风格,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中山路及周边城区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既浓缩了古城文化遗产之精华,融会了海交文化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又进一步发展了闽南传统地方建筑文化,构成了独特的街道空间特征和艺术效果,是泉州人民和海外侨胞感情血浓于水的实物见证和侨乡的象征性建筑。
▲令人惊喜的是泉州依然留存大量古巷。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起于古城象征性建筑标志——钟楼,早在宋朝,就已象征和见证了泉州的繁荣。至今留存有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以及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其古色古香的木楼群,简直是一个活的建筑博物馆,既蕴含着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诉说着古城革故鼎新的沧桑巨变。
▲夯土与木构、灰瓦,看起来总是亲和。
▲每块砖木,都是故事。
宋元时代泉州与海外商贸的繁华街市,此地因舶商云集,宝货如山,街区成为互市,故名“聚宝街”。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紧邻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和李贽故居,古护城河道环绕,街道长米,尽落凤凰树和浓厚南方特色与异国风格古建筑及教堂。宋元时期,剌桐港对外交通贸易极其发达,引来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人汇集在聚宝街上与华人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商品,也容纳了海关口、税关行、信局、典当行、银号等主要商业部门,造就了泉州古城“市井十洲人”、“东方第一大港”的国际繁华都市。
▲古巷转角处,一栋红色的四层建筑屹然伫立。
旧驿馆为泉州知名古街巷。巷长约米,是泉州古代的官方驿站。元代清源驿站驻此,故名馆驿;明代迁出,演变成地名“旧馆驿”,民间讹称为“牛仔驿”。巷中历史积淀丰富,文物史迹众多,有宋南外宗正司、元水陆寺、明染织局遗址,有明嘉靖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有清道光举人龚维琨、刑部主事王海文、嘉庆进士杨滨海官宦府第,清末状元吴鲁的读书处。巷中南端有座始建于明朝天顺(年)、至今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董杨宗祠”的大祠堂,依旧气势恢弘。
▲旧驿馆的横巷深处有栋大宅。
▲却仅剩一个古老的水井。
▲后期民宅依古城布局修建,竖直通达。
▲耀眼的红土墙立面,千年艳丽。
▲花开满枝剪不尽,落英缤纷花满地。
▲寄生古树上的藤蔓,生生不息。
▲墙头爬满薜荔,乃制作凉粉的上等材料。
▲精彩纷呈的是古巷中的盆架树上,满挂条状的火龙果。
▲两种植物的交叉总令游客惊奇。
▲古老而又高大的盆架树,总是故事。
▲老宅门联的书法,龙飞凤舞间总透着老字帖的文迹。
▲老宅墙壁挂满时代的记忆。
▲石头框架与铁条围蔽的老窗。
▲处处令人垂涎欲滴的小吃。
▲笔直高大的盆架子树上亦满布绿片。
4
闽南红砖建筑五店市
五店市街区位于晋江老城区青阳的核心区,街区是晋江城区的发源地。唐宋以来,蔡氏、王氏、张氏、庄氏等族人先后来到五店市,依青阳山聚居,形成错落有致的角落乡里。
建筑特色突出,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等明清、民国至现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拥有“青阳八景”中的四景、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一百多处历史风貌建筑。街区保留和传承高甲戏、木偶戏、南音等晋江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鼓庙更分香菲律宾、台湾等地,香火旺盛,有演戏酬神“旦夕锣鼓喧天”的习俗。蔡氏宗祠、庄氏家庙是遍布东南亚10多万人的蔡氏、庄氏乡亲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是侨台亲缘的纽带。
▲红砖白石双坡渠,出砖入石燕尾脊。
朝北大厝是旅菲华侨庄朝北的住宅,建于年。为五开间二进硬山顶砖木石建筑,兼用穿斗式与抬梁式构架,占地面积平方米。是最完美诠释闽南古建筑的燕尾脊、马鞍墙和三川脊的典型古宅。此外,在五店市的众多侨宅中,朝北大厝被誉为“用尽建筑之佳材,极尽雕琢之能事”。
▲朝北大厝的木雕工艺同样是一绝。其中吊筒、瓜筒、通随、雀替等都有繁复的雕饰,雕刻的深度异于它处,因而作品愈见生动。
大厝屋顶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川脊,中脊镂空,缀满剪瓷花鸟图案。水车堵装饰交趾陶山水人物。红砖镜面墙,红色代表热烈、喜庆,恰合人们的心理需求,是闽南古大厝的主色调。
大门的联、匾聚焦了古建筑的文化。匾额“朗山衍派”(朗山为清光绪三十年榜眼广东清远人朱汝珍书写,对联“石鼓峰奇锺胜地;漆园吏隐有遗书。”从笔迹来看,应该也是朱汝珍的墨宝。简短14字概括了主人家族荣耀的历史,新厝不同凡响的地理位置。
更难得的是门联的镌刻工艺,字皆阳刻,而底子还刻有浅浮雕的鲤鱼跃龙门的图案。繁而不杂,韵味绵长。镜面墙上四个石窗,立面都布满影雕花鸟图案。角门门楣的蕉叶匾,是令人称绝的石雕精品。青石透雕成两片串着青钱的蕉叶,周围环绕着执法宝、驾坐骑的八仙及乘龙跨凤的一对仙女,不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连马的缰绳、吹箫按孔的手指,无不得到准确的表现。最神奇的是两片蕉叶,缘薄如纸,边上还伏着蜢蚱和知了,真不知是如何雕成的?
在门前牌楼部分有“四快图”,分别有掏耳朵、打喷嚏、挠痒痒、抓虱子的人物,富于生活气息。可别说它俗气,宋代著名诗人刘克庄早已将其写入诗歌:“一人筅耳手不拄,一人坦背抓痒处,一人理发虱禽获,一人喷嚏虎惊去……”历代画家也有不少以此作为题材的。
雕成鳌鱼(寓意独占鳌头,科举高中)状的栱木,扬鳍张甲,神态夸张,表现细腻。鳌鱼尾巴顶上的瓜形斗,各刻一只小松鼠(鼠即子,引申子孙;瓜,寓意瓜瓞连绵),正在尽情地啃嚼瓜果。笼扇上半截安装木枳,以利空气流通,光线透入,可供人由内向外观察,起窗户的作用。
庄朝北原来家里人口多、收入少,生活十分艰苦。20世纪初,青阳一带牵亲结友往菲律宾谋生的人很多,20出头的庄朝北跟着乡人一起下南洋,在异国他乡受了很多苦,当过搬运苦力,打过杂工,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开了一间碾米厂,渐渐把事业做大,拓展实业,开办晋源酒厂、碾米厂,成为富商。首倡组织旅菲华侨锦绣庄同乡会,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年,汇款委托青阳五房头族老,为其建造五开间两落带单面护厝“十七架”大厝一座。由于资金充足,“白银可铺地”,故不惜重金请来手艺最好的木工、石工,准备建造一座最美的大厝。不料,日寇攻占菲律宾,华侨备受摧残,庄朝北工厂倒闭;同时。国内抗战爆发,庄朝北将建房预算的资金捐献给国民政府支持抗战,导致石埕没铺,木作没油漆,所幸主体工程已经完成,家人可以入住了。尽管如此,朝北大厝的木雕、石雕,在青阳侨乡众多的大厝中还是首屈一指的。直至多年后,方由其子庄振河建造门前围墙。
5
中国首座跨海大桥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是由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耗银1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现桥长.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个扶栏、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当时的劳动人民首创“筏型基础”来建造桥墩,并发明了“殖蛎固基”。
▲退潮后的洛阳桥全貌清晰可见。
▲从洛阳江出海口往外望去,红树林现已初成绿林。
卢锡,生卒年不详,峰尾卢厝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年),卢锡在涂岭虎岩寺受教于其父卢仁,与他一起读书的还有他的外甥蔡襄。史志载卢锡“以处士终,生平好义,济人利物”。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建造洛阳桥。卢锡不入仕途,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造福地方,泽被后代,堪可流芳千古。
洛阳桥建成后,“渡实去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向来行人视为危途之洛阳江,自是一桥飞架,南北畅通。行人凌波而过,如履康庄。它对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桥建成时,身为泉州知府的蔡襄为之“合乐宴饮而落之”,在蔡襄撰写的名传中外的《万安桥记》中,赫然记载职其事者第一人即是卢锡。后人感念卢锡等造桥功臣之德,曾树大理石碑于洛阳桥南蔡襄祠中,上镌卢锡等人芳名。
▲泉州隶属晋江管辖,此为晋江与惠安交界。
古万安渡,在泉州城北的惠安、晋江交界处的洛阳江,是官绅商旅南来北上的必经之处。因洛阳江波涛汹涌,江流湍急,时人形容此江为“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泊宅篇》),并说“用四两纱线,系石下坠,沉入江中,尚未能测其深浅”。自晚唐始,泉州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泉州湾港口帆樯林立,百舸争流,中外商贾云集于此。万安渡给福建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极大障碍,建桥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筏型基础桥墩如船头,降低波浪冲击力,坚固无比。
▲种蜊固基法利用牡蛎将桥基石与桥墩牢牢胶固。
北宋皇佑五年(年)四月,卢锡等人带头筹建,到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末(年1月16日)完工,前后花费六年多时间,耗资1万钱,这些钱都是由卢锡等人募捐集资而来,没动国库分文。更为重要的是,蔡襄、卢锡等人集思广益,科学地解决桥梁建筑及固基问题。他们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的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然后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筑桥墩,桥墩双头尖,中间大,有如船形,它可经受上游的江流和下游的海潮的交互冲击。最上排的交接处,刻有凹形的榫,上置生铁以连结排石。墩两端中部稍向外弯,最上面的两层条石则向左右挑出,使墩面加宽,以减少石梁板的跨度。这种石基的开创,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称之为筏型基础。其植蛎、减缓水流以助固基等科技创新方法也为人们赞叹,闽南一带宋代所造的石桥,大多仿造这种做法。
▲现河滩厚厚的淤沙也成为优良的海产生物养殖场。
▲螃蟹与跳跳鱼在滩涂中横穿蹦跳。
▲勤劳而忙碌的惠安女。
----------------
>?推荐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山无俗状,登不惮劳
绍兴名镇:安昌古镇一衣带水
嵩阳书院与中原的铁塔
旅行体验:丽江的床
隈研吾最满意的设计作品
福建鲤鱼村:防投毒古溪养鱼
滁州西涧与桃花源记美景实图
成都诱人的美食
世界宗教博物馆:刺桐城泉州
王澍:用夯土筑活文化传承
一组江南秋收的美景
撰文:每日拍/编辑:阿毛
设计:漫游/图片:iphone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