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泉州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宣传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扎实开展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创新“课程思政”载体,引导青年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发奋成长成才,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周年,特开展“讲述家乡故事,点亮家乡地图”活动。今天由汉语19-1仇以钦带来他的家乡故事。
“晋江经验”
——泉州与改革开放的故事
我的家乡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相隔。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泉州的海外贸易自古以来非常繁荣,在宋元时期经济发展十分兴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当时更是成为仅次于亚历山大港的世界第二大港。有一种说法,“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说的就是泉州古代繁荣的海外贸易史所带给泉州的辉煌的历史文化。
然而,随着历史和地理的变迁,近代的泉州日益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改革开放以前,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闯、大胆实践,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了“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了自己发展历史的新辉煌。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泉州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侨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发展改革的角度,最直接的体现是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跃升,GDP总量从7.79亿跃升至亿元(预计),扣除价格因素约增长倍,平均增长15.9%;经济总量从年至今保持全省第一。人均GDP从元跃升至元,增长倍,年均增长14.3%;产业从无到有,目前传统产业、石化产业、高新产业三大板块形成优势,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建材家居、机械装备、食品饮料等六个产业产值突破千亿,1—11月工艺制品产业产值达亿元,有望成为我市第7个千亿产业集群。除了经济方面,泉州在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也都实现了同样巨大的跨越提升,比如城市建设方面,当前的城镇化率已经上升到66.7%,环湾向湾,古城新城齐头并进,城市迈进高铁时代,亿吨大港,国际机场行列;民生方面,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元、75元增长到4.6万元、2万元,均居全省第2位。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位于东南沿海、陆域面积仅平方公里的福建晋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在七下晋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发展的鲜活经验,提出以“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即:始终坚持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服务;处理好有形通道和无形通道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市场经济与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之间的关系。16年来,在“晋江经验”指引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步伐,晋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县域发展道路,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小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事实充分证明,以“六个始终坚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为核心内涵的“晋江经验”,高瞻远瞩,对全国的改革开放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晋江经验”不仅是晋江的经验,也是福建省、我国东南沿海乃至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宝贵经验和成果,是中国民营经济、非公经济从孕育到成长、从发展到壮大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实践。
我相信,学习弘扬“晋江经验”,积极探索符合各地特色的县域经济和中小城市发展之路,必将开启我国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局面,必将汇聚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
END胸襟纳百川,眼界拓万泽,
前行路上,
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愿与你同行,共赴韶华!
外国语学院网络运营部出品
编辑
仇以钦
排版
赵皖佳
指导老师
孙立芹
内容审核
王龙鑫许颖欣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7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