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访泉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锦明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出“依靠和发动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创造性地将“枫桥经验”嫁接到海上,闯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海上枫桥”之路。日前,泉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锦明接受新华网专访,畅谈“枫桥经验”在泉州的传承和创新。

▲图为各涉海单位在泉州海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资料图)。新华网发(刘庆禄摄)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泉州在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推进平安泉州建设方面主要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林锦明:“枫桥经验”是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虽经历岁月洗礼却历久弥坚。近年来,我们根据泉州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等独特的地理位置,吸收“枫桥经验”精髓,把“枫桥经验”从陆上“嫁接”到海上,从推进海上综合执法、完善全链条矛盾化解体系、强化海域管理、搭建多维指挥系统、加强普法宣传教育等方面入手,打造泉州海域综合治理新格局。如今,在泉州市综治委主导牵头,海警、公安、海事、边防、海防、海洋渔业、司法、环保等十多个部门通力协作下,“海上枫桥”模式已日渐成熟,在打击海上违法违规行为、化解海上矛盾纠纷、保障渔船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统计,年以来,泉州市迅速解除渔船碰撞、人员落水、渔船失去动力等险情余起,成功救助人,挽回经济损失逾10亿元;及时调解海上矛盾纠纷起,调解成功起,化解率达98.31%,未出现一起越级上访事件。可以说,泉州市构建“海上枫桥”模式初见成效,党政军警民强边固防、海上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

  记者:泉州海域面积有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公里。在辽阔的海域上,海上安全面临不少挑战,泉州在提高海域防控能力上有什么亮点和特色?

  林锦明:在提高海域防控能力上,我们突出“三个全”,做到海域防控无盲区。

01沿海监控“全覆盖”

  近年来,泉州加强沿海岸线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重点推进“城安系统”和村镇视频监控一盘棋布建工作,目前已新建整合高清视频监控余路,初步实现了泉州沿海岸线高清视频的全域覆盖。同时,泉州海事局建设的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全覆盖泉州沿海水域,辅以重点航路、码头的49路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形成了海上船舶全面管控的格局。

02涉海资源“全整合”

整合汇聚泉州市海防办、泉州市公安局、泉州海事局、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的大数据资源,推动海防视频监控系统、城安视频监控系统,海洋与渔业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远洋渔业服务平台等信息系统的资源整合共享,打通信息互联渠道,形成多维管控体系,发挥信息共享效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管海。值得一提的是,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福建省兴通海运集团,作为民营企业,研发“海之讯”海上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利用大数据,整合共享各类防范应急救援资源,主动融入和提供海上危险化学品安全应急救援服务,开创了“企地共建、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03管控信息“全接入”

泉州市更新完善辖区治安基础数据,落实海上治安形势分析报告制度,强化对海上船舶动态的监管力度,提高海上治理预警预测预防能力,加强对海上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同时,通过建立数据平台,辖区重点港澳口、航道、养殖区等基础信息全面覆盖,辖区重点船舶、渔船民底数清楚,切实做到海上动态清、情况明,为构建平安海域奠定基础。

▲图为海警官兵到海上作业船只进行普法宣传(资料图)。新华网发(刘庆禄摄)

  记者:沿海船舶管理涉及海洋渔业、海事、边防、海警等多个职能部门,存在职能交叉、手段单一、各自作战等情况,未能形成合力。破解“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泉州在这方面有何探索?

  林锦明:为改变海上执法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泉州市整合所有涉海执法部门以及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目前,泉州市打造了“海上”联动作战体系,该体系建立等级响应工作机制,完善等级响应、应急处突等各项工作措施,将应急等级响应划分为两个等级:发生重大和特大海上案(事)件时,启动一级响应,由海警二支队、边防支队成立联合指挥部,双方主要领导担任指挥员,统一组织指挥所属船艇、警力参与应急处置,发生一般海上案(事)件时,启动二级响应,由海警大队、边防成立联合指挥所,指挥所属船艇、警力参与应急处置,形成海陆联防联控合力。据统计,近三年仅海警二支队就组织舰艇防抗台风30次艘,出动开展救助起,解救遇险人员人,有效保障泉州海上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泉州市还建立海上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通过打造“网格化+海上执法”模式,实行定网、定人、定责。一方面,完善海上信息管理工作体系,按照5:3:2的比例在沿海36个乡镇(每个乡镇50名)组建一支名由治安信息员、耳目、中心船长构成的信息管理队伍,实现人员全覆盖。另一方面,设立“通联热线”,及时通报海上险情、违法犯罪现象、安全隐患、海上渔船进入敏感海域作业等热点信息,加强与各级渔业协会、渔业信息基站、船管站、远洋船队联系,海上船舶动态实时掌握。

  记者: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上的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泉州是如何传承和创新“枫桥经验”,构建海上纠纷多元化调解体系,做到“矛盾纠纷不上岸”的?

  林锦明:海洋捕捞渔船远离陆地,当渔民在海上发生矛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调处,小矛盾可能会演变成大纠纷,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为此,泉州市探索建立了海上矛盾纠纷快速化解“全链条”模式。

1.解决纠纷“一揽子”

  创新性地在福建海警二支队两艘舰艇上建立海上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建立调解委员会,可第一时间出海,实现海上纠纷快速调处不上岸,避免渔船回港处理耗时费事。

2合署办公“一站式”

年3月,泉州市率先在晋江成立全国首家由海警、海洋渔业、海事、边防等部门合署办公的“警渔”综合执法办事处,依靠“警渔”合署办事处成立港岸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此后,石狮市海上综合执法合署办事处、惠安海上综合执法合署办事处相继成立,进一步加强海上统一执法联合力度,有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海陆联勤联动。

3协作配合“一体化”

建立联合会商、情报共享、执法协作、联合演训、情况通报机制,通过发动渔业协会、渔业信息基站、船管站等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并由港口管理局在各台轮停泊点、泉金客运码头牵头成立涉台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构建“民间调解组织——海上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港岸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全链条化解体系,做到海域、港岸矛盾化解机构全覆盖、无死角,确保矛盾纠纷、隐患得到及时化解、排除。

▲图为渔船遇险,海警官兵紧急救援(资料图)。新华网发(刘庆禄摄)

▌本文来源:新华网

新媒体矩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7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