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历久弥新,绵远流长
是指非物质形态,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
非物质文化的含义1.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自然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
2.与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语言,文字,风俗,道德,法律等。
3.与物质文化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仪器的方法等。
我国42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名录
1.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拨弦乐器。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于年列入。
2.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于年列入。
3.蒙古族长调民歌:长调是蒙古民族声乐,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于年列入。
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于年列入。
5.羌年: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于年列入。
6.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于年列入。
7.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于年列入。
8.中国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的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与年列入。
9.雕版印刷:是在板料上雕刻图文引径行印刷的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于年列入。
10.中国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于年列入。
11.中国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于年列入。
12.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于年列入。
13.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围绕“通经断纬”等技艺制造,是我国的瑰宝。于年列入。
14.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定的节日。于年列入。
15.中国朝鲜族民乐舞:源于朝鲜族祈求农业丰收的民俗活动,是朝鲜族民众十分喜爱的自娱民间舞蹈。于年列入。
16.格萨尔:是一部篇幅极其宏大的藏族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这是中国藏族人民在十一世纪以来漫长的岁月里,用集体智慧创作出的一部极为珍贵的文学著作。于年列入。
17.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于年列入。
18.花儿: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于年列入。
19.玛纳斯: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新疆腹地,与北部塔城,西部伊宁呈三角鼎立之势,素有乌鲁木齐“西大门”之称。于年列入。
20.妈祖文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于年列入。
21.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是阿尔泰山周围诸多民族的一种歌唱方式。于年列入。
22.南音:也称“弦管”,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并且具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于年列入。
23.热贡艺术: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具广泛影响的流派,从十五世纪开始,发祥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务河流域。于年列入。
24.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早在四五千年前,中国的嫘祖就发明了缫丝织绸的技艺。养蚕源自先民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于年列入。
25.藏戏: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于年列入。
26.龙泉青瓷传统烧制艺术:龙泉青瓷烧制于多年前,宋代达到鼎盛。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于年列入。
27.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具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之特色,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被誉为“国宝”。于年列入。
28.西安鼓乐:也称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民间大型鼓吹乐,起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于年列入。
29.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是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剧之一,流传于广东珠三角,粤西,港澳地区以及广西的东南部,在国外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有时演出。于年列入。
30.麦西热甫:是一种舞蹈和娱乐活动形式的名称,指那种有众多人员参加,以歌舞为主的大型自娱自乐活动。于年列入。
31.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的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被普遍采用。于年列入。
32.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年-年)中国的毕昇(年—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于年列入。
33.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国医学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于年列入。
34.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于年列入。
35.赫哲族伊玛堪:无乐器伴奏的说唱形式,依靠口头流传,有长篇、中篇、短篇三种曲目,书目相传有四十余部。流行于中国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于年列入。
36.中国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于年列入。
37.木偶戏: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于年列入。
38.中国珠算:刘洪(约公元~),字元卓,东汉泰山郡蒙阴县人,东汉鲁王刘兴后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珠算发明者和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理论发现者,被后世尊为“算圣”。
39.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于年列入。
40.藏医药浴法: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于年列入。
41.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于列入。
42.送王船: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在海沧说到规模大小石塘规模最大。该习俗一般3到4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确定在固定农历月份中的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习俗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于列入。
以上就是小青为大家整理的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啦,快来学习学习吧!
图片来源
网络文字来源
网络
排版
王语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