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泉州端午节习俗,你只知道包棕子吗泉

?点上方↑“好命在泉州”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龙舟竞渡。(〖夹注〗明·黄克晦(参见《泉州人名录·黄克晦》)诗:乍采芙蓉制水衣,蒲觞复傍钓鱼矶。歌边百桨浮空转,镜里双龙夹浪飞。倚槕中流风澹荡,同桡极浦雨霏微。为承清宴耽佳赏,自怪猖狂醉不归。)”   泉州赛龙舟分龙船鼓、祭江、竞渡三阶段。   龙船鼓:泉谚:“五月节,龙船鼓,满车路。”车路即街道,意街头巷尾充塞鼓声。打船鼓从四月初一打到五月初五晚上,意味赛龙舟的时节到了,要做好准备。   祭江:在五月初五子时举行。拟参与竞渡的龙舟上备好猪头五牲,人们打鼓开船,划向上游,表示人们获悉屈原投江噩耗,心情悲痛,急切追救。到祭江地点,船靠岸边,举行祭悼仪式。祭毕,让船顺流而归,表示在汨罗江找不到屈原的尸体,无可奈何而失声痛哭。   竞渡:祭江之后,择时揭开。龙舟上插一把形似幢幡的蜈蚣旗,或由指挥官挥舞一把1米多长的头旗,每艘龙舟配备30到50人,其中8人在后撑竹篙,3人在船尾掌舵,还有旗、鼓、锣手各1名,其余在前划桨。竞渡时,旗手在船头摇旗喊号子指挥,鼓、锣手击出急促有力的锣鼓点,健儿拼命划桨撑篙;掌舵者边掌舵边与旗手一起呐喊号子助威,同时用一只脚按号子节奏齐踩船板,让船头一起一伏地冲波逐浪向终点冲刺。   泉州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与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独惠安崇武较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节也有赛龙舟,但与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于台风季节即将到来之前在海上举行的祝神驱魔活动。据传后来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再在海上赛龙舟,而改在陆上游龙舟,游行时要唱《阿螺歌》,其歌词大意是请求神灵消灾灭祸。 包粽子   家家用竹叶包糯米为粽子,也称角黍。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作粽相馈遗。(〖夹注〗《风土记》:以菰叶裹粘米,谓之角黍,俗云粽。)”   唐·《开元遗事》云:“宫中端午造粉团、角黍贮盘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得食。”知唐之前即有角黍(粽)。   据《续齐谐》载:(五月)五日以竹筒贮米、设水祭屈原。又传汉代长沙人欧回,因梦见三阁大夫屈原称:祭物为蛟龙所窃,请以蒲叶包裹以五色丝缠之,则蛟龙畏。不管传说如何,以米粽投江祭屈原之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   煎堆补天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谓之堆。(〖夹注〗按:此即菹龟之讹也。《风俗通》:是日煮肥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菹龟,取阴阳包裹之象。)”   唐·《开元遗事》云:“宫中端午造粉团、角黍贮盘中,以小角弓射之,中者得食。”“粉团”应即为“堆”,可知煎堆风俗起于唐之前。   “堆”,即麦粉,或米粉,或地瓜粉,以及其他配料调成糊状,下油锅煎成一片一片的圆形软饼;有甜堆(配料用红糖)和咸堆(配料用绿豆芽、韭菜和小白虾或海蚵煎)两种。   农历五月初,正是南方梅雨季节,经常淫雨霏霏,难得放睛。民间传说是远古女娲补天时遗漏了一条缝,天空“漏了”所致,应设法予以弥补。因此,到了五月节这天,泉州人家家户户煎堆,用以敬奉神灵,目的是为了堵住裂缝的天。反映了惧怕久雨成灾,期盼夏季农作物有个好收成的心理。而端午节这一天,也往往是睛天,所以百姓益信煎“堆”确有补天之效。   炒午时盐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合百药。”   到了端午节中午十二点前后,家家主妇常取茶叶和盐少许,人锅热炒,炒至盐色发乌为止,然后趁热包好收藏,作为家庭药茶。每逢盛暑肠胃发生毛病,取午时盐茶冲泡饮服,颇能见效。   挂“五瑞”   闽南侨乡于端午节在大门、房门的门楣之上悬插五种植物,即榕枝、艾叶、菖蒲、柳枝和大蒜头,俗称“五瑞”。这些多为芳香科植物,能发出一定气味,可以杀菌并驱除蚊蝇。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悬蒲艾及桃枝于门,贴符及门帖。”   考:《荆楚岁时记》:“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綵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采艾结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端午都人画张天师像以卖,又泥塑其像,以艾为髻,以蒜为拳,置于门上。”《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除恶气。”《抱扑子》云:“或问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   薰烧艾叶、苍术、蝉蜕   端午节这天,农村家家户户生起火炉子,关闭门窗,把苍术、蝉蜕或艾叶放在炭火上焚烧,烟熏满室,使其发出强烈气味,以薰杀房间内的细菌蚊虫。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中药室内薰杀消毒方法。   泡、饮雄黄酒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饮雄黄酒,且噀于房角及床下,云去五毒,小儿则擦其鼻。”其可能为《荆楚岁时记》“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的滥觞。   取少量雄黄泡于酒中,少量饮服;或加入少量朱砂,再用毛笔涂于小孩的手心、脚心,并在小孩额头上书写“王”字;或用黄纸染湿,再粘贴于门后。   因雄黄有杀菌功效,酒有挥发性,不论饮用、涂抹或让其慢慢挥发,都有一定杀菌效果。小孩皮肤幼嫩,涂抹手心脚心,可以消毒杀菌。至于额上“王”字,与送虎仔帽含意同,即盼望小孩能成长得像生龙活虎一般。   续命缕和香袋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小儿以五色丝系臂,曰长命缕。(〖夹注〗《风俗通》:长命缕,一名辟兵缯。)又以通草象虎,及诸毒物插之。”《风俗通》系汉·应劭著,其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又名长命缕、缕命缕、辟兵缯。”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至于“以通草象虎,及诸毒物插之”之俗,刘克庄词有云:“时样钗符艾虎”,《荆楚岁时记》也曰:“取万岁蟾蜍头上有角者,阴干带于身辟五兵。”   泉州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端午节时,还特用绸缎为小孩缝制鸟兽瓜果形状的“香袋仔”,内装香料及雄黄,让小孩挂于胸前,以驱除瘴气,有益健康。   “律垢浃”   即所谓“五月节,律垢浃”,这在民间诸多节日之中,可谓别具一格。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沐兰汤。”   沐兰汤之俗,由来久矣。《大戴礼》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也云:“浴兰兮沐芳。”《泉州府志》虽有载,但泉州早已把它简化为一般沐浴了。   端午节时令已由深春转人仲夏,地气渐温,家庭主妇于中午之时,汲取井水或烧煮蒲艾汤,为儿童沐浴洗涤。而青少年及壮年男子,也于是日齐赴江河湖海之中游泳洗浴。据云此日沐浴,夏天不生痱子。   禳灾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端阳……是月无定日,里社禳灾。先日延道设醮,至期以纸为大舟及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此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于海者。”   “唆啰嗹”驱邪   亦称“采莲”,乃古越族人的遗风,歌唱中的“唆啰连”据说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灾的咒语,又说是古越族人呼龙舟为“氵页滤”,所以才有“唆啰连”这种音词。是一种诙谐风趣的驱邪消灾习俗。举行活动的时间,旧方志载为五月初一,而新编方志则记为端午节这天,均有。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载:“五月初一日:采莲城中,神庙及乡村之人,以木刻龙头,击鼓锣,迎于人家唱歌谣,劳以钱或酒米”。









































中科白癜风医院
台湾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1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