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宋元时期的东方大港

小腿白癜风泡洗药方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73.html
《涨海声中万国商》(局部)李硕卿现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宋元时期的泉州不仅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港口城市,更是当时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有学者称,宋元时期的刺桐港(泉州的旧称)是“亚非两大洲海上交通辐射格局极其重要的东方支撑点,它托起一个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贸易圈”。在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马黎诺里、鄂多立克和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等人的著作中,都记录了当时泉州的繁盛与开放。那么,为什么泉州港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由我国东南沿海的港口发展成元代的东方大港?它又是如何成为宋元时期我国最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起航地的?泉州在地理区位、港区环境等方面有哪些优势?又是如何成为世界商埠(bù)的?让我们一一揭晓。┃NO.1优越的地理位置┃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西北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东南临海且岛屿棋布,境内丘陵连绵起伏,山地、台地、丘陵、平原交错相杂,河谷、盆地点缀其间,晋江和洛阳江两江蜿蜒曲折,泉州城所处的位置,就在江海交会的地方。绵延的海岸线和发达的陆域水系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为泉州的海洋商贸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泉州航拍图那么,在古代,海船既没有发动机推动,又没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古人是依靠什么在海上航行的?其实,在依靠风帆航海的时代,人们经历了从近海沿岸航行到远洋跨海航行的发展,在航行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丰富的航海知识,其中包括季风、洋流等海洋知识。季风与洋流不仅是帆船主要的航行动力,同时还决定了船只航行的路线与日程。顺风顺水自然通行无阻,如果航行过程中遇到逆风逆流,不仅会延长航行时间,也增加了航行过程中的危险。为了顺利完成航行任务,船员必须结合不同时节的季风与不同海域的洋流等情况来安排航程。在泉州港,冬季盛行东北季风,适合船只出海南下;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船只可以借助夏季季风、洋流和黑潮到达泉州港。每年夏冬两季,市舶司(宋、元及明初时,中国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的官员和泉州的地方官吏都会在九日山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典礼。南宋泉州知州王十朋在《提舶生日》一诗中,写下“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的诗句,记录了当时泉州海商及船员利用季风进行海上贸易的情形。知识链接:九日山石刻九日山“山中无石不刻字”,现存宋元以来的摩崖题刻70多方,按内容来分,海贸祈风石刻13方,景迹题名石刻15方,游记诗句石刻11方,登览留名石刻29方,修建纪事石刻7方。其中,南宋淳熙元年(年)到咸淳二年(年)的10方祈风石刻极为珍贵,有6方记载了冬季启航的典礼,有3方记载了夏季回航的典礼,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典礼,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史迹。九日山石刻中记载了一年两季起航典礼的祈风石刻┃NO.2理想的港区环境┃泉州地处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湿润多雨,沿海一带常年无霜,四季都可通航。泉州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既有突出的半岛,也有深入内陆的港湾、宽阔的入海口,水域宽,航道深,具有优越的航运条件,便于商船躲避风浪、安全停泊、装卸货物,是一处天然的深水良港。泉州湾入海口向东南敞开,被大坠岛、小坠岛等岛礁分成几个航门,其中大坠门(古称岱屿门)是进入秀涂锚地和后渚港的主要航道。从古至今,秀涂锚地水域都是一片优质锚地,也是船只进入泉州港后的重要停泊地。目前,泉州留存下来的外港石湖码头、沿江的江口码头,就是宋元时期泉州港码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宋代海船的后渚港历史上的泉州曾以三湾十二港闻名于世;现如今的泉州,更有万吨以上泊位10个,最大泊位达10万吨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在游记中描述泉州港帆樯林立的盛况,他还提到,泉州的地形是海洋蚀入内陆,与内陆河汇合形成了天然良港。曾以俄国使节身份出使中国的罗马尼亚人尼?斯?米列斯库,在《中国漫记》中也写道:“城市位于海滨,海湾伸入城内,因而大船能直接进入城市。海湾沿岸还有一些大镇,其富庶程度毫不逊色于府城。”通过这些文字,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泉州港云共千帆舞的繁华场面。┃NO.3成为世界商埠┃宋元时期,泉州民间的海贸习俗、朝廷的制度、官民共同营建海港商业设施……这些便利条件,使泉州港成为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大港。随着大量外国海商不断到来,泉州商人掌握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包括掌握国际海洋世界的市场状况和商业习惯,学习外国人建造与驾驭帆船的技术等。南宋诗人刘克庄在《泉州南郭二首·其一》中写道:“闽人务本亦知书,若不耕樵必业儒。惟有桐城南廓外,朝为原宪暮陶朱。”诗中的桐城指的就是泉州,而南廓就是泉州城南。这首诗表现了泉州人勇于冒险、重视商贸、亦儒亦商的生活状态。正是由于泉州人的不断进取,才使得泉州港日益发达,成为当时的国际商贸中心。北宋元祐二年(年),北宋朝廷设置泉州市舶司,使泉州有了较为完备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泉州由此成为法定的海上来往船只的登记港口,这不仅为泉州消除了出口贸易的制度性障碍,同时还有助于稳定泉州的海外贸易市场,使泉州的海上贸易走向繁荣,使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宋代时,泉州掀起了史无前例的“造桥热”,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等桥梁连接起码头、海港、城市,进一步完善了泉州港的海陆联运设施。泉州人还在水道附近的高地或港湾出入口处修建高塔,作为指引往来船只航行的重要标志。泉州市石狮市宝盖山上的姑嫂塔与金钗山上的六胜塔,就是宋代时建造的。不论是在泉州民间流传的航海针路簿(针为指南针,针路簿为航海指南)中,还是在古代航海图中,姑嫂塔都是指引海船入港的航标。古代针路簿《顺风相送》《指南正法》(现均藏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章巽先生收藏的清代航海图,其中的泉州海域部分,标出了泉州港口相关地点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姑嫂塔(也被称为万寿塔)知识延伸:泉州的海外航线宋代,从泉州出发的帆船都能抵达哪些地方呢?根据当时海洋文献的记载,每年3~4月,商船北上可航行至高丽(古代国名,在今朝鲜半岛)、日本等东北亚地区,每年10~11月,商船南下可达东南亚、南亚、波斯湾,并一直航行到东非沿岸。南宋地理学家赵汝适在泉州任职期间,利用工作的便利写成《诸蕃志》一书。书中记录了多条以泉州为基点,通往海外诸国的航线。其中,有一条航线是从泉州出发到亚丁湾(位于也门和索马里之间的一片阿拉伯海水域)和东非弼琶罗(今索马里)、层拔(今桑给巴尔,位于坦桑尼亚)。从泉州港起航,经中国南海、三佛齐到波斯湾;再由波斯湾沿阿拉伯海岸西南行,便能到达弼琶啰、层拔等地。单程顺风航行需天,往返一趟大概需要2年时间。这是宋元时期,从泉州港出发的最远的航线。亚丁湾、索马里、桑给巴尔风光往来泉州的海商借助季风与洋流,利用传统的航海技术,沟通起不同的海域与不同地区的文明,编织起古代东西方世界的交流网,他们依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展开了跨海交流。来自东西方的商队、使节、学者、旅行家、工匠等,在这一海上交通网上川流不息,使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商贸活动、物产交换及人文交流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从而揭开了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序幕。撰稿:默堂菌编辑:友鱼菌此文发表于《奇趣博物馆》年7月刊勿以科普事小而不为默堂菌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hj/7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