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报道五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探索泉

年7月6日,我院信息系暑期“三下乡”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海丝缘小队来到泉州,探索泉州的历史文化,重走海上丝绸之路。队伍由信息系黄文锋老师、陈思老师担任指导老师,信息系李艳老师担任带队老师。

钟楼,海丝缘小队的探索之旅从这里开始。在来到泉州之前,小队在出发前做了一份对于泉州游子最难以忘怀的美食调查工作,最终钟楼肉粽高票当选,而来到钟楼更是不能忘记。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象征着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对于我们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的考证。

西街位处泉州市中心,车辆与行人来往繁多,而后队员们明确分工,开始了我们对于泉州特色文化的探索的采访之路。我们在自我介绍后,泉州市民们都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对于我们的问题也有了不同的答案,使得我们对于“海丝”文化起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造就了泉州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纷繁复杂的宗教和谐共生,留下了开元寺,关岳庙,清净寺等丰富的物质文明遗产。并且因为频繁的海事活动,构筑了泉州丰富的海神信仰,九日山祈风石刻则是当时为祈求风信以利航海而留下的珍贵记录。我们走进了开元寺,清净寺,关岳庙,更加深刻的对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了解。

开元寺是佛教的代表之一,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每座庙宇都充满了闽南风味,剪瓷雕匠人在屋顶上修出了焕彩鎏金的雕刻,把二龙戏珠、凤舞九天,还有各种民俗生活场景展现在屋顶,一个顶就是一台戏。拥有人面狮身石刻浮雕,印度教十六形棱柱及斗拱飞天,这些都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清净寺是伊斯兰教的代表之一,宋元时期,许多阿拉伯,波斯、中亚的穆斯林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人数最多时,修建的清真寺多达六七座。泉州清净寺见证了10至14世纪泉州海上交通的繁华,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历史见证。反映泉州与阿拉伯地区人民的友好往来!源于对于神灵的敬仰,进寺时女生的裙子或者裤子要盖住膝盖,所以小队员们也“入乡随俗”的围上了寺庙准备的丝巾。

清净寺边上,就是关帝庙,关岳庙是道教的代表之一,已有多年的历史。该庙由主庙和左右的三义庙、崇先殿三座并列,各有前殿、大殿三进深,后进新建仿古楼房一幢。庙内香火终年旺盛,信徒远及东南亚及台湾。现为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所在地。在这里人们畅通地进行宗教活动,祈祷,驱魔,算命,祝福,熙来攘往,拥挤喧嚷,置身其中,只觉得信仰也可以如此世俗接地气地进行,实在是中国人的一大能耐,扫码添油,自助解签,和数码时代无痕衔接。对于寺庙的虔诚,小队队员们点了一支走心香,希望愿望成真!

闽台缘博物馆是反映福建与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是中宣部直接授予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团中央授予的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同时也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关系史的重要学术机构。访闽台缘博物馆,外形有种北京天坛的感觉,两旁高大的九龙柱镇守,来源于古中国的神圣建筑,午后天气阴沉,这里仿佛即将要开始一场祭祀,四周布满许多彩绘图腾柱,让人不禁想探寻印第安部落的故事,中间是一大潭方形水池,进入馆中最先看到的是镇馆之宝,由爆竹炸出的大榕树,作品铺满了整个二楼,黑粉勾勒出榕树苍劲有力地的须,如果这是一棵真的榕树大概也该有百岁。馆中动物,人骨,工具,家谱,移民,抗倭,侵华,南音,木偶,科教,婚俗,还有以四季节日为轴的闽台风俗一条街,石膏像的人物栩栩如生,人流涌动,你也在其中欣赏仿佛穿越带古代的泉州,那个叫鲤城的地方。

绿意葱葱林静通幽,是大自然赐予清源山的自然风光,老子羽化登仙、青牛飞天而去则是清源山的文化精髓!虽然这里没有很美的自然风光但有传奇的神话故事,泉州不愧是宗教荟萃之地,清源山以“无尘”做为佛道两家的界碑,“无尘”似有放下所有争端,清静无争之意,国内佛教寺院道场遗迹很多,但道教遗迹清源山应该可算做保存最好的景点之一,特别是老君岩依山而坐,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且雕工很细致,每根胡须都清晰可见,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体验与经历。我们可以有机会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起点,通过切身的感受学习泉州各种宗教文化信仰,学习各种文化历史底蕴,领略到了泉州文化的精髓。街头的采访,体会到的不仅仅是泉州人的热情善良,更是他们牢记自己的历史,作为海丝起点的那种骄傲与自豪。千年的香火弥漫着鲤城的各个角落,海丝起点的刺桐古城,以泉州的名字存在世人眼中。

来源丨信息系—“三下乡”海丝缘小队

编辑丨林泽

审核丨李豆豆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专家
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hj/472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