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这篇文章刷屏了你没误解,泉州就是这
这篇是踢淘妹妹目前看到关于泉州最完美的攻略如果你有外地朋友想来泉州玩发给他/她就对啦~当然,如果你是泉州人妹妹也建议你好好读一读本文文里对于泉州文化和历史的讲解实在是有趣又透彻就连是泉州土著的妹妹很多细节和故事都是第一次读到来源:蚂蜂窝文/图:建洲先感谢一下这个文科比理科好的理科生把泉州写得这么赞这么美值得收藏,值得Mark,值得转起12你将会知道...1、哪个季节约朋友来泉州玩最赞?2、东北人逛吃钟楼几家粽子店,谁能最终掳获味蕾?3、世界上只有两种开元寺,泉州开元寺和其他开元寺,桑树开莲花,太牛逼!4、笑惨,泉州有这么多逗逼狮子!公母狮这么分。5、原来天后宫这么“红”,和妈祖的小嗜好有关,来这里拜拜应该求啥?6、神马?惠安女的头巾居然和阿拉伯人有关,泉州竟然还一度被阿拉伯人占领?!!7、带你去看海蛎壳建成的房子,还有阿姨头顶的鲜花。有人把泉州恰当的比作一本被遗忘的旧书偶然捡到,让人爱不释手他不是一个热门旅游城市,但却守护着古老的文明;江南以南,曾经东方世界最繁荣的海港城韶华不再,但慢慢走,慢慢看——庙堂、南音、闽菜、木偶剧、茶道……这座城市有最最正点的闽南历史。不论是文艺青年,还是历史爱好者,旅人都能在这里各自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欢欣。最佳旅行时间最适合来福建的时间我觉得是9-11月份左右,这时候天气刚刚好,不冷不热,是南方最宜人的时候。刺桐的花期是12-3月,想看泉州刺桐花的也可以选择这个时间。参考目的地曾经的泉州是这个星球上最繁荣的城市,今天的泉州是个传统文化、宗教保留非常好的小城。道教:天后宫(妈祖文化,看木偶戏),关帝庙(香火最旺的地方,拜关二爷),清源山(老君岩,看夜景)佛教:开元寺(泉州最著名的景点),承天寺(宁静的世外桃源),南少林寺(相传是中国南方武术发源地)伊斯兰教:清净寺(国内少有的古清真寺建筑)民俗文化:蟳埔村(蟳埔女,还有生蚝盖的房子哟,在泉州的东边车程一小时左右),崇武古城(惠安女)DAY1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经这个星球最繁荣的城市,她还有个洋气的英文名字——Zaitun。宋元时,泉州港内云帆遮天,海舶穿梭,商贾云集。世界各地的人都趋之若鹜,跟今天大家都去美帝镀金差不多。当时中国的泉州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的地位就像今天的纽约和伦敦。最初踏上泉州的土地,我们却没有看到他的繁华,也看不到曾经称霸世界的印记。只觉得这里是一座安逸平和的小城,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霓虹闪烁,人们安定富足,怡然自得。生活区的建筑普遍年代比较久,而且没有太多城市规划的痕迹,所以阡陌交错,路也比较窄。像书里说的,闽南似乎对红色情有独钟,各种装饰也都是红色,红屋顶也成为一大特色。▲东西街中间的钟楼钟楼这应该算是泉州的CBD吧,在中山路和东西街交口,周边很多商店、饭馆,也有古厝、骑楼。泉州闻名遐迩的肉粽、面线糊、蚵仔煎之类的这里都有,是泉州的地标。关于钟楼建立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国民党旅长强娶小姨太逼死小护士的民间说法,更靠谱的说法是就是为了告诫大家守时啦。▲泉州钟楼边上的骑楼这就是泉州保留下来的骑楼建筑了,这是因为骑楼源于古希腊,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泉州钟楼附近的中山路商区很多骑楼建筑。泉州的中山路被誉为我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风。”在华南地区,骑楼商业街还是蛮流行的。去过广州的朋友容易发现广州西关也有很多骑楼。▲侯阿婆肉粽店来到钟楼商区的第一目的当然是吃啦,直奔蜂蜂上评价最高的侯阿婆肉粽,这一直是泉州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小吃字号,在当地也是名声斐然。我们点了一份肉粽¥6,一份干贝蚝干粽¥10,水丸汤¥5,还有小肠汤¥5,当时他家的海参鲍鱼粽(¥15)已经卖完啦,遗憾没有吃到。六元的肉粽比十元的蚝干粽少了一些海蛎干,10元的料相对足一点,不过味道都是极好的。入口之后,可以感受到他们家秘制酱料的魔力,花生酱花生酱甜辣酱的味道都有,口感细腻而鲜美。这个肉粽我给打满分!▲蓝氏钟楼肉粽(总店)附近有家蓝氏钟楼肉粽店,不过他家更出名的是海蛎煎。现代人觉得吃蚵仔煎有一种台湾偶像剧的唯美感,其实古时候是贫苦的人民实在吃不饱,就地取材搞出来的。蚵仔煎非常正点,鸡蛋口感香醇,生蚝又很鲜滑,算是在我吃过的蚵仔煎里的上品了。不过肉粽和侯阿婆比还是有些差距,有点腻,酱料中好像芝麻酱的比例比较低感觉没有那种醇香之感,不太符合个人口味。“泉,七闽之都会也。番货运物,弄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这句话在泉州路上行走时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虽然城市建设、规划都算不上太好,可是这泉州一路开过去的豪车比例一点不比上海深圳低,光是就见到了好几辆,奔驰宝马凌志更是满街跑,可见虽然城市不复繁荣,但是这里的富人还是很多很多的。温州人在海外做生意闻名,福建人则是在海外务工闻名,一样的是他们都坚韧、团结又勤奋。▲开元寺沿着西街走几分钟,就到了开元寺。爱旅行的小伙伴知道全国各地都有开元寺,从名字中容易猜出这些寺肯定和开元盛世有关咯。开元盛世,国泰民安,按最常规的思路,国家一富强首先就喜欢务虚,首先就得努力搞大新闻,所以玄宗大大诏令天下“全都给老子修个开元寺”,所以当时刺桐城就把城中最大的寺“莲花寺”改名为“开元寺”,后来宋元时期刺桐城变成国际大都市,也自然开始务虚,便把寺庙各种扩建,就成了今天的泉州开元寺。“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开元寺是湖建省最大的佛寺,也是泉州最负盛名的景点,来泉州肯定要过来咯。泉州开元寺是最大的开元寺,所以来过的朋友就可以这么吹牛逼了“世界上只有两种开元寺,泉州开元寺和其他开元寺”。从年2月开始,泉州开元寺终于结束37年售票史,实行免票制。进来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鸽群,许多小朋友也在和鸽子互动。鸽子嬉戏的广场上,有八株高大的榕树盘根错节,遮天蔽日,据说这颗树是被雷电劈开,老态龙钟但又分外顽强。榕萌下面,有石雕熏香炉,初识开元寺,便觉得禅意盎然。庙中永远热泪盈眶的蜡烛,载着光明和希望的热泪滴滴的流淌。走过大雄宝殿,沿路走就很容易发现泉州的另一大地标——东西塔。这对儿兄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分别为东塔镇国塔,西塔仁寿塔。我们决定先走东塔,塔刹挺拨,蔚为壮观。塔旁边的石碑介绍说这两座塔建造之时本为木塔,可是后来多次失火,改修为石塔。靠近塔可以看见塔身刻着天王、力士、菩萨、佛弟子等等佛教元素的形象。开元寺内有很多形态各异的石狮,后来我们发现整个泉州城都有很多石狮。虽然我们并不产狮子,但中华民族自古就对号称百兽之王的狮子非常崇拜,所以一般宅院寺庙啥的门前都喜欢放一堆儿狮子,泉州历史悠久,自然很多石狮。不过俗话说的好”北狮多威武,南狮多逗逼“。这次在泉州我是深深的感受到了南方石狮子的各种逗逼。这石狮子其实是有很多讲究的。一般来说想上面这种有个小狮子的是母狮子,玩绣球的是公狮子,不知道是不是在暗讽女人辛苦带孩子,臭男人们就知道玩。土豪们送石狮子做礼物或者给自己家的大别墅选雕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定要一公一母啊,送两只同性别的古时候会被认为是诅咒他人绝户。爱观察的小朋友也发现说很多地方的狮子都是一只张嘴一只闭嘴的,这是因为土豪们认为张嘴表示吸纳四方财源,闭嘴表示绝不吐露。所以说明古时的城里人和现在的城里人一样很会玩。▲开元寺里的祈福邮筒从东塔这边沿路走可以看见茂盛的树荫下有一个小殿——弘一法师纪念馆。管内记载了法师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弘一法师李叔同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佛教大师,在音乐、书法、话剧等方面也颇有造诣,是个艺术全才。正所谓“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开元寺蛮大的,可以逛两三个小时,我们逛得差不多了,决定再去寻觅美食。沿着西街往钟楼的方向走,一路的古厝这时都灯火通明,街上的人也多了起来。晚上的钟楼似乎比白天更加引人注目。就在钟楼这里,很容易看到赫赫有名的老店——西街老记面线糊,这就是我们今晚的目标啦!面线糊是泉州的传统名点,呈糊状,是由细面线、番薯粉制作成。先将水煮开,放入番薯粉和调料、面线。一般为早餐食用,也可以当做点心和夜宵,就着油条跟马蹄酥吃。▲泉州西街伴手礼商店路上碰到小清新最爱的贩卖手绘地图明信片的店——这货一定就是泉州的文艺担当咯。看到了有惠安女的玩偶,感觉每个沿海的地区都有渔女的传说,福建有三大渔女——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后面的游记还有慢慢讲她们的故事。泉州人很喜欢喝茶,晚上一路看到很多人家都摆出小桌、茶具在路边谈笑风生,闲适而快乐。喜欢喝茶的朋友,不妨晚上去泉州的清源山,夜晚可以在上面边喝茶边畅谈边看整个泉州夜景。古耐,泉州。DAY2第一站——天后宫。妈祖,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妈祖是海神,渔民们都想祈求风调雨顺,所以在沿海地区有很多妈祖庙。宋元时,泉州是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妈祖文化传播到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从而由漕运传播向全世界,影响绝对不亚于手持三叉戟的西方海神波塞冬。明清时,海禁政策让泉州港不复当年繁华,泉州人民只好漂洋过海把钱赚,所以妈祖文化在台湾、日本、东南亚更加流行。泉州也叫”温陵“,所以台湾至今有个巨大的妈祖庙叫”温陵妈庙“。这天后宫修建的故事要从三保太监下西洋说起,郑和先生本是回族人,本名里也酷炫的带着默罕默德的字样,虽然朝圣一直是他的愿望之一,但他是出海前他也必要祭拜海神妈祖,毕竟每天在海上混的,必须得找个海神护佑心里更能得到慰藉,就是他上书朝廷重修天后宫,才有了现在的天后宫。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作为一个北方大汉,这还是我第一次来到妈祖庙,第一印象便是各种彩饰都是红色。虽然是大清早,可是这里已经熙熙攘攘。民谣说妈祖“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这行头就是再典型不过的湄洲女造型啦。所以各种传说中妈祖总是一身鲜花着锦,分外艳鲜。所以大家都说妈祖爱穿红,自然妈祖庙也就都是红色的装饰。我想妈祖娘娘若是真的,一袭红装的她凌波微步滑破碧蓝的大海上,飞奔救人的场景一定很美。
上一篇文章: 创业沙拉首登泉州领SHOW天地助力一个 下一篇文章: 旅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航之地
在我小时候读过的神话里,妈祖不论是海上救生、还是降服神兵,每每默娘施法总是会伴随”一道红光“……
妈祖林氏默娘,是北宋莆田县湄洲岛之民女,妈祖父亲林愿,母亲王氏,二人多行善积德。妈祖的妈妈王氏将生她的时候各种祥瑞降临,我不说你们也知道,其中必有一道红光。更非凡的是,妈祖从出生到满月都没有哭过,所以爸爸给她取名林默,百姓也叫妈祖默娘。像每个故事一样,林默姑娘自然也是天资聪慧,上通天象,下晓水性,还懂药理,经常预测天气以告诉大家今日是否适宜出海,又可以为病人熬制汤药。因为湄洲这块地方的海里礁石多,又是港口,所以常常有船遇难。风浪无情,但林默姑娘练就一身好水性,又能驾船如飞,自愿担起海上救援任务,哪里有呼救,那里就有女侠的身影,经她救起的渔民无数。传说妈祖每次救人后,都要给每位遇险者一碗热气腾腾,芳香扑鼻的寿面,吃后不但会驱寒暖身,而且能逢凶化吉。不幸的是,在一次救援中,林默姑娘不幸罹难。大家自然是悲痛万分。但幸运的是,这天,湄洲岛上群众竟然看到林姑娘登高于湄峰之巅,告别亲人们之后,独自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之间,忽见彩云布合,人亦不可复见。此后,航海的人又常见林默姑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随着传说的越来越远,默娘的法力也被传说得越来越强大,妈祖传说中还有妈祖用裙摆挡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军空投炸弹的故事。外面香火鼎沸,槛内祭果璀璨,看起来很诱人。海神妈祖,来这里祈祷的人我想应该没有祈求荣华富贵的吧,更多的是保佑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吧。愿法力无边的妈祖大人可以保佑风调雨顺,百姓可以安居吧。踏入宫内,可以看到妈祖像。披霞麾凤冠的妈祖,低眉俯视,仿佛俯视着着整个大海,也仿佛注视着芸芸众生。踏入天后宫正门,转身就可以看到有一个木偶剧团,似乎是长驻这里的。打听了一下,似乎每日都会有木偶表演。提线木偶,它有个更邪魅狂狷的名字叫“悬丝傀儡”,粤语管它叫"扯线公仔"。而这种木偶戏的就源于泉州。泉州人把他叫嘉礼戏,这个嘉礼就是我国古代的五礼中的一个。五礼就是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所以每逢大喜的时候古时泉州人民经常一起看木偶戏,我赶脚跟现在大家高兴的时候一起看场电影差不多。不过这种传统的木偶戏一般都是用闽南话来讲,这部也不例外。你别看这木偶似乎只有几根线就能把玩,实际上他们的结构是非常复杂的,有些厉害的傀儡中还有液压装置,各种齿轮来完成大力动作。操作起来也不容易,能将各种力量反馈运用的如鱼得水,熟练的完成这些动作我觉得至少要有个几年的硬功夫。▲关帝庙我们告别天后宫,发现离下一目的地相距关岳庙也不远,也是差不多一公里,十多分钟,我们便到了关帝庙。关帝庙,也叫关岳庙,这里是泉州香火最旺的地方,关帝庙门口商贾云集,香客如织,热闹非常。还离很远的时候就可以嗅到香火的气息,一排排虔诚的香客已经将殿前的垫子挤满。值得一提的是在关帝庙的屋檐上,飞檐雕花——可以依稀看到孙悟空、张果老等神话形象,将我国传统文化荟萃在这,因为没有带长焦镜头,所以没有很好的拍下照片。▲清真寺因为人实在太多了,我们在这里没有驻足,走向下一站——清净寺。从关帝庙出来步行三分钟就能到达清净寺。虽然清净寺和关帝庙距离很近,不过建筑风格却大相迥异。与关帝庙的繁琐华丽想比,而清净寺寺如其名,清净简约。清净寺坐落在涂门街,和整个泉州繁荣的佛道宗教的中式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泉州清净寺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也叫麒麟寺,艾苏哈卜清真寺。这个艾苏哈卜在阿语里是“小伙伴”的意思,所以你也可以叫他圣友清真寺。门票三块,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我觉得CPI涨的飞快的今天,想买吃亏和上当起码得!进到里面,一股清真气息扑面而来,要不是周围的都是同胞,还真容易让人产生身处异国的感觉。清净寺中有一座穆斯林文化的博物馆,有很多关于穆斯林的书籍,可以翻阅。为什么泉州会有一个清真寺呢?之前也写到过泉州曾经的繁荣,泉州之于宋朝的地位,绝不比今天魔都之于天朝的地位差,当时中国的影响力也像今天美帝一样,所以世界各地的人都来泉州捞金。阿拉伯人当时擅长闯荡天下也是出了名的,你看印度人发明的数字也是被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被称作阿拉伯数字。所以很多阿拉伯人来到泉州,一看,唉呀妈呀,这儿有钱哇!我们在历史课本、武侠小说中都有大食的记载,白衣大食,绿衣大食的,这里的大食不是大吃货,而是阿拉伯人。所以很多阿拉伯人从此定居在这里,和汉人通婚,也投身于当地建设,所以泉州就建设了大量的清真寺。也有人说福建三大渔女中的惠安女的头巾包脸传统就和阿拉伯的头巾包脸有关。不过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崖山之战后,史书上也有写泉州阿拉伯客裔之乱的说法。而且众所周知,宋亡之后的元朝,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蒙古人是嫡系,自然是头等,阿拉伯人被封二等人,汉人成了下等人。所以一度整个泉州都落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发生了后来的可怕的“亦思法杭兵乱”。后来朱八八皇帝建国后,被压抑了几百年的民族仇恨导致屠杀了大量的阿拉伯人,不仅留了很多鲜血,同时也了大量的清真寺,最终只剩下清净寺这一座。▲蟳埔村下一站是蟳埔村,在泉州市区以东的东海镇,当我们迷迷糊糊不知道走的对不对的时候,忽然看到一堆黯淡的生蚝壳,它们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闪闪发光,一方面因为它昭示着我们一路没走错,更重要的是,我俩都想象着这些要是都是活的,那得多好吃呀!之前说过包着蓝色头巾有点阿拉伯感觉的是惠安女,着妈祖形象的红袄是湄洲女,这种头上戴着鲜花花环的就是典型的蟳埔女,她们将簪戴在绾髻四周,中间插一根象牙筷子。这里传说带上茉莉花可以驱鬼,带上菊花可以长命百岁,所以这头饰不仅为了美观还为了祝福。他们说年纪越大,越喜欢戴色彩鲜艳的花围,这里人管这个叫"老来俏"。蟳埔村最吸引我们的地方除了渔女就是这个蚝厝了,也叫蚵壳厝,就是当地人根据地方善于产生蚝,用生蚝壳辅助建房。因为这里沿海,海风带盐分,不仅能吹黑姑娘的皮肤,也能腐蚀红砖绿瓦,所以闽南人民发挥聪明才智,用生蚝壳建造房屋,据说生蚝壳建的房子不易腐蚀,也不渗水,闽南话里有“千年砖,万年蚵”的话来歌颂生蚝壳的耐用。这种就是比较古老的蚝厝了,房屋的四周砌红砖框,墙上均嵌以白色蚵壳,像鱼的鳞片。蚵壳厝自明末清初从形成、发展到衰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在浔埔村新建的房屋虽然不直接用生蚝壳,但也有很多在墙外镶嵌着蚝壳,我想着应该是对传统的致敬吧。这种就是现代房屋,在普通房屋的基础上,墙外再镶嵌上生蚝壳。说起蟳埔村它本来并不叫蟳埔村,而叫前浦村。有一次在默娘生日的祭祀大典上,有一个手残的哥们误将村名写错,写成了蟳埔。村民们一琢磨,叫这个名字也挺好,俺们这就擅长产鲟啊,蚵啊的,所以索性就把名字真的改成了蟳埔村。这些蟳埔阿姨个个都是下海抓鱼虾,上滩涂敲蚵的高手,个个都是女强人。而且蟳埔村据说至今还保留母系社会的走婚习俗。从蟳埔村的路走过去,可以看到泉州的内海,这巨大又被大陆环抱的海湾真是可以看出泉州有做海运大城的好天赋啊。而今的泉州多少没有巨大的游轮,更多的是渔民的渔船。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泉州不再是这星球最牛的城池,但这不知疲倦的温岭海水还是像千百年前一样不知疲倦的拍打着海岸。天色略晚,蟳埔村的旅游业只是刚刚兴起,周边也没有太成熟的饭店,我们转了转决定还是返回市区吃。回去的路上路过一家泉州银行,画风竟然是萌萌的,我本以为这种古城的银行应该用康熙字典体啥的彰显古韵呢。我们的泉州之行就这样告一段落了。他不是一个热门旅游城市,但却守护着古老的文明;他不复当年东方之冠的华丽,但古城里洋溢着七闽之都会的大气风范;他没有艳遇的噱头、没有矫揉的故事,但他有红砖绿瓦、灵山秀水、舟车辐辏、樯桅树密,无用浓妆淡抹,艳彩藻饰——他更像一个慈祥的长者,给来访的旅人,讲述着一个个千年的故事——关于宗教、戏曲、风俗、建筑……关于工巧、茶道、历史、传说……他便是刺桐城、便是泉州。最后,朋友、陌生人谢谢你读完这篇游记如果你也爱泉州请把这座城分享给朋友圈的更多人?和我们一起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hj/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