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广播电台除夕特辑你所不知道的泉州年味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歌/《我要你》主播/叶晨晨
图文责编/陈凯李苏闽
?审核陈凯李佳豪
?文字及图片来源泉州影像大作
时常感慨年味在变淡,都会无比怀念儿时的春节,怀念那时候让人流口水的食物,那时候大人们嘴里念念叨叨的习俗,以及震耳欲聋的鞭炮……
有人觉得,在他自己所在的区域爆竹禁放了,年味就没有了;有人觉得,一年到头吃惯了大鱼大肉,不再期盼年底的家庭美食,年味就没有了;有人觉得,孩子们手里越来越宽裕,一个厚厚的红包,都换不来一句真诚的拜年,年味就没有了;还有人觉得,春节晚会越来越乏善可陈,年味就没有了;但是每年最值得的还是除夕之夜一家人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边吃着团圆饭倍感温馨幸福。
但我更喜欢这样的态度:一些习俗消失了,一些习惯在渐渐改变,一些新的事物挤占了我们宝贵的团圆时光。但是,只要新年中温厚的感情没有改变,年味就不会消散。
在古老的中国新年故事中,也常常包含着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这些情感和与之相关的智慧,伴随着新年在一个又一个家庭新年欢聚时光中被口口相传,成为家庭间的一道特殊年味儿。
-END-
传说:太古时期,夕为四角四足的怪兽,要“除”的就是它。说这夕兽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老百姓保护神灶君公也拿它没办法,于是请来了叫做“年”的神童(估计是哪吒),他法力高强,用红绸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把夕兽吓跑了,正好这日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索性就把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因为夕兽没有死,在之后的这一天人们为防止“夕”的到来,学着“年”的方法,在家门口挂的红布条并燃放的竹节。久而久之留下了除夕放鞭炮、贴门联等习俗。
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长年深居海底,每隔三百六十五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第二天鸡鸣后离开。人们慢慢掌握了年兽肆虐的日期,每家每户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门都封住,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由于这顿晚餐凶吉未卜,往往会置办得很丰盛(也就是现在的年夜饭)。饭前会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聊天壮胆(逐渐形成熬年守岁的习俗)。
闽南语“年兜”“二九瞑”“三十瞑”,即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夜。闽南人把春节“敬天”、“敬神”和“拜祖先”三大习俗给保留了下来,并作为最隆重的三大礼俗。
闽南乃至的除夕有很多习俗,祭祖更是除夕的首要大事了。在辞旧迎新之际,正午12点前,在古厝祖屋大厅的八仙桌摆上奇数份菜肴祭拜,再以香供养先人表达后人对先人的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希望先人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就有了以“香火”代表子孙不断的内涵。
春联,起源于桃符,即悬挂与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一些吉利的词句,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宋代后蜀君主在桃木上写上的联语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后由于纸的发明,逐渐用纸张代替了桃木板,称为“春贴纸”“春联”。贴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盛行于明,提升于清。又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是红纸。通常是在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之意。
闽南古厝房多门多,通常会在门边放两根贴着红纸的连根甘蔗顶门,称为“门蔗”。因闽南话““蔗”与“佳”近音,人们借均匀的甘蔗节对新的一年有着平平稳稳财运节节高升的愿望,寓意进入佳境,而两根则表示好事成双。
古往今来腊月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吃的月份,到了年兜这天好看、好吃已无法表达人们对食物的执着,反而“意头”占主导了。闽南人认为,以祭拜为名的食物是表达对神明之敬意、对先人之怀念最饱含心意的方式,其中“粿”就是一个。
1.甜粿称得上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用料常以黑糖为主;
2.咸粿又名包仔粿,内有丰富的肉馅,有着“神明祖先庇佑、来年包金包银”的说法;
3.菜头粿是萝卜糕,取“彩头”的谐音,希望能讨个好彩头;
4.最精致的莫过于龟粿了,通过传统龟背粿印印在年粿表面,做成“龟”的模样有健康长寿之意头;
5.发粿更是讲究,粿上的裂痕必须要蒸得“笑”,绽得够大、够深,这样才能意头够满。即发粿高涨出杯外且裂开成三、四瓣。年粿发不发,关系着来年一年的运途,若是发得好就寓意着来年发大财。
6.在德化还有一种粿叫米粿,家家户户在这天都要舂米粿,象征着金条、银条,寓意年年有余,丰衣足食。
为讨个好寓意,智慧的闽南人挑选出了不少“年兜围炉必吃食物”:
1.鱼——家业发达、年年有余(吃鱼时要注意留下完整的鱼骨和头尾,寓“好年头好年尾”);
2.鸡——取闽南语“家”的近音,“食鸡起家”寓意大振家声;取“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
3.血蚶——形似古代银子(“蚶壳钱大赚钱”吃完的壳堆放在床底下,直到大年农历初三后才能倒掉)有金银万两之象征;
4.润饼——形似金银财宝,寓意财源滚滚;
4.酒——家运兴旺、长长久久;
5.韭菜、芥菜、菠菜——长命百岁(不能切断要有头有尾,以祝父母长寿平安);
6,芋头——“芋子芋孙”,象征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7.元宵/汤圆——寓意合家团圆,壮元及第,儿孙学有所成。
8.连油炸食物都有好意头——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每家每户都在神明前和灶上供奉一碗盛得尖尖的米饭,饭尖上插一朵用红纸做的春花/春枝,或剪有“春”的剪纸,称为春饭。取闽南语“剩”的近音,寓意年年有余,一年到头吃不完的意思。
压岁钱本是由长辈发给晚辈为了帮助孩童辟邪,让其平安过年的寓意。这个习俗始于宋代,那时候的压岁钱是专门制作的,形状大小跟铜钱相似,多是与寿命有关的图案,不可用于市场流通买卖东西。后来逐渐演变成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有希望晚辈在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而如今男女老少已被网络“抢红包”所淹没。
农村围炉完后,屋外男子会在门外空地上用干稻草、干地瓜藤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烧起火堆,或烧起火盆,凡家中大小男子成员逐一依此由外朝里跳跃过去,嘴里要说些吉利话(男婴亦要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兄弟替跳),必须进屋到达“天公灯”才算完成一趟,接着又返回来,再跳。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
▼开正: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五称“新正”,所以接下来就是关上大门,等子时一到开门迎春,俗称“开正”“开春”,有开财门之意。
▼敬天公:这是是每一年年兜夸新年最为隆重的仪式。屋内八仙桌就要摆出来了,女子开始就要准备拜天公的供品了。“天公”即玉皇大帝,天界最高神明。年兜夜里的拜天公实质为”送天公”,即感谢天公一年的庇佑并在岁末送走天公。于是家家户户在新年零点整拜天公,接神回家过年。在这之前家中妇女通常会准备两桌,顶桌以清斋素食为主,即五果、六斋、红龟粿发糕年糕三种米食等;下桌摆三牲/五牲等荤食供品。净身沐浴,子正之时一到燃三炷清香,点烛,一家人依长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礼恭拜天公,烧天公金。
▼放鞭炮:子时一到,大门将会打开,先放爆竹,俗称开门炮仗。此时屋外烟花爆竹声响成一片,驱邪添喜,将过年气氛推向高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喜气洋洋。(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头香,即凌晨在神佛像前,为表虔诚而焚烧的第一支香,又以除夕之夜抢烧新年头香为主。因此每逢除夕零点到大年初一,走庙拜拜是闽南人独特的过年方式,开元寺、关帝庙等香火甚旺。
我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社会,要能够做到夏有所种、秋有所收、冬有所藏,春耕是关键,所以有“一年之际在于春”之说也是一年天的好开头。随着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和日子。古代所谓的“春节”意思是春天的节序,汉朝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期甚至泛指整个春季。
我们可以说春节的习俗绵延数千年,但“春节”一词真正出现并没有那么久远,具体如下:
▽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hj/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