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至五代,泉州经济不断发展

唐朝久视元年(年),武荣州州治由南安丰州移至今泉州市区,兴建泉州城,逐步发展成为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景云二年(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泉州建州后,社会安定,滨海人民“以网罟为耕耘”,在发展渔业、盐业生产的同时,与江海争地,在晋江下游围垦冲积滩涂,改造为农田,浯洲岛(今金门岛)也得到开发;内地则相继建立归德场、小溪场、桃源场,开发山区,大造梯田。农业开发促进了水利的兴建。贞元至大和年间(—年),泉州民众大力兴修水利,泉州平原先后开凿尚书塘、仆射塘,疏浚东湖,建天水淮,引水灌田。泉州农村种桑养蚕已很普遍,纺织业、陶瓷业、冶铁业、制盐业、造船业已相当发达,是全国绢和苎的八大产地之一;所造海船抗风能力强,航行平稳,适于远航;晋江磁灶陶瓷器和德化青白瓷器品质精美;绵、蕉、葛等丝麻织品和陶瓷、铜铁器成为贡品和主要外销商品。至元和年间(—年),泉州经济快速发展促使人口大增,成为“上州”。当时泉州的海外通商贸易已相当发达,来泉的外国使臣、商人和传教士日益增多,出现“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盛况,海路通达高丽(今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半岛等国家和地区,与当时的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泉州成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之一。

五代,南唐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治泉17年间(—年),在泉州城内“开通衢,构云屋(货栈)”,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发展海外贸易,广植刺桐树,使泉州以“刺桐城”而闻名于世;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令士兵垦田,召游民种地,围垦海滩,兴修水利,以晋江六里陂为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地的桃源场、归德场、小溪场先后建县,山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晋江两岸趁春风,耕破云山万千重”就是当时泉州民众劈山造田的生动写照。因此,泉州常仓满岁丰。蚕桑业也比唐朝有进一步的发展。手工业,特别是与海外贸易有关的陶瓷业、铜铁冶炼业、丝织业、制盐业、造船业都得到较大发展,为海外贸易提供充足的货源。泉州城内“云屋万家,楼雉数里”,货品充盈,商业繁盛,为宋朝泉州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巨港打下坚实的基础。

(辑自郭宝琛著《泉州经济史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北京哪治女性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hj/182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