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我看泉州新变化泉州市第二中心
微拍
我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化
我看福建泉州?喜迎十九大
微拍泉州30年
微拍泉州30年的变化在喜迎十九大到来之际,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组织学生利用暑期走访古城,开展了“微拍泉州新变化”主题活动,同学们用镜头记录泉州的喜人变化,展现了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积极成效,为十九大的召开献礼!
我的泉州(~)
五年3班许铮铮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清净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
钟楼位于东、西街交叉口,建于年的西街钟楼,是泉州最古老的钟楼。泉州钟楼与东西塔、谯楼等成为古城独特的景色,吸引了海内外游客。
"蓝蓝泉州湾,海峡新变化."如今,我们的家乡,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后,起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呢!
以前,望着大街,挤满的是自行车、拥挤;而现在一切都变了:川流不息的小轿车蜂拥来回,在现代高科技产品红绿灯的帮助下,交通维持得井然有序;街边开着无数家名牌小店,更是令你流连忘返,记忆犹新.啊,我们的泉州,居然变得这么年轻!
泉州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变为繁华富饶的大城市;是前一辈的泉州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并且抱着"爱拼才会嬴"的信念与精神努力着让泉州繁荣富强......
我的家乡泉州继续变化着,我相信,不过多久,她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年轻的!
西街老布店
二年5班蔡雨暄
摄影/蔡雨暄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二年5班
这是女儿最好奇的一家老店,“买布干什么?衣服不是都在工厂做好了吗?”女儿的疑问却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那时候还没有服装店,那时候送礼还送布,那时候还有一种职业叫裁缝……
开元双塔
二年5班李妍茜
从前有一对好兄弟,哥哥叫镇国,弟弟叫仁寿,他们在泉州城快乐的生活,形影不离。
突然有一天,天上飞来了一只恶龙,称自己是天空之王,要老百姓都臣服于它。它老是作恶,每天不是吸干河水,让百姓颗粒无收,就是朝森林吐火,让百姓的房子烧成灰烬,闹的老百姓不得安宁。
镇国和仁寿知道了,决定想个办法赶走恶龙。他们上天向仙人请教,仙人说:“办法倒是有,可是要付出你们的性命!”“我们愿意为老百姓付出性命!”兄弟俩一齐说。“好!”仙人一边说一边使出仙法把他们变成了两座塔,高高的耸立在泉州城内。恶龙听说了这两座塔是来向他挑战的,就想把它推倒。它正想推倒其中的一座塔,谁知两座塔一齐发出刺眼的白光,恶龙躺下一动不动了。
从此,百姓得到了安宁,为了纪念镇国和仁寿,百姓就把这两座塔命名为镇国塔和仁寿塔。由于这两座塔屹立在东西两边,也叫东塔和西塔,永永远远的守护着泉州……
我是海丝小报童
六年3班林宸忻
在炎热的假期,我报名参加了青少年宫“海丝小报童”的活动,光荣地戴上了“海丝小报童”的绶带,兴高采烈地拿着十份报纸开始了卖报的工作。
我先到来到人流量多的家长等待区
,一进去,才体会到了工作是有多辛苦。我鼓起勇气走到一位阿姨的面前,阿姨正在刷手机,头也不抬一下就拒绝了我,弄得我只好尴尬地走开。我又走到了一位叔叔面前,我的腿在颤抖,牙齿也禁不住打起颤来,心里就像揣着一只兔子,结结巴巴地说:“叔叔,您…您好!我是…海丝小报童,一份…报纸一块钱,请问…您要买…吗?”叔叔耐心地听我讲完,爽快地掏出了一块钱给我,我拿出一份报纸递给他,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放下了。
小小报童
接着我来到了科技楼,看到一位和蔼的老奶奶,说明了来意,老奶奶委婉地对我说:“我不认字,买了报纸也没用!”我刚打好的气儿瞬间就瘪了下去。我又来到一位姐姐的面前,向她介绍了一番,姐姐犹豫了一会儿,便答应了。终于我完成了任务,将卖报的十元钱神圣地投进了捐款箱。
这次体验,我明白了工作的艰辛,也获得了勇气和快乐,真是受益匪浅!
美丽的小渔村――蟳埔新风貌
四年2班肖靖恒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依山面海的一座美丽小城,叫泉州城,别名又叫:“刺桐城”。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边上,位于晋江出海口,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所在地,一座美丽而充满古老气息的小渔村——蟳埔村。
当我沿着丰海路一路向东,沿江马路边的刺桐花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的鲜红,高大的棕榈树在路两边显得挺拔、精神。天空中不时有白鹭飞来飞去,渔村外的海港边一排排打鱼归来的渔船,整齐地停靠在岸边,随风摇摆。
当我走进渔村,看到那坐落在渔村里被保存完整的蚝壳厝,还有穿着特色服饰,头上插着鲜花筷子辛勤劳动的浔埔女,让我瞬间对这小渔村又增添了几份兴趣与好奇。
听爷爷说这小渔村以前过得很穷苦,那时候男人以出外“讨海为生”,女人负责把捕来的海产品拿到菜市场去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在蟳埔人并不是一味单靠远航打捞海鲜,还发展了各种特色养殖,特别是近年来,沿江新建的丰海路给这个小渔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让这个美丽的渔村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随着远近游客慕名而来,当地人在自家庭院开办了大排档和海鲜酒楼,蟳埔女在家门口就做起了生意,蟳埔村俨然成了一个海产品的批发市场。
当年由于资源匮乏而就地取材的蚝壳厝作为文化遗产被修缮保留,成为泉州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景观,蟳埔女生活习俗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旧时渔村
现在这座繁忙的小渔村里,一座座别致小洋楼拔地而起,已经很难想象当年那个落后渔村的景象,更多的是听爷爷绘声绘色讲起祖祖辈辈生活在渔村边的故事。
一路走走停停,我们感受着这个美丽渔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着在这美好时代幸福生活的新蟳埔。
我的新朋友——“百姓书房”
四年2班龚羽菲
夕阳西下,吃过晚饭我和妈妈到芳草园散步,经过梨园古典剧院时,一片光亮透明的玻璃格外显眼,一个大大的LOGO“书”下面写着“百姓书房”。
咦!这开了家书店?我好奇的走了进去,只见宽敞的空间里点缀着精美的小盆栽,舒适的沙发四周是一排排简洁的书架,上面放着各式各样的书。正在整理书籍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浓厚,历代名人辈出,泉州近年来读书氛围渐浓。在国务院提出“全民阅读”的倡导下,泉州更是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百姓书房”正是泉州市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阅读需求,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继去年的24小时街区借阅机、今年年初的少儿图书馆之后,推出的新模式。
泉州市民想看书只要凭借身份证或图书馆的借阅卡刷卡入内。进入后,可以选择书架上的各种书籍,在书房内安静阅读。也可以凭借阅卡把书借走,还书只要在市图书馆、少儿图书馆、24小时街区借阅机上都可以操作。自助图书馆的出现,使市民借阅更加便利,而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也吸引着许多爱书人,新旧借阅渠道相辅相成,服务着每一位需要借阅的读者。梨园古典剧院的阅读点就有藏书1.3万册呢,这真是太方便了!
以前孩子放暑假多是待在家里看电视、玩平板电脑或手机,虽然妈妈也带我到图书馆借书,可因为图书馆离家远,不太方便。现在家门口就有一个这么棒的书房,我就能自己光顾啦。妈妈上班时,我就到书屋去看书,坐在环境幽静的“百姓书房”里,我走进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陪“哈利波特”一起打败伏地魔、被母狼“紫岚”那伟大的母爱所感动……“百姓书房”成了我的好朋友。
胖子的篮球梦
五年1班曾宣翔
我的爸爸是一个“篮球高手”,每次我在球场上看着他那英姿飒爽的打球身影,我总是暗暗的告诉我自己,哪天我也要像爸爸那样成为球场上的“焦点”,成为中国的“科比”。可是事与愿违,因为我有一个好听的外号叫“胖小猪”,因为胖,同学们总是嘲笑我痴人说梦话,但我告诉我自己,只要付出努力,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于是我带着篮球来到了篮球场,在教练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我的篮球梦。
瞄准,上!
想要实现梦想,就得付出大大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基本功练好了才是靠近梦想最重要的!定点投篮是篮球的第一步。仰望着篮球框,我觉得它离着我“十万八千里”,我的心里一直咯噔着,篮球框这么高,我这么胖,身子不灵活,怎么能投进去?但教练笑着对我说:“没有跨出第一步,哪来的成功!”于是,我开始了每天个的定点投篮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顺利的把球投进篮球框的那一刻,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光练定点投篮是不够的,想要成为篮球高手,运球基本功的练习必不可少……在运球的过程中,手中的篮球像是调皮的孩子,总跟我作对,不是跑得老远,就是不听使唤。队友们看到“憨态可掬”的模样纷纷笑了起来,难过的泪水情不自禁的从眼眶里悄悄的流了下来……这时,我的耳边传来了一个亲切的声音“孩子,想要成功就要坚持到底,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虽然你胖,但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克服种种的困难,向你的篮球梦靠近的!”看到妈妈投来鼓励的目光,我收拾好自己,向着球场的另一端跑过去……
爸爸说想要赢得胜利,防守是最好的进攻,练习好每一个基本功,是打好篮球必不可少的因素。我是一个胖小子,我知道我离我的篮球梦还很遥远,但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成为中国的“科比”,一定会离我越来越近。
游蟳埔渔村,感受海峡西岸的那一抹风情
五年4班吴语菲
在我居住的沿海城市泉州,有一个很特别的渔村一直是我心中的向往,它的名字叫做蟳埔。蟳埔村,原名叫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晋江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无意地把“前埔”写成“蟳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蟳、蚵虾,用蟳埔命名更为妥切,因此,“蟳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闲来无事,我们几个小伙伴相约,一起探访这个神秘的小渔村。
说起蟳埔,一定不能少了勤劳贤惠的“蟳埔阿姨”。泉州各个大小菜市场都有她们的身影。蟳埔妇女那美丽又独特的发髻远近闻名,犹如流动的“头上花园”,那一头鲜花就是蟳埔村最亮丽的风景和标志。一切古朴遗风似乎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消失殆尽,然而蟳埔女却以其艳丽的头饰和奇特的发型,坚守着古老的习俗,传承着祖制的文化。关于蟳埔女头戴“簪花围”这一习俗的起源,众说纷纭。
有一种说法是源自宋元时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人的风俗。这其中还有一段渊源。在宋代的时候,有个阿拉伯人在附近建了一个云麓花园,园里的许多奇花异木是从西域引进的,阿拉伯人常将鲜花赠送给相邻的蟳埔妇女簪戴,渐成蟳埔女的发髻簪花习俗。也有人说自汉代就有这种风俗,比如泉州地方戏曲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就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
既然来到这里,爱美的小伙伴们当然少不了来一段客串啦。来来来,看看我们哪个更像正宗的蟳埔女!
福建有“三大渔女”:惠安女,蟳埔女和湄洲女,泉州独占有二。无论是惠安女还是蟳埔女,皆以独特的服饰与勤劳贤惠闻名遐迩。作为泉州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惠安女服饰与蟳埔女生活习俗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岁月更迭,那一抹动人的风情始终灵动地活跃在我们的视线里。她们的衣服款式均和劳动有关。蟳埔女穿的上衣是侧襟衣,当地人称为“薯榔衫”,因白棉布衣服经薯榔汁浸泡染色而得名。她们每天早晨很早就要去打鱼、卖鱼还要去海上敲海蛎。海风直吹,侧襟设计要比对襟更方便和保暖。下身黑色宽筒七分裤,不怕泥水弄脏,在海滩上行走时便于卷起裤管。以前劳动挑担,肩膀部分容易磨破,下半部分还是完好,于是勤俭的蟳埔阿姨便会把破的剪掉另外拿个布料来个拼接。
都说做戏要做全套,给我们扎好头发后,袖珍姨帮我们每人都搭配了一套在她眼里适合我们的衣服。
偶遇蟳埔阿姨在开海蛎,看我那一脸嫌弃的表情就知道一身公主病的我一开始是拒绝靠近的。但是“输人不输阵”,我怎么能在小伙伴面前示弱呢?于是我也鼓起勇气拿了个海蛎和她一起来个摆拍。
我们游走在这寂静的古村落里,倾听海蛎演绎海的声音。让我也当一回蟳埔女吧,穿过海蛎壳堆砌的老房子,在那一次回眸,让古道有花香飘过。
欣赏完同学们的微拍作品,家乡的轮廓似乎更加清晰了。那块富饶美丽的土壤;那片丰硕清甜的金黄;那条蓝蓝清澈的泉州湾。泉州,是你哺育了我们成长,是你教会了我们欢笑,是你滋润了我们的生命。在十九大召开之际,我们真诚地祝愿泉州的明天更美好!
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宣传组
编稿:彭丹凤蔡婉玲
编辑:郑贞贞廖春琪
监制:陈黎艳陈小萍
审阅:校长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yy/6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