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著名侨乡南安刘林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m.39.net/pf/bdfyy/bdfyc/
刘氏族人点击上方蓝字回家吧!!

地理位置与族人分布

刘林位于南安西北部,是一个刘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其西南与金淘镇相邻,西北与诗山镇交界,东侧连接码头镇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旧时村名统称刘林,现时分为刘林、高山两个行政村,隶属南安市码头镇。码金公路贯穿整个村庄,分别与诗芸公路及省道线相连接,村庄距离泉三高速公路码头出入口5公里。

现在刘林及高山两个行政村共有近人口,除方、谢两姓约多人外,均为刘氏族人。

历史上,刘氏族人不断向外迁徙,由近及远分别迁至码头镇美岭村、码四村、康安村锦林埔,梅山镇演园村、鼎诚村、明新村,罗东镇维新村、新明村;漳州市南靖(族谱记载但尚未联系到)、福清市镜洋、闽侯县南通、浙江苍南,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在台湾的刘林刘氏族亲繁衍至今共有十多万人,大部分聚居在嘉义和台中。清朝后期至民国期间,陆续有刘氏族人飘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谋生,亲亲相引,出洋者日众,因此,刘林成了泉州著名侨乡。据粗略统计,祖籍刘林的海内外刘氏宗亲约有三十万人。

刘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復、菲律宾著名华侨将军刘亨赙的故乡。

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

刘林在南宋时隶属南安县德教乡依仁里,元、明时属南安县十都,清代属南安九十联都。新中国成立后,刘林分别成立亭星、向荣、群联及锦联四个高级社,公社化后合为刘林大队,年,分设刘林和高山两个大队,现为两个行政村。

刘林刘氏源远流长,可上溯至三皇五帝之时。刘氏原姓伊祁,始自帝尧陶唐氏之裔,系出彭城(现江苏徐州),所以刘林刘氏郡号为彭城衍派。刘林刘氏的祖先为隋唐时期的刘文静公,他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任民部尚书,后遭奸人所害而被冤杀。他的儿子中兴避难到光州固始(现河南固始),并因此改为侯姓,他的后代于唐朝末年入闽,其中一个支派来到武荣(今南安),居住在高盖山麓依仁里北坑,后来这个地方改名为刘林。刘林开基始祖为一百四十三世恒公(号永斋),他在刘林开基立业,人丁暂旺,他的第五代孙道斋公迁至侯垵,继而由侯垵迅速发展到邻近的梅山等地,合称芦川。刘林及芦川刘氏在两地繁衍昌炽,都发展为当地望族,并有为数众多的族人迁徙到其他地方谋生。年刘林刘氏第五次修谱时决定刘林和侯垵两地的族人于次年修谱完毕时恢复本姓刘,但由于当时通讯及交通条件所限未能及时普遍传递该信息,或出于其他原因,部分族人仍保留侯姓。恒公自开基至今近九百年,其后裔至今已繁衍至近四十世。

刘林刘氏曾五次修谱,第一次明嘉靖11年(年),第二次明万历20年(年),第三次清乾隆16年(年),第四次清光绪18年(年),第五次民国17年(年)。昭穆为: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乾隆年间);孝垂家政,贤树国勋,荣宗显祖,纬武经文(光绪18年);明仁尚义,创业登峰(2年)。

刘林所处的诗溪流域,古称诗村,因唐代诗人欧阳詹而得名。欧阳詹祖上在高盖山附近的芹山之麓结庐而居,欧阳詹幼时曾在高盖山白云室读书,后来欧阳詹成了温陵(泉州)甲第破天荒的进士,以诗文著称于世,因而毓秀之地高盖山被称为“诗山”,山前的溪流被称为“诗溪”,从天柱山到诗口整个诗溪流域七十华里被称为“诗村”。南宋时,朱熹慕名而至,寻访欧阳故宅并题写“欧阳古地”四字勒碑立于芹山之麓欧阳庐旧址,其地今属高山村。由于欧阳詹开读书向学风气之先,其故里千百年来文风鼎盛。刘林一带有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册(读书)”的俗语,乡间重文好学风气世代相传。旧时,乡里中设有私塾,重视子弟教育,历朝历代不乏读书成才者。时至今日,考上大学、读书成才成为乡里中众多学子追求的目标。最具代表性的为年考上厦门大学、现在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文学巨匠的刘再復。

刘林自古以来民风淳朴,乡人敬天法祖,所流行的是民间信仰,虽然这种信仰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有极大的差异,但它对信众具有心理慰藉与行为方面的约束乃至希望的寄托。乡人长年信仰的有天公、土地公及各个角落供奉的菩萨。再者就是缅怀祖宗,宗亲会每年在冬至日举行隆重的祭拜祖宗的仪式,各家各户则在先人先祖去世的周年纪念日进行家祭,以缅怀先人,启迪后昆。

由于注重文化知识教育与从小耳闻目染接受乡土传统文化的熏陶,刘氏族人世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是重情义:刘林子孙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发生任何浮沉变迁,都能做到“天变而情不变”,乡情和亲情世世代代一以贯之,都不忘祖宗情、父老情、兄弟情、师生情、社稷情和土地情。刘林子孙这样种合乎世间情理和包含人间温馨的重情表现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合情理、重情义、爱乡土的优秀特征。二是慷慨:无论是公益事业需要,或是邻里乡亲碰到困难或生产生活上的急需,刘林宗亲都能慷慨解囊,彰显祖宗的教诲及世代相传的美德。宗亲的慷慨甚至惠及他乡,有如年旅菲实业家侯桂炳宗亲捐建的永贞大桥(通俗称码头大桥)就是建在外村,至今仍造福四方百姓;又如知名旅游管理实业家刘贤学宗亲在多次为本村及码头镇公益事业做贡献之外,还为南安慈善基金会乐捐一千万元。三是勤奋,人多地少的困境及以勤为荣的传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勇于拼搏的的族人。族人们长期恪守着以勤为荣以懒为耻的家风,身体力行为儿女做出表率,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勤俭持家的刘氏传人。四是感恩,历史上刘氏祖宗文静公受害之时,林旭元帅用自己的儿子顶替文静公的儿子受刑,使得刘家的血脉得以传承,刘氏祖宗不忘林元帅深恩大德,特将林与刘并列用作村名——刘林,以此方式让刘氏世世代代后裔对林元帅心存感恩,刘侯氏后裔还建了十多处石马宫供奉林元帅。长期受到这个事例的熏陶,刘林族人弘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这让族人事业得到发展、优良品格得以传承。

侨亲贡献与侨乡优势

在刘林村近现代发展史上,华侨和港澳同胞对家乡建设的贡献巨大,功不可没。建于民国时期的园桥岭桥和美田桥,以及尚真学堂和高山学堂,都是华侨出资兴建的。乡里各个角落,都有上档次的“宫廷式十间张”古民居,其中大部分是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华侨在家乡兴建的住宅。新中国成立后,华侨爱乡热情不减,不断为家乡做贡献。在国内三年困难时期,海外侨亲想方设法邮寄大量食品及其他物品接济家人及乡亲。海外侨亲踊跃捐资兴办家乡公益事业,例如马来西亚刘林刘氏公会侨亲于年捐资为家乡修建了当时福建省的第一条乡村柏油路;旅外侨亲还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先后捐资兴建高山小学菲华楼和再贤楼,新建尚真小学新校舍,并对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刘氏大宗祠进行修葺;近些年来,海外与港澳的乡亲继续在诸多方面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对敦亲睦族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大事当属9年旅外南安刘林刘侯氏宗亲会在香港的成立。在爱国爱乡的社会活动人士刘贤贤宗亲的带领下,旅外南安刘林刘侯氏宗亲众志成城,于9年在众宗亲的期待下在香港举行宗亲会成立大会。刘再復宗亲为这次盛会特刊作序,从中央到省、市多个机构及领导和社会名流为该会的成立题词或发来贺电,成立典礼盛况空前,香港主流媒体做了大篇幅的报道。

宗亲会的成立,为刘林刘侯氏宗亲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沟通互动大平台,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宗亲终于得以汇聚一堂,为联络乡情和为家乡的发展共襄盛举。在宗亲会从筹备到成立的两年内,共筹集资金一千多万元用于兴办各项公益事业。购置了的宗亲会永久会所;着手修葺刘林刘侯氏大宗祖祠;举办世界刘林刘侯氏恳亲会;翻建扩建楼亭关帝庙和乡村道路;新建凤凰学校,实现尚真小学和高山小学的合并。这些项目都是由宗亲会直接筹划并组织实施的。由于宗亲会强大的号召力及宗亲会多位会长以身作则,筹资工作进行顺利,所规划的各个项目都如期开展并都已先后竣工和投入使用。现时的村庄道路笔直宽阔,为码头镇最标准、最宽阔的乡村公路,竣工投入使用两年后由南安公路局接管。

年,大宗祖祠的修葺完工之际,举办了世界刘林刘氏恳亲会,并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刘林刘侯氏谒祖盛典。刘再復宗亲特为此题词“家山明正”并撰写了“三祭吾祖吾宗”祭文。这次谒祖盛典规模宏大,盛况空前,一时传为佳话。不久后关帝庙也如期竣工;年开始翻建东福宫和重建伽蓝公宫;年,凤凰小学竣工并投入使用。年年底,刘林大宗理事会决定于年进行第6次族谱续修,这是时隔将近一个世纪的再次修谱,将是刘林刘氏的又一大盛事。

南安凤凰小学

刘林的公益事业得到史无前例的突飞猛进的持续的大发展,充分显示了侨乡的优势,这些宏伟的业绩令人由衷地钦佩,使刘林刘氏理所当然地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望族。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刘林原来以农业为主,但因人多地少,受资源制约,不少村民出外谋生,以前大多是下南洋、奔港澳,近些年来则是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各种行业的日见其多。这些外出的刘林子弟家乡观念浓厚,并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因此,他们一旦在外事业有成,往往会回乡建业或参与家乡公益事业的建设。

自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纷纷搞起多种经营,经商、办厂、搞运输,或是创办果林场、畜牧场和农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尽管村里这些经营性企业规模有限、为数不多,但经济却不断地得到发展。这是长年累月以来形成的一种模式,即成年人外出兴办实业或以其他方式谋生,为家庭及乡里公益事业提供经济来源。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家乡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由以前完全依靠华侨逐步转变为主要来自香港、澳门、及国内许多城市的宗亲。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扎实推进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均有长足进步。跟过去对比,现在的状况完全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村民们不断地在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一些他们自己或他们的祖辈的夙愿。家庭首要的任务是建房,改变以前一栋房子住几十甚至一百多号人的拥挤状况,现在大多数结婚成家的都独门独户建房子,一栋房子只住一家人,且大多数房子外观及内部装修状况良好,生活设施齐全,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卫生间和液化气,不用到水井打水,不用到室外如厕,不用上山捡柴火。大多数原来许多家庭蜗居的老房子成为空房。

乡村俯瞰

交通方面,水泥路四通八达,现在家家户户至少都有摩托车,小汽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出行方便快捷。

通讯的发展异常迅猛。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固定电话,大多数成年人都有移动电话,他们大都会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yy/57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