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知识泉州市新增市级非遗项目简介
近日,泉州市政府公布了
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音乐、传统医药、传统技艺等
7大类38个项目入选
从今天开始
我们将分期推送
介绍这些上榜的市级非遗项目
下面
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
泉州市级非遗大家庭的“新成员”吧!
泉州古琴艺术类别:传统音乐批次:第六批保护单位: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古琴,又名七弦琴,是汉族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意义与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统音乐。晋唐以前,古琴艺术主要在以河洛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发展,晋宋之际,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也带来江南文化艺术的繁荣。其后渐及闵粤。南宋时福建人徐理著述了有名的《琴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例证。
明代福建古琴已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三种地域风格之一,明代福建代表性琴人杨表正所著的《真传正宗琴谱》,清代浦城祝凤谐的《与古斋琴谱》,都是在全国极负盛名的琴谱。
民国,福建琴人基本集中于福州、泉州两地,福州有刘念音、黄濂等,泉州有周子秀、黄松等人。一些福建琴家也挟琴参加上海的琴事活动,有几位见录于《今虞琴刊》。其中尤以泉州的黄松(字渔仙)最为著名,据她口述,她六岁习琴,师从清末琴家周筱屏(字振音),在闽南一带只有用闽南话弹唱“琴歌”。
安溪茶歌(褒歌)类别:传统音乐批次:第六批保护单位:安溪县文化馆安溪茶歌,是茶乡人民的口头文学,有感而发,即兴而生,俗中带雅,雅中带俗,优美淳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内容表达方面,有反映茶乡一般生活感触的“生活歌”,有伴随茶乡劳动的“劳动歌”、有配合时代形式的“时政歌”,而以反映爱情生活中悲欢离合感情为主题的“情歌”最多,其中包括初识、赞慕、初恋、相思、热恋、结婚、劝郎、离别、逃婚等各个环节都有歌,而且唱得含蓄隽永,入情入理,感人肺腑,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安溪茶歌始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我国一种特色茶文化形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安溪目前仅存或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代表着闽南人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体现了我国与台湾及东南亚地区文化无法阻隔的亲缘关系。年11月,安溪茶歌被列为安溪县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一都山歌类别:传统音乐批次:第六批保护单位:永春县文化馆一都山歌历史悠久,传唱的手抄本有多年历史,从篇幅上看,可以分为长篇、短篇和四句式;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时政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和劝善歌七大类。解放后,一都镇的各个村落都都兴起过唱山歌,处处都有“山歌手”,山歌融入人们的劳动生活之中。至今,一都民间还留有《手巾歌》、《艰苦歌》、《唐仙记》、《陈三歌》和《石榴歌》等多首动听的山歌。
为了保存这些珍贵的山歌资料,年,一都山歌被列入文化遗产列入永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当这些会唱山歌的老人们在世时,一都镇文化站人员历经几年时间深入一都镇民间向山歌手收集山歌资料,通过复印、抄录、照相和录像、录音等方式,尽力把歌词、歌声记录下来。
现在一都镇三岭村美丽乡村旅游有组建一支山歌表演队,山歌表演吸引省内外游客。
江崎狮阵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批次:第六批
保护单位:南安市江崎狮阵武术馆
江崎狮阵位于南安市水头镇江崎村。据《南安市志·传统体育》记载:“南安的舞狮(刣狮)始于清末民初。当时的水头、石井、官桥、丰州、溪美等地皆有‘狮队’”。
水头的江崎狮阵创立于清初,由南安市石井镇东柄村的陈姓师傅(名字不详)传授,有宋江阵和青狮阵两个狮队,合称“江崎狮阵”。江崎狮阵使用拳种为太祖拳,所舞弄的狮头为“白目眉青狮”,现存民国年间的狮头重达40斤左右。表演内容由阵法表演、武术套路表演和刣狮三部分组成。
狮阵是一种群众性的业余文体活动,队伍从套路的训练到招法使用,需要比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现在,各种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保护狮阵表演的丰富性和活力,是当前必须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yy/5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