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历史格局与价值研究
泉州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始建于北宋年间,位于泉州市洛阳江入海口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以“首创筏型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它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齐名,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图四大古桥分布图
赵州桥
卢沟桥
广济桥
洛阳桥
一、洛阳桥历史格局演变研究
洛阳桥所在地前身为万安渡,洛阳桥建成前以船只摆渡交通两岸,北宋庆历年间在此架设浮桥通行,蔡襄于北宋嘉祐元年-四年(-)督造万安桥,自此揭开一段洛阳桥与洛阳港的盛衰史,洛阳桥的历史演变可划分为始建、扩建、破坏和保护四个时期。
表洛阳桥历史沿革
.始建时期:北宋至南宋北宋嘉祐元年至四年洛阳桥建成,包含洛阳桥桥体丈(宋尺折算约~6米)、石像4座、塔8座、中亭(泗洲亭)和义波祠。据史记载,自洛阳桥建成至南宋淳祐十二年()共93年间,洛阳桥共重修五次,均由郡守主持,但无碑刻纪文留存。自始建至南宋末年,洛阳桥格局有以下变化:在洛阳桥桥体中部建济亨亭;迁建与兴建数座洛阳桥相关纪念和祭祀建筑,将桥北万安桥院迁建于洛阳桥南,移泉州府放生池于洛阳桥畔,宣和年间(20—25)始建蔡襄祠,淳祐元年(24)赐额“昭惠”,将镇海庵改称昭惠庙;至此,洛阳桥与纪念、祭祀建筑形成的核心主体格局基本形成,其中洛阳桥与蔡襄祠、昭惠庙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图2洛阳桥北宋始建格局示意图
元代查阅文献记载较少,零星记载于桥中始建泉南佛国亭、桥南建契监郡祠,其余未得其详。
图3洛阳桥南宋至元格局示意图
2.扩建时期:明至清中期自洪武初年至崇祯末年共年间,洛阳桥共重修七次,主要由知府主持,亦有郡人资助参与。明代洛阳桥格局有以下变化:洛阳桥体增高三尺,并于桥南修建徐公闸,于蔡襄祠西侧建蔡善继祠;于中洲修建西川甘雨亭、洛桥新城[]、郑虎臣庙、万公祠[2]、建祠(姜生祠)竖华表、牌坊;于洛阳桥南北两端增筑镇风塔两座;于昭惠庙北侧建宁公生祠;洛阳桥纪念性建筑蔡襄祠重修五次,昭惠庙重修三次。
《洛桥新城》碑记中记载了洛桥新城的形制与规模:“兵宪育吾万公,为行营时所筑也,人谓之‘防倭第一城’,输运废桥各处石,又砍近山诸石以辅之,而间市所得木为楼屋,不旬曰城成,咸称洛桥新城,城南门曰万全,以通晋江也;城北门曰万胜,以通惠安也。盖因万安桥美名,又用万公姓以志不忘云”。
图4洛阳桥明至清扩建格局示意图
清代共年间,据记载的文献可知,洛阳桥共重修了九次,主要由知府、县令、总督、大学士等主持,清代洛阳桥格局有以下变化:于洛阳桥桥北昭惠庙前建蔡锡祠、夏将军庙(后毁),题“海内第一桥”石匾,重修蔡襄祠三次,重修昭惠庙两次。
3.破坏时期:民国民国是洛阳桥破坏时期,因战争频仍,地方官吏多次破坏洛阳桥,蔡廷锴将军改建桥面为钢筋混凝土面,增高5尺,并拓宽桥面至7米以通汽车;同时,亦有郡人募资购置木板覆盖于桥面,保护洛阳桥。
4.保护时期:新中国以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70年,依次将洛阳桥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后进行了三次修缮,整治周边环境,并在洛阳桥西侧修建公路桥,以减轻洛阳桥负担;重修蔡襄祠两次,重修昭惠庙两次,重修真身庵三次。
图5洛阳桥现存格局示意图
洛阳桥自北宋始建至今,完整保存了洛阳桥桥、塔、亭与纪念建筑为一体的历史格局,现存桥体长73.29米,宽4.5米,桥墩45座,根栏杆石柱;保存有中亭、甘雨碑亭(中有“西川甘雨”石刻)2座桥亭;现存桥南端东侧石塔、桥南端西侧石塔、桥北端东侧石塔、桥北端西侧石塔、洛阳桥中段西侧石塔、中洲西北侧石塔、中洲东南侧镇风塔(上有“镇风塔”石刻)共7座桥塔;护桥石雕神像4座;完整保存蔡襄祠、昭惠庙、真身庵、古井禅寺等四座纪念建筑,古井5口,以及大量碑刻。
二、洛阳桥价值研究.洛阳桥的建造是北宋泉州中外贸易繁荣、泉州港扩建的产物,是宋代泉州的商贸活动与交通发展的历史见证。北宋泉州已经发展成一个相当重要的中外贸易港口,洛阳桥的建造与泉州港的扩建密切相关。洛阳江下游是宋代泉州港的一个内港,这一带的乌屿,是孤立江中的一个岛屿,港道深邃,为从海上到洛阳桥的海舶必停之处(详见图7《闽省盐场全图(局部)》),船停后再由驳船转运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先后建造了洛阳桥、盘光桥,洛阳桥与盘光桥相距不到五里,咫尺之地同一宋代建成两桥,充分说明了当时以乌屿为中心的洛阳小海经济的繁荣。洛阳桥是在泉州海洋贸易繁盛的时代背景下、泉州地区普遍性造桥活动的典型代表,洛阳桥的建造,方便了泉州港陆海联运,是泉州海洋贸易活动兴盛、交通技术发达的见证。
图6宋元鼎盛时期泉州“三湾十二港”中的洛阳港
《乾隆福建通志》乾隆二年(年)
《闽省盐场全图(局部)》,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图7繁华的洛阳港
图8明清海禁时期逐渐衰落的泉州海港
2.北宋洛阳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的梁式石桥,首创“筏型基础”、“种砺固基”、“浮运架桥”造桥技术,是中国宋代桥梁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揭开了随后而来的南宋建桥高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北宋洛阳桥的建成,揭开了中国桥梁史上新的一页,“筏型基础”、“种砺固基”、“浮运架桥”等都属首创。在北宋建桥技术的基础上,随着南宋对外贸易的需要,泉州地区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建桥的高潮时期,特别是在宽阔水面上建造了不少大中型桥梁,其建桥技术较北宋有许多发展。泉州地区历代建桥共座,标明宋时建或宋时修的有06座,“总长度达万丈以上(约五六十里)”,其中绍兴年间是泉州造桥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绝大多数的桥梁均建于滨海或海湾之上,贯通泉州到闽南、南粤的交通,连接城南港区和城市中心网络,大大方便了海泊运输集散货物的需要。南宋时期泉州地区大小石梁桥星罗棋布,确实是“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图9宋代泉州主要石梁桥分布图
安平桥
顺济桥
3.伴随洛阳桥的建造和历代的修葺而涌现出众多祠庙,这些庙宇祠堂大多祭祀历代修建洛阳桥有功者,每座祠堂庙宇的由来就是一个历史人物被神化的过程,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多神崇拜以及儒、释、道杂糅的宗教文化特征。许多泉州古桥旁边都建有庙宇祠堂,与洛阳桥有关的各种庙宇祠堂最多。在桥北的有昭惠庙、义波真身庵、古井禅寺、蔡锡祠、夏将军庙、宁公生祠、陈公祠,在中亭附近的有郑虎臣庙、万公祠、姜公生祠、观音庙,在桥南的有蔡忠惠公祠、万安桥院、蔡继善祠、舆庆堂、契监郡祠。今存昭惠庙、义波真身庵、古井禅寺、蔡忠惠公祠,为当代重修。这些庙宇祠堂大多祭祀历代修建洛阳桥有功者,有着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此外,每座祠堂庙宇的由来几乎就是一个历史人物被神化的过程,这些庙宇祠堂还兼有儒、释、道各家色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多神崇拜、儒、释、道杂糅的宗教文化特征。
图0蔡襄祠
图真身庵
4.通远王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代海神,显赫达多年,被誉为“其灵之著,为泉第一”,洛阳桥头的昭惠庙就是基于商贸文化产生的泉州男海神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泉州的海神文化分为以天后信仰为主的女海神和以通远王信仰为主的男海神文化。通远王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代海神,显赫达多年,被誉为“其灵之著,为泉第一”。洛阳桥头的昭惠庙就是基于商贸文化产生的泉州男海神文化的重要证物。史书记载,“通远王”作为海神是从洛阳桥头的昭惠庙开始的。据载,万安桥未建时,《泊宅篇》中说古万安渡“水阔五里”,《闽书》中说“深不可址”,一遇狂风,则“沉舟被溺死者无算”,泉州人李宠首先在江中建造几个石墩,加上木板,作为浮桥。北宋·皇佑五年(年)开始建造泉州洛阳石桥时,桥址于海水与江水相交之处,工程浩大,必须迎奉一尊神祗来做镇海的精神支柱。乾隆《泉州府志·卷6》说:“昭惠庙在万安桥,北宋郡守蔡襄建。……《隆庆府志》载庙神即永春乐山白衣叟。”蔡襄移此神至洛阳,意在镇海造桥,承认他是海神。这也是通远王从山神进化为雨神再进化为海神的重要史料。所以,洛阳桥不仅包含了商贸文化本身,也包含基于商贸文化而产生的多方面的文化内涵。[3]
图2昭惠庙
5.洛阳江为泉郡北面天然屏障,万安渡乃南北交通孔道,形胜天成,洛阳桥的建成则打通了此处的南北交通,跨洛阳桥、循洛阳江均可直取泉州,是泉州海防军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
洛阳江集晋、惠两邑诸山众多溪流之水,汇成滔滔洪流而成“洛江天堑”,实乃泉郡北面天然屏障;而万安渡为南北交通孔道,形胜天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地位。倭寇循江而入,沿桥以进,数犯郡畿。明嘉靖年间,万佥宪民英将军于洛阳桥中洲兴筑“洛桥新城”以御倭寇,并大败倭寇于洛阳桥,使倭寇不敢再循桥而东以掠泉州;明代郑成功与清兵争战,亦尝断洛阳江万安桥以相抗衡;至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也曾断桥数次,以防日寇长驱而入。
图3泉州海防体系图
图4洛阳桥及洛桥新城在明代泉州海防中的地位
6.洛阳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以首创“筏型基础”、“养蛎固基”、“浮运架梁”、“巨型桥板”等先进的建桥技术,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载入世界桥梁史册,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洛阳桥建于“水阔五里,深不可址”的江海交汇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首先应用垒石、匝石、叠石,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建桥立墩的基址,首先开创了现代称为“筏形基础”的新型桥基,这是洛阳桥建成的关键工程,为后世及他地建造跨海石桥提供宝贵经验。
(2)《宋史??蔡襄传》载:洛阳桥“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牡蛎生长于浅海地段,贝壳类的这种软体动物繁殖力强盛,短时间内可四面伸展,把石基、桥墩胶结成一体,起了“养蛎固基”的科学作用。这种把生物学与桥梁建筑学相结合的固桥技术,在历史上也是首创。
图5筏形基础
图6养蛎固基
(3)浮运架梁是现代普遍采用的建造桥梁的施工方法,但是在多年前造洛阳桥就已应用。明人王慎中《泉州府万安桥记》载:“凿石伐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姜志礼所记:“舟至泊于桥”、“乘潮长而上”、“悬罗拿石,一绳千钧”,正是洛阳桥以及后来的洛阳桥等在江海交汇、潮水可及处架铺石梁板的科学方法。“浮运架桥”法的具体施工办法“石由陆路拉到海边,乘涨潮时船驶到滩地,潮退船搁浅,用跳板拖石梁上船待潮涨船浮,运到桥址梁孔之间……墩上扎了独角把杆丰碑或人力把杆钓杆。挂穿滑车悬机从船上吊起石料,抽走船只,慢慢吊放石梁弦牌”。[4]
(4)洛阳桥的桥墩是双尖墩,即两端砌成三角形分水尖,两头尖,中间大,有如船形。在江海之间,不管是潮涨潮落,以双尖墩迎水,可经受住上游的江流和下游的海潮的交互冲击。桥墩最上排的交接处,刻有凹形的榫,其上置生铁以连结排石。桥墩两端,中部稍向外弯,最上面的两层条石则向左右挑出,使墩面加宽,以减少石梁板的跨度。
图7双尖墩桥墩
小结
洛阳桥与留存至今的大量碑刻真实记录了洛阳桥自身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也真实记录了历代郡守、僧人、名人(如北宋蔡襄、义波和尚、明代李俊育、柯潜、姜志礼、清代张云翼、蔡致远等等)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洛阳桥陆续修建、修缮及在此修行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环境。洛阳桥历代以来为文人骚客挥题吟咏,与周边的历史环境形成八景之胜“海内第一桥、洛江双虹、清源倒影、中亭映月、洛阳潮声、龟蛇镇江、西川甘雨、松不过墙”,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洛阳桥造桥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的搬上戏曲舞台、荧屏、画坛,成为传统题材,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对当地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
洛阳桥上的月光菩萨与洛阳桥相守千年,相约看尽这人世烟火繁华,潮起潮落间已岁岁年年,月光遍照千年情,洛阳相守孤月轮!庆幸历史留给了我们洛阳桥,历史的每一步进程都是鲜活生命的展开和饱满感情的抒写,在新时代我们正在努力保护这座千年古桥,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洛桥新城》碑记:有明一代,倭寇肆虐。滨海一带,屡受其害,倭寇巡江而入,沿桥以进,数犯郡畿,泉人患之。兵宪万公民英,因地制宜,筑城于此,以御倭寇,而保郡城。败寇于桥之上,全活泉人无算。郡人德之,为建生祠于新城之内,以祀万民英公。
[2]《山庄一俊记》:“万民英,字育吾,关中保定府易州人,嘉靖庚戍进士,四十一年()以御史出任兴、泉道佥事。时倭寇扰掳,四处剽掠。民英分部捍御,撑前持后,恒身先士卒。又筑洛阳桥腰新城以遏贼。剿灭之后,召致谋勇入军抚谕。”
[3]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北京出版社,年,第9页。
[4]《泉州多元文化与泉州十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xw/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