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往事泉州聚宝街
旧址:车桥头来远驿聚宝堂
巷名的由来
聚宝街位于泉州旧城区南部,北起万寿路,南至厂口旱闸,长四百米,宽十二米,水泥路面。街的两旁是凤凰树和具有浓厚南方特色的古老建筑物以及带有异国风格的建筑物和教堂。宋元时代,泉州对外贸易兴盛,剌桐港对外交通贸易极其发达,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聚集在这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各种金银珠宝、绸缎布匹、香料药材、茶叶瓷器等商品,故取名聚宝街。意为汇聚四面八方的奇珍异宝。
多年前,聚宝街是中外商人集市贸易的地方。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交通极其兴盛发达刺桐港跃居为“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据文献记载,当时有个国家和地区跟我国通商贸易,各国商人驾着巨轮、冒着风浪远渡重洋,驶进刺桐港后,便在新桥溪停泊卸货。货物卸后,即在临港口的一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宝石、珍珠、翡翠、玛瑙等各种奇珍异宝摆满了整条街,光彩熠熠、耀人眼目。于是有了“聚宝”这个雅致名称。
光绪十年(年)六月,在泉州南门聚宝街开设电报局,隶属津沪电报总局(后改名中国电报总局)管辖。利用沪粤电报线路开通泉州—福州、泉州—厦门、泉州—龙溪(今漳州)3条直达明线电报电路。此为泉州电报之发端。
聚宝街号:基督教聚宝堂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年),医院(今泉州二院的所在地)英国长老会外科名医丁乃明离院往印度,会友有人备赆仪欢送,丁医师不受,劝将赆物估价后用于泉州南门聚宝街开设宣道所。年聘请牧师黄宇宙(黄英德)专理堂务,独立成聚宝堂会。
年,聚宝堂会购置石船山公墓地;年,购置牧师楼,办国民学校,不久改为“求德小学”,培养会友子弟,聘请郑约翰先生负责校务。年,购聚宝街店屋二座作拓建圣殿预备;年,再购隔壁邻店屋一座合计三座,于年兴建新圣殿。奠基时黄宇宙牧师不幸患肠伤寒回归天家。黄牧师十年中为聚宝教会呕心沥血,据说某日他听闻会友患病,三更半夜亲自送去汤药,服侍无微不至,胜过亲属,是一位诚不可多得的良牧。
聚宝堂第一任传道长老黄铭额在当时也是声名远播。他毕生事主,殷勤做工,关心会友疾苦。年(清光绪32年),泉州鼠疫猖狂,垂危病人视如凶兽,均以竹竿探亲存亡情况,但黄长老却时常出入疫地照料病人,不少人都感受过他的恩情。
“文革”期间,聚宝堂被用作粮店,年重新开放,年8月恢复聚会。年泉州市“两会”派颜浴荃任传道主持翻建工作,年8月新教堂落成,正式复会。年重建综合楼。
聚宝街号:何宅
聚宝街过去是个贸易繁荣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大家族。据说这里曾经有过著名的“四大家族”,分别是苏、黄、张、何四家。而这些人家的老宅大多已经翻建,留下的,也仅仅是落寞的景象。
在何家建于年的这所房子里,我们遇见了两个摄影爱好者,他们也是慕名而来此拍照的。
聚宝街号:苏宅
这扇门镇定地站在街边,其过去的光彩依然留有痕迹,华丽的瓷砖经年之后依旧色彩斑斓,可惜掩盖不住院内衰败的场景。
穿过已经坍塌的前厅,女主人亲切地与我们打招呼。“鹪”,“蛛隐”,这两块石刻牌匾一定有其寓意所在,可惜前代人的故事与经历,后人都已经模糊了。
聚宝街号:苏宅
这是我第二次到聚宝街苏家。一位阿婆正在堂前晒着衣服。她肯定已经忘记了这个四年前的某个午后曾经来拜访过的人,因为四年来,到这儿来拍照的人实在太多了。
苏家早年是做典当生意的,在聚宝街一带很有名气。主人家似乎还曾经做过泉州某一任商会的会长,后来,和很多街坊一样,“出洋做生意
去了”。
聚宝街号:顺和药堂
顺和药堂虽然不是聚宝街上的“老字号”,但是它的招牌在许多老泉州听来却是耳熟能详的,至少从天后路一带开始打听一下,几乎没有人是不知道它的。理由简单而一致:那儿的药便宜。“薄利多销而已。”老板也这么解释说。
聚宝街南段:车桥头
聚宝街的南段有个连接港仔与水连巷的十字路口,地名叫“车桥头”,这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一座桥,桥上总是车来车往的缘故。此处是刺桐港与陆地连接的交通要道,为方便中外商货起卸吐纳,解决运输繁忙状况,特架设有一桥,车可从桥上通过,故取名车桥头。从这个名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经商贸易的繁荣景象。至于北端的横街,则因为它横穿聚宝街和南门兜而得名。泉州有句老话:“南门兜,挤烧包。”就是形容这里当时繁华的景象。南门兜是通往古城的必经之路,平时已经够热闹的了。倘若货轮一到,商人们蜂拥而至,扛的扛,挑的挑,熙熙攘攘、摩肩擦背,多像在“轧烧包”啊。
今日的车桥头,依然被聚宝街的居民们公认为当地“最热闹”的地方,尤其是到了傍晚,下班的人们回家来,小贩的吆喝声、自行车的铃铛声……一时间又让人有回到过去的感觉。
车桥头一带被改造的时候,“古车桥头”的几块青石板被平移到前面不远处,“因为这些石板结实啊,在这里呆了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当时平移过来以后被覆上了水泥,时间久了以后,来往的车辆一多,青石板又露出来了。”附近的居民这样跟我们讲述。
据《宋会要》记载,北宋时海外货物输入泉州的有十多种。到了南宋,据《云麓漫钞》载:人口货单又增加到三十多种。这些货物,开始时多数是供统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如香料、象牙、玳瑁、犀角、珍珠等。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加,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源源而来,其中有来自菲律宾的贝纱和吉贝布,来自高丽的人参、银、铜、水银和绫布,还有来自日本的大杉,“解为枋板,以巨舰运至吾泉贸易”。
从泉州输出的商品,据《诸蕃志》所载,除瓷器和丝绸(包括绸、缬绢、锦缎、绫、罗)等传统出口货物外,品种不断增加。输往加里曼丹的货物,有米酒、粗盐、网坠、乌铅,输往菲律宾等地的货物有铁鼎、铁针、绢伞、藤笼等。这些产品的输出,深受海外各国人民的喜爱。据记载,中国商船队每次到加里曼丹,回国时渤泥王都要”酾酒椎牛祖席”,为中国客人饯行。
当时,泉州对外贸易最集中的地方,是濒临晋江的聚宝街。全街集中了“番货远物、异宝珍玩”,故名。那些来泉州做生意蕃船,常顺潮水由后渚港进入晋江,经埔、法石、溜滨一直到顺济桥下码头停泊,然后用小船把货物经由圆通港载到车桥头起卸。就近在聚宝街交易。
车桥头:小货铺
车桥头有个木制的老摊子,老摊子的后面是个木头的老房子,老房子里有个老头子——色调很陈旧,只有老摊子上插着的、用花花绿绿蜡纸做的风车是惟一的亮色。
别小看这些风车,它们是老爷爷最大的一笔买卖。小风车一只五角,大风车一只两元。卖完一个,老爷爷就会立马补上。将风车迎着风,心就像飞速旋转的风车,会开心到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想跳起来,想叫起来。除了风车,老摊子还有一些儿时的小东西,比如说一块钱十盒的双钱牌火柴,一枝春茶叶,还有一种用竹节做的小玩艺,像转经筒那样转着,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像这样关乎童年的点滴记忆在城南随处可见。
此去,是一处早已逝去的繁华旧地,车水马龙宛若一梦。
源自:《泉州味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xs/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