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匾泉州开元寺ldquo紫云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匾额遍布神州大地。匾额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其语言简练,寓意深长,文采激扬,趣意盎然。它是绽开在中国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是传统文化思想最高境界与艺术智慧完美的集合体,是“道器合一”的经典。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简称为扁、匾或额。在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匾额,就是上面题着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文字的长方形横牌,一般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亦常见于厅堂之上,或见于亭台水榭,虽功能不尽相同,都以其多变的式样、高艺术化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匾额特点在于意境文采讲究,书法篆刻精湛、内容言简意赅。它一般由正文和款识组成。匾额的写作文字很少,也无复杂的结构款式,主要是讲求适情应境,文辞精粹。题书时要求高水平的书法艺术,上款下款的书写位置得当,字的大小适当。
泉州别名“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泉州历史悠久,周秦时代就已开发,年(三国时期)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截至年初,全市拥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其中国家级31处、省级85处,还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泉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其间寺庙庭院,园林亭阁,牌坊宅第之建筑物,大多竖有文字精练,含义深远之匾额。在泉州众多的匾额中,被列入“中华名匾”的有:
一,紫云屏
“紫云屏”明代书法家陈于王之手笔
泉州开元寺,紫云黄氏始祖守恭公献地兴建的闽南佛教名刹。地处鲤城古老的西街,其建筑规模宏大,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前一座高大的照墙,建于明万历四年(),宽15米,高6米,“紫云屏”三字分别刻在三块方形版石,石各50公分见方,顺序嵌于开元寺前的照墙上,字为隶书,笔力端庄,神韵绝俗,为明代书法家陈于王之手笔。
这是一堵没有依靠而孤立的单墙,其屏表示清净佛地与凡尘隔绝的意思。天启四年()重建,年来历经台风、地震而不塌。
二,桑莲法界
悬于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桑莲法界”匾额
“桑莲法界”,此匾悬于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歇山檐下,匾长5.36米,宽1.78米,字体雄健古朴,端重浑厚,繁简相融,超凡出俗。其字体属于魏碑的一种,其中“桑”字上三个“又”字,写作三个“十”,“法”字繁写“灋”字,独出心裁。迈入泉州大开元寺的山门,最先引人注目的是宝殿上的巨匾大字“桑莲灋界”。该匾所题作为开元寺的雅称,来源于唐朝垂拱年间桑树开白莲花的典故。就书法而论,最令人刮目以视的是第三个字“灋”。现代汉语词典里难以找到详细的注解,难怪许多人不知它的庐山真面目是“法”字。
相传,远古时代有一种靠水生存的哺乳动物名“獬豸”,四肢细长,尾巴短小,听觉和嗅觉都异常灵敏。雄“獬豸”头长独角,生性勇猛。喜欢用头上的“犄角”扶危助弱,“打抱不平”。后来,这种独角兽的象形字“廌”被世人演变成明辨是非之意,“廌”读音“zhai”四声。去掉上边的“廌”字和下边的“去”字,“灋”字就只剩下了三点水,意即“水明如镜,法如清水”。这就是古“灋”和今“法”的演变过程。
“桑莲法界”顾名思义为“桑开白莲的佛法圣境”。短短四个字,其实囊括了开元寺的由来,也就是守恭公舍园建寺,桑树开白莲的掌故。同时用字得体,佛教之境界也凸显出来。
细心的人会发现匾上除去这四字外别无它迹,无落款也无时间。笔者是谁呢?曾有人认为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写,但经泉州有关文史专家考证,“桑莲法界”四字系出于明朝开元寺僧人之手。一个出家人书法造诣如此之深为何却留字不留名?这是因为大雄宝殿是寺院中最神圣的殿堂,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让世人顶礼膜拜,即是对三宝的不敬,也是自己修行的障碍。这正体现了他恭敬虔诚的信仰思想和谦虚无求的德行修养。
一块名匾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一定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匾研史,可以作证;以匾研诗,可得诗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匾额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极其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特有的艺术明珠,更是泉州人民的文化遗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mj/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