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旅游福利这份泉州攻略请收好
每当人们提到福建旅游,首先就会想起厦门、鼓浪屿、武夷山等。
却很少会留意到,就在厦门的下一站,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深厚的古城——泉州。
作为非旅游热点城市的泉州,很多人对她知之不详,所以有时我们更需要走进她、阅读她那不为人知的悠长故事。
以下就来跟着美编的摄影镜头,来慢慢领略这座微妙的古城。
有时出游是不需要理由的,拉上小伙伴,直奔高铁站。从虎门站转深圳北换乘高铁,途经惠阳、汕尾、潮汕、漳州、厦门,经过四个半小时后飞奔,在漆黑的夜色中,我们到达了泉州古城。
俗话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由于是深夜抵达,无法通过车窗捕捉到这古城深夜的景致。
拖着我们疲倦的身体到达了旅途的终点,一座建造于年南洋风格的老别墅。
这种充满南洋风格的老房子在泉州并不罕见。
拥有中国最曲折漫长海岸线的福建,当地人自古过着漂洋过海的生活,那些随季风下南洋的闽人,又把在南洋的风韵带回来,便有了当地风格独特的南洋屋院。
老板娘是个瘦小但好客的文艺女青年,即便到了夜深,还邀请我们边喝茶边聊泉州故事。主人的热情好客,让我们感受到了泉州的人文与情怀。
天一刚亮,我们一行便踏出旅馆,品尝泉州独特的风味小吃
——面线糊
有时,乘坐当地的交通,可以从另一面去了解这个城市。
清源山与泉州市山城相依,是唐代时“儒、道、释”三家圣地。
走进清源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硕大无朋的老子石像。
造像雕于宋代,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让人感觉玄幻而又神秘。
穿越过雕像,后方便是峰峦叠翠、郁郁苍苍的清源山。人类生于自然,最终也要归于尘土,隐没于山林之中或许就是这种思想的外化表现。
走过迂回曲折,高低错落的登山梯级,来到了一处苍柏繁茂的地方,那是弘一法师的舍利塔和雕像安放之地。舍利塔门边上的对联为大师的作品“无相可得”。舍利塔对面的摩崖石刻有弘一法师最后遗墨“悲欣交集”。也许就是弘一法师对自己传奇的一生最简洁的评价和概括。
舍利塔左侧的高石上坐着一尊“弘一法师雕像”,这是以大师的高徒丰子恺悲切时用泪水为墨所作的“泪墨画”为原型雕刻的。
毛笔与刻刀雕琢的大师,正用其宁静而悲悯的目光,静静俯望着这座染上了鲤鱼红的古城。
每座城市好像都有一条特别的街,成都有宽窄巷子、北京有南锣鼓巷、苏州有平江路,东莞有振华路、而泉州有西街。
所谓“西”是以泉州民国时期所建的钟楼为坐标,划分出东西南北四个方面的街道。作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西街路边两旁还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
任凭时光飞逝,居住在此的人们生活还依旧悠闲。
走在西街上,最难忽视的景致就是那两座高耸的佛塔,那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佛教庙宇开元寺的双塔。
开元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年),初名莲花道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穿过由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的正门,走进寺院的中庭,正对着是位于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上方的巨匾写有魏碑风格的“桑莲法界”四字。中庭的白鸽时而停靠留地面,时而飞往屋顶之上,神圣而有灵气。
大雄宝殿又称“百柱殿”,郑芝龙(郑成功之父)重修开元寺大殿时,将殿内的木柱全部换成石柱,屡经改建,如今剩下86根。
走到大殿下方的台阶上,还能在此找到佛教与其他宗教融合的证据——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
绕到殿后,那对十六边形辉绿岩石柱在柱林里格外显眼。
触摸柱身,纹饰却不是汉传佛教所有的风格,而是古代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它与殿前台阶的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
寺院内建筑雕梁与柱子风格呈现独特的闽南风情,又略带南洋气息,显得格外特别。
开元寺最有名的当属东西双塔,沿着寺庙的中轴线,东西分布。(上图为西塔“仁寿塔”)
东为“镇国塔”高48米(上图);西为“仁寿塔”,高44米,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是我国最高的一对石塔。
塔身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
双塔经历过明万历年间的八级地震和历年来的台风侵扰,仍屹然挺立。
在对建筑物有限高规定的泉州老城区,这对体量庞大、恢弘高耸的石塔成了泉州古城的地标和象征。
沿着繁华的西街一直走,来到泉州的旧中心地标
——钟楼
在钟楼的十字路口往南拐便是中山路。
无论是广州、厦门还是东莞、石龙,在南国的城市中,中山路与骑楼仿佛是默认的设计标配。骑楼的特色是楼上住人,楼下便是繁华商铺与行人的过道。
骑楼还有一特点,那就是商铺的店名直接雕刻在楼面上。时光荏苒,多少时光的逝去,商铺内装修一再更换,新旧店名并排出现,也是难得一见的景色。
泉州历史古迹星罗棋布,不经意往天际线一望,发现对面骑楼的后方露出了一个“十字架”的轮廓,那里是基督教泉南教堂,原为清康熙年间靖海侯施琅的后花园。
通淮关岳庙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
寺庙顶部装饰着闽南传统特色的燕尾脊,比开元寺的庙堂更显纷繁复杂。
在缭绕的烟雾中,飞扬的燕尾脊如盘旋的灵鸟,聆听着底下虔诚的信徒。
庙前香火鼎盛。 夜幕降临,我们穿越繁华的中山路,绕过涂门街街口便到达文庙广场。每天晚七点半到九点半,在文庙旁的夫子庙茶馆,都会有南音表演。
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的南音,虽听不懂,但城南往事,丝竹之音,足以绕梁三日。
最后一天清晨,利用上午短暂的时间,我们匆匆地走访闽台缘博物馆。
一进门厅便能看到这幅高达18米的巨型火药爆绘壁画。该壁画是由艺术家蔡国强先生混合运用中国古代发明——纸和火药为材料创作而成,用现代艺术演绎海峡两岸文化主题:同文、同种、同根生。
馆内通过丰富多样的展品与仿古摆设,展示闽南那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
更少不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那源远流长的航海历史。
走出闽台缘博物馆,正对着就是优美广阔的西湖公园。
雨后的公园游人不多,显得格外清悠。
园内的二十一孔桥是仿建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桥上的石狮子形态各异。
站在桥上眺望,湖上舟舫飘过,远处这座古城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午饭过后,来到本次旅途的最后一个景点——临漳门。
每到古城,肯定少不了拜访古城的重要标志:古城门。
虽然城门是近代重建,但重建后的城门楼依然保留大量传统的斗拱结构和闽南建筑特色。
远眺这巍峨的临漳门,依然威严地守护在这座古老的城市身旁。
对于多看一眼都有惊喜的泉州,
两天短暂的行程,确实无法一一踏访。
所以,泉州,再会。
图/文何德和
-----------------------------------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END
目前+人已银川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mj/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