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局重识泉州浅析自贸区时代关口泉州之
泉州,在历史上曾写下辉煌的一笔,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宋元时期与亚历山大港齐名而称“东方第一大港”。现今,泉州乃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5年高居全省第一、占全省四分之一,素有“中国品牌之都”、“民营特区”之称。截止年12月,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筑建材等5大千亿产业集群,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件,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
与自贸区擦肩而过然而,在象征中国迈入深化改革开改的自贸区新时代关口,泉州再一次与自贸区擦肩而过。前不久公布的福建自贸区范围包括平潭、厦门、福州三地,泉州未能纳入。早前有消息透露泉州在福建自贸区申报最后关头被纳入方案已成为空欢一场,令不少 对于自贸区的落选虽是令人遗憾,但也不是特别意外。泉州是普通的地级市,与省会福州、特区厦门竞争诚然处于劣势,更不能与中央战略地平潭相提并论。遥想改革开放之初,邓公在考虑对台战略而划定“经济特区”时,同样选择的是离泉州西南方向90多公里的厦门,而不是作为台湾同胞最重要祖籍地的泉州。一则因为厦门自清末以来作为五口通商口岸有一定的开放基础。二则在一座岛上试验改革,失败了更容易控制局面。而今,泉州虽然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链完整,但现代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却是软肋。相比之下,在福建自贸区范围缩减的情况下,砍掉泉州部分,让长期作为福建窗口城市的厦门扛起闽南地区自贸区的大旗也顺理成章。
从“东方大港”到“被历史遗忘”较长的历史时期里,福建被称为蛮夷之地,但自晋代以来,大量“衣冠士族”不断入泉,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泉州最终成为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唐代的“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丝绸之路便在当时中西方贸易中起到最重要的纽带,泉州的兴盛迎来了历史机遇,泉州“刺桐港”成为唐代中国四大外贸港之一,宋元时期间超越广州跃居“东方第一大港”,呈现“涨海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盛况:海外番商在这里集聚,世界各大宗教在这里传播,多种文化在这里融合。泉州至今仍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清净寺,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像——老子石雕像,世界唯一的明教遗址——草庵,被誉世界宗教博物馆,被联合国确立为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刺桐港”这个名字,曾代表着西方人对伟大东方的财富的向往。
那么,泉州是如何从“东方大港”转而“被历史遗忘”的?最重要的原因当属明代以后长期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泉州港开始走向衰落,明末清初的泉州更是经历了8级大地震重创。随后较长的时间内,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历史发展机遇并没有再次眷顾泉州。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窘境,不少泉州人远渡重洋,到台湾、东南亚各国谋求生计。今天,也许在大多数人记忆中,泉州只是历史教科书中元代章节部分一笔带过的字眼,知名度远不及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在省内地位尴尬。呈如美国CNN曾撰文报道的一样,“泉州曾是年前的中国上海”,却是“一座被遗忘的历史港口”,“大多数前往福建的游客会被泉州西南方90公里开外的另一座旅游热门城市厦门所吸引。”
“重拾”泉州独特的发展优势 在落选自贸区之后,如何在服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中奋发有为,成为摆在许许多多 回首改革开放初期,泉州没有入选经济特区,没有特殊的政策支持,同样走出了一条“民营特区”的发展道路。经济总量从全省九地市倒数第二坐上全省头把交椅,并且一坐就已达15年,创造了举国瞩目的“泉州模式”、“晋江模式”。泉州的经济成就绝不是偶然,细细探究,定然可以从中窥见一些有章可循之处。优势之一:历史文化精神传承完好追忆泉州辉煌的历史并不是要泉州人民躺在历史的功劳薄上睡觉,而是要充分挖掘传承泉州先人敢为天下先、海纳百川、爱拼敢赢的精神文化。我们看到,直至千年后的今天,泉州仍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荣获首届中国唯一的“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这种开放包容、爱拼敢赢的文化精神传承,与当下国家推行自贸区试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方向是高度契合的。可以说,泉州的文化基因和高度开放的外向型经济为泉州发展将带来无限的可能。
优势之二:泉籍华侨力量庞大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在“东亚文化之都”评审会最后陈述中,曾霸气指出:泉州若能当选,不仅意味着选择了泉州这座城市,更意味着选择了泉州海内外三千万乡亲。有数据显示,泉州籍华侨总数达.93万人,分布在多个国家、地区,90%分布在东南亚。台湾汉族同胞44.8%(约万人)祖籍泉州。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以华侨华人为主要力量的海内外泉州人,共捐资0多万元力促兴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成为历史壮举。改革开放之初,泉州经济正是从侨资、侨房、侨眷侨属组成的家庭式小作坊起步,以“三来一补”铺路,逐步发展壮大,缔造出今天闻名中外的“泉州模式”。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关口,华侨力量对泉州之发展仍然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优势之三:“产城连动”、“港城连动”潜力巨大从城市的建设水平来看,泉州中心市区狭小,城市功能配套不够完善,尤其是交通、医疗、教育、文娱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再看港口,目前泉州大部分进出口货物却舍近求远,经由厦门港通关,支撑了厦门港口、机场大部分客流、物流吞吐量,泉州的海港、空港明显开发力度不足。然而,泉州地域面积辽阔,拥有良好的发展腹地。所辖7个县级市中,有5个县市常年位居全国百强县,晋江市常年处于全国前十。从产业布局来看,目前泉州已形成5个超千亿产业集群,民营经济实力强劲,产业链完整。相对之下,厦门发展现代服务业缺少第二产业有力支撑。泉州实施“产城连动”,即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通过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交通、医疗等相关配套,提高优秀产业人才吸纳能力的空间很大。尤其是若能通过加快各大主要港区建设步伐,优化进出口服务,实施“港城连动”,可以最大限度防止人才流失、企业总部出走、产业空心。历史上泉州因港而兴,因港而盛。港口是泉州这座滨海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突破发展瓶颈的若干战略思考战略一:壮大中心城区规模泉州中心市区经济总量偏小,市区面积狭小,无力承担泉州下辖7个县市的龙头辐射作用,城市向心力明显不足。泉州这几年提出“环湾”、“向湾”发展战略、落实“城市建设年”等均是可喜的迹象。泉州东拓发展城东片区、西进北峰片区对接高铁动车站、行政服务中心迁往东海新区,迅速拉开了城市框架。眼下晋江两岸城市建设(晋江北岸为泉州市区、南岸为晋江市)已实质融为一体,日前通车的机场连接线10分钟内便可往来泉州市区和晋江主城区,将晋江全市纳入泉州中心市区已经顺理成章,就待行政区划整合。若能在近期行政区划调整上取得突破,那泉州总体实力将跃升一个大台阶,在城市聚集辐射功能上大大缩小同福州、厦门的差距。
战略二:发展成熟总部经济区泉州拥有强大的民营经济,却不断有企业出走,留不住高端人才,甚至无法成为本地为数不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泉州的总部经济区口号喊响数年,规划多达五、六处,遍布各大新区,至今却仍未有一处成形、投入运营。厦门观音山总部经济区甚至比泉州晋江滨江商务区启动得迟。但现今,厦门观音山总部高楼林立,企业入驻无数,反观作为年滨江商务区启动项目的泉州世界贸易中心主楼至今仍未封顶。更为讽刺的是,托起厦门观音山总部经济区的正是安踏、匹克、达利等一批泉州企业总部大楼。泉州集全市之力打造一片成熟的总部经济区迫在眉睫。因为看似简单商务区,打造的却是一张泉州的名片、赢得的将是人心。
战略三:争创国家“海丝先行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泉州的发展再次迎了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泉州也最先提出打造“海丝先行区”。年泉州进出口贸易总额达亿美元,其中与“海丝”沿线国家占全市52%。打造“海丝先行区”既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虽然泉州是目前为止唯一经联合国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但东南沿海各省市均纷纷提出打造“海丝”的各种“桥头堡”、“枢纽”,竞争激烈。泉州作为普通地级市若不能在创建国家“海丝先行区”先行突破,恐难及时聚集“海丝”发展效应,错过时机。
战略四:复制自贸区相关政策虽然泉州落选自贸区,更加主动地吸纳上海等地自贸区已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并努力用好用足现有国家“金改区”政策,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留遗力地贯彻自贸区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旨。尤其是在台商投资区、进出口加工区促进政策先一步推广、先一步成熟,为争取下一步福建自贸区扩围到泉州做好铺垫。
笔者认为,泉州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而非三言两语可以论述完整。但有一点要特别指出,历数福建多年发展格局均过于倚重福厦,有违市场发展规律之嫌,必须充分考虑泉州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赋予占全省四分之一经济总量的泉州一定政治待遇(如市委书记兼任省委常委、升格为较大的市等)和优先发展的政策(大力发展泉州港口),将泉州融入福建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通盘考虑,最大限度激发泉州潜能、激发福建潜能。
本文谨以粗浅学识发表一二,诸多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原文于年1月12日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识局网。大泉商新媒体运营郭惠斌
商《海峡都市报·大泉商》北京白癜风医院简介白癜风多长时间能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mj/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