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游记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起航泉
福建泉州
泉州古称鲤城、刺桐城、温陵,先秦时期闽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于唐景云二年改名泉州,至今多年历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文物众多,遍布各处。有各级文保单位处,其中国家级31处、省级85处,位居全国地市前列。泉州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巍然屹立的东西石塔,气势雄浑的洛阳古桥,令人敬仰的郑成功史迹,保存完好的屈斗宫古窑址,无不闪烁着泉州历史文化的光彩。泉州地灵人杰,涌现出了欧阳詹、蔡襄、曾公亮、李贽、俞大猷、郑成功、施琅、李光地等诸多杰出历史人物。泉州被称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站泉州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北峰街道霞美村与南安市丰州镇西华村交界处,于年4月通车,归南昌铁路局管辖,为二等站,总用地面积约亩。站房加以红墙、石柱、石窗、青瓦、曲线屋檐等元素,极具闽南建筑的风格特色,为凸显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整个站房屋顶两头翘起,形似船帆。
泉州站33个售票窗口分别分布在一楼和二楼。二、三层为候车大厅,单三楼候车大厅就能容下人。泉州站周边还规划了一系列完善的配套设施:火车站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站,站前大道、站前大桥、安置房小区、软件园等。站房前,一个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站前广场已建好,划分有社会停车场、出租车停靠站等区域。
部分途经泉州的列车
北京-泉州每天2趟最快10时10分
上海-泉州每天19趟最快05时56分
深圳-泉州每天21趟最快04时11分
杭州-泉州每天24趟最快10时10分
合肥-泉州每天06趟最快05时31分
具体信息请以当地火车站公告为准
泉州站公交接驳
3路 刺桐公园-高铁泉州火车站
17路 高铁泉州火车站-北师大附中
22路 市行政服务中心-高铁泉州火车站
33路 泉州汽车站-高铁泉州火车站
45路 海峡体育中心-高铁泉州火车站
K1路 泉州行政中心-高铁泉州火车站
路高铁泉州火车站–苏夫人姑庙
路高铁泉州火车站-客运中心站
路 高铁泉州火车站-华侨大学
K路高铁泉州火车站-石狮服装城
路 高铁泉州火车站-陈埭鞋都车站
那么问题来了:泉州怎么会被称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呢?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在唐宋元的繁盛期,中国境内主要有泉州、广州、宁波三个主港和其他支线港组成。其中,泉州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千年以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曾经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泉州就与南海各国有交通往来。到了唐、宋,泉州成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元代,泉州港已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商贸文化交流往来。更有趣的是,在明代,有位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访问泉州,却因王室政变无法回国,从此在泉州繁衍生息至今。
哦,原来泉州有着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那有啥好玩的地方呢?
在泉州古城里,无处不在的历史遗迹,沉淀在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里,随便走走,慢慢的品味,都能引发远古的思情。站在鲤城区中山路老街的高处,开元寺里的东西双塔耸立在绿荫和红砖厝中。
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年),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年)。东西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
和东西塔遥相呼应的西街钟楼,建于年,欧洲风格的设计,却和周围环绕的骑廊式红砖古厝群融为一体,现在是泉州的地标之一。
钟楼下,来来往往的人们。
在钟楼下的周边,散落着很多著名的传统小吃店,像肉粽、鱼丸、牛肉羹、四果汤、面线糊……嗯,有来过泉州的朋友,那舌尖上的闽南味道,你懂的。
在小店里坐下,点上几份小吃,安抚下自己躁动的味蕾。
放下碗,背起随身的包,沿着红砖古厝的老街,仿佛走进一段段绵长的历史。
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一般都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屋顶是硬山式和双翘燕尾脊。
街边,一堵地道砖石古墙,被称做“出砖入石”,其实就是红砖与花岗岩石两种材料的混砌,呈现着一种纯朴的建筑韵律之美。
通政巷子深处,泉州木偶戏团所在地,在静谧的老房子里,挨挨挤挤的人偶们,身着古装华服,表情各异,沉默的注视着我们。
梳着闽南传统发髻的阿婆和留着花白长须的老汉,笑咪咪的样子,仿佛是街角遇见的邻家老两口。
回到阳光下的街上,缓缓神,晃悠到涂门街关帝庙后城,走进古色古韵的老茶坊,雕梁画壁,浮雕门联,一点一点的细节,显示着古厝那些漫长的年头。
在涂门街上,还有一家古老的清真寺,又名麒麟寺、“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年)伊斯兰历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泉州清真寺是国内惟一用花岗石和辉绿石建造的阿拉伯中亚风格的清真寺。寺院建筑主要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和新建的礼拜寺。
临街的寺门为典型的中亚风格,由一面立墙和一个带有双凹半穹顶的门廊,以及连接的有半穹顶的甬道构成。
寺门内有一块明·永乐五年(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颁发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
红砖墙上的门楣,镌刻着古兰经。
离开清真寺,同一条街上不远,就是咱们熟悉的关公老夫子:关帝庙。但是,有创意的泉州先民,把关公和岳飞放在了一起,在他们看来,相隔多年的关公和岳飞都是忠义的象征。所以,把他们俩放一起奉祀,叫关岳庙,据载始建于宋代。
烟火旺盛的关岳庙,至今仍然是泉州人的精神寄托所在,来这里烧香许愿的人络绎不绝。
位于泉州南俊巷的承天寺,原来是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一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年)赐名承天寺,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
因为寺庙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所以又被称做月台寺。
晚上的文庙,有南音表演,继续走起!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而且,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
听着台上演员们轻弹慢拨、咿咿呀呀的演唱南曲,看着身边围坐的老人们如痴如醉的神情,你会情不自禁深深的被感染,沉浸在婉转的曲调声中。
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三千两金》《元宵十五》《风打梨》《年久月深》等。
年,泉州的南音已经获得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泉州清源山:山下这座老子石像,是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雕于宋代,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占地面积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
登上清源山顶,鸟瞰泉州古城,蓝天白云下,远山绵延,城市楼宇鳞次栉比,和游走老街小巷之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清源山是泉州人文历史的宝藏,山峦秀美,人文荟萃,历史遗迹众多。历朝历代,在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不同年代摩崖石刻近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殁葬于灵山,称伊斯兰圣墓。还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为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泉州西湖被密集的建筑包围着,那是人们周末休闲散心的好去处吧。
远眺着这座旧貌换了新颜的千年古城,如果仅是匆匆的行程,看到的只能是些只麟片爪,显然不足以真正的了解泉州更多的内涵和故事。也许,找个时间,可以邀三两好友,再来细细品味古泉州的前世今生、历史传奇,或者,能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编辑:谢晓刚
点击进入“铁定行”网页版,免费查询列车正晚点信息。↓↓↓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mj/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