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经济总量全省第一,17连冠
年,泉州市完成生产总值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福建省首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3万元。
——这是今日上午,泉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康涛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交出的一份泉州成绩单。
康涛同时回顾了年和“十二五”时期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部署了年泉州市政府的主要工作。
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康涛报告政府工作
年泉州GDP比年增长71%在过去的年,泉州紧紧围绕“四个方面”战略布局,着力保稳、求进、攻坚,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突出精准施策,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加快转变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致力先行先试,改革开放步伐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注重惠民利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切实转变作风,政府服务提速增效等六大方面。
年,泉州市完成生产总值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分别比年增长71%、%、%和%,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福建省首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3万元。国家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等获批实施、成效明显。年泉州市外贸进出口亿美元,比年增长%。连续5年开展“环湾规划建设年”活动,完成投资多亿元;环湾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3.5%,海湾型城市框架初步成型。
报告指出,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基本实现。这五年,泉州经济更具规模、更具实力;泉州改革更显深度、更显广度;泉州城乡更有品位、更有魅力;泉州文化更富美誉度、更富软实力,泉州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
年泉州GDP预计增长8.5%报告指出,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农业总产值增长3%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出口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康涛在部署年政府工作时,强调要具体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着力稳重求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着力夯实基础,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着力重点攻坚,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开放;着力统筹集聚,做大做强环湾中心城市;着力传承弘扬,深度挖掘释放文化的力量;着力绿色发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着力补齐短板,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到年,泉州力争GDP超亿元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康涛表示,“十三五”时期,泉州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部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创新泉州、智造泉州、海丝泉州、美丽泉州、幸福泉州。
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是:到年,力争全市生产总值超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0万元,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年翻一番。
打造“创新泉州”,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每个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均形成一个以上高端创新服务平台,力争到年全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打造“智造泉州”,全面实施“泉州制造”,力促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建设“中国制造”样板城市。加快现代化服务业集聚扩量,培育壮大特色现代农业,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等。力争到年,重工业比重达42%、第三产业比重达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6%。
打造“海丝泉州”,围绕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全面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加快泉州港复兴,办好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致力深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沟通,推动泉州与台港澳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坚持新城集聚、老城提质,做大做强环湾中心城市,实施古城保护提升计划。力争到年,环湾区域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8.5%.
打造“美丽泉州”,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加快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打造“幸福泉州”,加大民生投入,致力补齐民生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优质教育、卫生等资源的优化布局和有效供给,培育一批民生领域的知名服务品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推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来源:闽南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mj/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