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上,小吃和大港
翔安姜母鸭
姜椒焗龙胆东海三烧花路蟹萝卜饭(又叫咸饭)下面介绍三种泉州特色小吃。面线糊
浮粿
好了,说到这个浮粿,让我们先暂停一下。因为这个“粿”字背后,就涉及泉州、闽南,乃至整个福建历史了。
说起中国最难懂的方言,可能很多人会提到闽南话,对于外地人尤其北方人来说,难懂程度甚至超过广府白话,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闽南话形成较晚。闽南话是中原古汉语和南方古越语融合而成,从这个角度可以推测,中原汉人和福建的古越人民族大融合较晚,事实也是如此。
如上图,福建山地丘陵众多,占到总面积九成,为数不多沿海平原又是红壤酸土,在古代不适宜农耕,所以,当二千多年前的中原,早已进入成熟农耕社会,生活在福建的闽越人,还处于原始部落社会。
战国中期,趋向七雄格局,这期间,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楚国,灭了位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越国,越国王室贵族(就是越王勾践后代)逃到福建地区,征服当地土著,建立闽越国。
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改分封诸侯为设立郡县。福建地区以当时生产水平看,农耕价值太低,以农为本的中原王朝对这地儿兴趣不大,毕竟和收益相比,统治成本过高。所以,虽名义上为闽中郡,纳入大秦版图,但其实,秦政府并没有像对待其他大多地方一样,从中央派官僚管理,而是任命当地土著首领自治,其实就是名义上臣服中央的地方独立王国,经济上自收自支,官位世袭罔替,这种模式也叫羁縻管理。换句话说,在中原王朝看来,当时福建还属化外之地。
汉代秦后,由于战后汉初国力较弱,和割据在隔壁广东的南越国一样,闽越国也开始不服中央,伺机造反,后经文景之治,汉朝国力强大,汉武帝打败心腹大患匈奴,就开始有工夫收拾华南地方的割据造反政权了。
还是和隔壁广东一样,汉武帝派大军灭南越国(这段广州上提过)的前后脚,顺手把闽越国也灭了。但不一样的是,灭南越政权后,汉朝继续开发岭南地区,而闽越政权被灭后,汉武帝嫌这地儿农耕开发回报太低,干脆放弃这块收益,下令把闽越地区人民强行搬迁到长江之北,此后,包括东汉三国西晋时期,闽南地区的开发或者说汉化程度一直不高。
到公元4世纪初,由于小冰期带来的生存压力,和西晋司马皇室实在太不着调,趁永嘉之乱的契机,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大举南下,西晋灭亡,五胡政权并起,北方各地战乱不断,中原大量汉人为避战祸,跟西晋遗存皇室和贵族衣冠南渡。这一时期是中国史上,规模空前的首次民族大融合,也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从此,中国东南广大地区开始深度汉化和农业开发。
也就是从东晋开始,闽南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泉州成为闽南地区中心城市,泉州的母亲河,也因南迁到此的中原人心系故土,被称晋江。
正因闽南地区汉化较晚,所以现在闽南方言中,留有大量中原古汉语和古百越语(也就是今天壮侗语系)的古音、古义、古写法的融合遗迹,下图就是古汉语和古百越语在音和义上,相同和相近的词语。其中就有浮粿的“粿”字。
而把泉州推上更高地位的历史时机,是中国史上,中原汉人的第二次大举南迁。2.多元荟萃我们在苏州上说过,安史之乱对中国的诸多深远影响和历史意义。仅从中国外贸史角度看,安史之乱前,中国对外贸易主路,是从西安向西的陆路。而安史之乱后,由于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加上战后中原王朝国力式微,失去对西域地区的控制,造成整个中亚地缘格局变化,传统贸易路线中断。因此,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路和门户,也从唐代中后期开始,由西北陆路,转移到了东南海上。下图是唐代对外贸易路线,红线为陆路,蓝线为海路。从唐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崛起了三个对外贸易大港,分别是广州、宁波和泉州。其中位于珠三角的广州,和长三角的宁波,直到今天,都是吞吐量位居世界前五的超级大港,这主要得益于两地的地缘交通优势,而当时的泉州,又是凭借什么,不仅比肩广州和宁波,甚至还在宋元时期,超过广州和宁波,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港呢?
地处西亚的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教诞生同步,于7世纪初,和地处东亚的大唐帝国几乎同时崛起,很快,阿拉伯人向东征服了北非和西南欧,向西征服了伊朗和中亚南部,将中东地区的传统霸主——波斯,彻底伊斯兰化,一时间地跨亚非欧,甚至在盛唐时期,还和掌控西域的大唐帝国,于葱岭(也就是今天帕米尔高原)打了一场遭遇战,史称怛罗斯战役。
富强起来的阿拉伯人,靠地缘区位,在中国和欧洲之间,经营海洋贸易,当中间商赚差价。欧洲人看阿拉伯人赚得盆满钵满,自然眼红,到了宋代,终于来了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长达二百多年,虽然打着宗教战争旗号,但其本质就是欧洲穷恶势力,对中东穆斯林财富的野蛮掠夺。这种掠夺后果之一,是更多的欧洲人见识到了来自中国的大量优质产品,让欧洲人对中国货越发喜爱,甚至迷恋。这种迷恋,就像今天一些国人对欧洲奢侈品,比如爱马仕、LV的情感。
既然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作为当时世界最大手工业生产中心——中国,就自然顺水推舟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呗。况且,赚钱动机十足。
北宋年间,占城稻从越南引入中国,东南地区粮食产量提高,中国人口首次过亿。中国对于海外香料和珍宝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两宋三百多年,周边战略环境始终忧患,从北到西,先后有辽、金、元、西夏、吐蕃、大理等强敌环伺,需要规模庞大的军事力量应对。所以,即使和平时期,宋朝的常备正规军,也要维持百万以上。以一亿人口,供养一百多万军队,对现代国家而言,也非易事。
下图是南宋与周边各国地图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以武将身份篡位,对唐末军阀藩镇割据的危害历历在目,所以,他非常清楚武将拥兵自重,对皇权的巨大威胁。因此,宋朝开国就进行了军改,把北朝隋唐沿用的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就是不再让地方军队自给自足,改由中央财政统一出钱养兵,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吃皇粮,算职业军人,将领由中央委派,并有文官节制,只有战时指挥权。所以,即使像岳飞这样威望极高的统帅,不论在哪作战,只要皇帝赵构有令,也得乖乖班师回朝。
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宋朝这种养兵方式,虽然杜绝了军人造反,但也让中央政府背负巨大财政压力,巨额军费从哪来呢?
从传统的农业税来,肯定不够。那就从东南沿海地区繁荣的进出口贸易中搞吧。于是,北宋在广州、宁波、泉州等地设立政府机关——市舶司——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有了政府的规范管理和背书,这些外贸大港得到进一步发展。
泉州的特有优势,也随之发挥。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福建多山和丘陵的地理条件,注定古代福建沿海人民想要吃饱,就必须面向海洋。由于长时间和海洋打交道,加上华南地区的木料更适合造船,所以在宋代,闽南沿海地区的造船技术,全国领先,加上这时指南针技术开始应用于航海,因此,宋代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下图是在泉州港外打捞出的宋代沉船,可见其龙骨已有了水密舱结构。
还是因为地理条件,闽南地区的赤壤酸土,虽不适合种粮食,但适合水果(尤其芸香科水果,比如今天我们熟悉的平和蜜柚、漳州芦柑、赣南脐橙等)和茶叶(比如泉州铁观音)生长,而且,这里还出产瓷土。唐代之前我国对外贸易主路,之所以叫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就因为当时这条陆路上,外运的拳头产品是丝绸,而我国古代另一个出口世界的拳头产品——瓷器,是易碎品,走陆路难免长途颠簸损耗,海运却能大大减低途中破损。所以,唐宋之后,我们外贸主路转向海洋,我国瓷器也开始大规模坐船出海,远销日韩、东南亚、印度,非洲,中东等地,再经阿拉伯人之手,转卖到欧洲各地。下图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和中国海上贸易路线
在现代化工和材料技术没有出现之前,我们今天日常生活所用大量塑料、不锈钢、铝合金等工业制成品,都需瓷器担当,可以想象,瓷器对当时人们生活有多不可或缺。泉州德化地区盛产瓷土,德化窑出品的瓷器,享誉世界,深受海外市场喜爱。还是地理条件使然,福建森林覆盖率高(至今都是全国第一),植被对水土保护好,因此福建境内河流虽都不长,但水量不小,足以支持水运交通,江西景德镇、吉州、福建南平建窑、浙江龙泉等名窑,在地理上和泉州近水楼台,这些名窑出产的瓷器,可以通过水陆联运,从晋江水路,到泉州各港出海。下图是泉州三湾十二港分布图,这些海湾又深又阔,适合避风泊船,各港承担不同货物装卸。下图是从泉州出口的景德镇产青花盘瓷器和泉州互相成就,瓷器让泉州成为一线外贸大港。外贸带来的财税收入,成为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农业税收相较比例,为历朝最高,所以说,宋代商业高度发达。甚至能依靠“钱”,来解决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复杂关系。说到这,估计各位看官会质疑,以上因素还是没解释泉州港,何以超过广州和宁波啊。好,问题的关键,就在下图的泉州特色小吃——崇武炸鱼卷。泉州崇武港,不仅是渔港、明代海防卫所,还是我国东海和南海的气象分界线,换句话说,崇武以北海域受温带季风影响,以南受热带季风影响。在以风帆为动力的航海时代,这意味着,从泉州扬帆出海,既可以利用夏天的西南季风到日本朝鲜,也可以利用冬天的东北季风去往南洋方向。所以,从宁波港出海,主要贸易方向是日本朝鲜,从广州港出海,则是通向南海、印度洋。而泉州,可以两者兼顾。说到这,可能看官又有疑问,为什么要兼顾日本朝鲜呢?这是因为我国和日本的贸易关系非常重要,今天是,古代也是。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认知,一些国人常说的“小日本”并不小,不仅不小,还很“大”。今天的日本,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都算大国,而在古代也是。在宋代,日本无论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都位居世界前五,到了明代,甚至可以排到世界第三。而且,日本和中国的贸易互补性很强,今天是,古代也是。因为当时日本远洋技术有限,所需产自东南亚、印度的香料,必须要从中国进口,而泉州正是最好的转口贸易港,好比今天的新加坡。除了传统瓷器、丝绸,日本朝鲜这俩喝茶国家,还特别喜欢产自福建建窑的茶具“建盏”。另外,当时日本朝鲜都使用汉字,对中国知识的需求,让他们要大量进口中国书籍。此外,当时日本铜币铸造技术落后,日本需要从中国采购大量铜钱,回国作为硬通货,甚至大宋的通宝元宝铜币,一度还是日本流通货币。因为宋代三百多年,对外战争长期不断,而且当时火器已经应用于军事,所以宋朝对硫磺需求非常大,中国本土出产远远不够,需要从盛产硫磺的日本进口。另外,中国自古就金银矿贫瘠,但当时日本多产金银,因此古代中国需要从日本大量进口金银矿砂,尤其明代中期以前,也就是西班牙人发现美洲银矿之前,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白银,出自日本,且其中绝大多数都通过贸易流入中国。好,关于我国和日本的贸易故事,先暂停一下,下篇还要再详谈。总之,完善的政府管理机制、便利的交通、畅销的产品、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以及独特的地理优势,将世界各地贸易商吸引于泉州。一时间,万船汇聚、帆樯林立,外商云集,泉州被国外旅行家公认当世第一大港。下图是宋元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商品一览跟随货船一起舶来的不止商品,还有多元的文化。贸易先导效应,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传教士、旅行家、普通百姓、甚至王公贵族,为追求利益和梦想,纷纷漂洋过海,来到泉州生活、工作、甚至移民扎根,并且带来和留下各自宗教文化实物。这些外来的宗教文化,又和中国传统信仰、闽南地方民俗,和谐共处、交相辉映,形成了缤纷灿烂的物质遗产拼盘,将泉州装点成了多元荟萃的国际化大都市。以下组图,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佛教、中国儒教、道教、妈祖文化等海内外各种宗教、文化,遗留在今天泉州的诸多建筑印迹。所以有一种说法——泉州就是一座宗教文化博物馆。下图是宋元时期泉州清真寺分布图下图是建于北宋时期的泉州清净寺是海外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下图是元朝时期建在泉州多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基督教早在初唐就传入我国,晚唐时,受累“灭佛”运动,几近绝迹。元代又在我国兴起,而泉州正是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传教中心。下图是泉州印度教石刻出土分布图,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宋元时期,印度商人来到泉州,在泉州修建了不少教寺和祭坛,泉州也是中国唯一留有印度教遗存的城市。下图是始建于南宋,摩尼教创始人石雕造像石室——草庵。这也是现世仅存的摩尼教创始人石雕造像。摩尼教诞生在伊朗,阿拉伯帝国崛起,波斯被灭后,波斯人被伊斯兰化,不过在此之前,伊朗人信摩尼教,摩尼教在南北朝时期就传入我国,后改叫“明教”。所以,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里写过:明教圣女小昭回波斯了。下图是开元寺内镇国塔,建于南宋,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宋代佛教石塔。开元寺始建于唐代,是泉州首座佛寺,也是泉州地标之一。下图是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代,是我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祭祀孔子和传播儒学的场所。下图是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代,是我国现存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妈祖宫庙。妈祖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重要信仰,也是我国海洋精神的体现。下图是位于泉州道教圣地清源山的老君岩,建于宋代,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大的道教老君石雕造像。好了,图先发到这,因为问题来了,作为曾经的国际化大都市、全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既然是“曾经的”,也就是说,后来不是了,或者说落寞了,那泉州是什么时候落寞的?为什么落寞了?现在,比较常见的解释是,因为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封关禁海,作为外贸港口的泉州,自然就人去楼空、繁荣不再。我们姑且不谈这种解释对不对,就继续问,朱元璋为什么要封关禁海?关于这个问题,比较常见的解释是,明朝统治者是为防止沿海百姓,与境外势力勾结,扰乱社会秩序,出于维稳考虑,所以才禁止民间百姓出海。事实果真如此吗?要想搞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元朝是怎么灭亡的。13世纪,蒙古人凭借高超的军事技巧,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建立了幅员辽阔的蒙古帝国。其境内,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相互融汇影响,身为蒙古帝国一部——元朝,虽被汉化,却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多元且最自由的王朝。这种自由,除了文化,还体现在经济上,包括关税在内的工商税,都比宋朝更低,以今天的视角看,可谓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从政治上看,领土大大的大元朝其实是个“小政府”。由于外贸发达,出口收益可观,刺激了国内手工业大发展,从元代平民职业结构看,自耕农占比相较其它朝代最低,手工业者和商人,相较其它朝代最高。因为低税和外贸太赚钱,元代的大富商就越来越有钱,钱多到花不完,就要找地方投资,而看起来最好的投资地方,就是买土地和办钱庄放高利贷。所以古往今来都一样,资本多到没处去,就要寻租,无论通过囤地还是金融。上文说到,因为元朝自耕农比例少,越来越多的平民,觉得当职业手工匠,或者借钱开个小作坊,赚钱买商品粮吃也挺好,于是越来越多的平民土地,就被大富商大地主大官僚们兼并了。当然,如果外汇一直往中国涌入,也没大事儿,可问题是外需突然断崖跳水。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黑死病。几年之内,小三千万人命没了,欧洲失去三分之一的人口。这对元朝来说,市场需求急速锐减,而当时元朝政府哪懂搞双循环和内循环,国内大量手工业者和小业主破产,土地进一步兼并,再赶上灾年饥荒,老百姓没饭吃,要么饿死,要么就只能抢大户造反。朱元璋的父母和兄长,就是这时饿死的。因为元朝是小政府,没足够多的钱,镇压大规模农民起义,元朝皇室很快就被打回蒙古草原老家去了。明朝开国总结前朝失败教训,在朱元璋看来,元朝灭亡,就因民政管理太过宽松自由,经济上,无节制扩大外贸,发展工商业,没有重农抑商,是舍本逐末。因此,朱元璋开国新政,最重要的就是,对百姓采取最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职业世代继承,后代不许改行,且最大力度的重农抑商,尤其严禁私人出海、民间对外贸易。然而,朱元璋这么搞,中国就真不对外贸易了?中国和世界就断了?怎么可能!那么,关于泉州人和中国之后的海洋贸易故事,请看下一篇——泉州(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7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