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都的风景人文习俗,你知道多少
题记:英都为南安著名侨乡之一,是为中国水暖(阀门)基地镇,也是清朝开国重臣洪承畴的故乡。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境内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内涵丰富。
英都镇位于南安市西部,距市区22公里,与安溪县毗邻,这里四面群山透迤,中间曲水环潆,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农业基础扎实,被誉为南安的粮仓,美称金英。是中国水暖(阀门)基地镇、福建省百强乡镇、知名乡镇和卫生乡镇。又是洪承畴的故乡。在这个面积85.54平方公里的小城镇上,总人口不到6万,却有着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6万多人.全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拥有一座日供水吨的自来水厂、一座3.5万伏的变电站和装机容量千瓦的水力发电站、一个容量门的程控电话模块局、一个能传送套电视节目和10套调频广播节目的有线电视中心。南安三中是省一级达标中学,英都中心卫生院是泉州市第医院。全镇耕地面积2.67万亩,山林面积亩。特产有新山芦柑、岩葱、酸笋、麻糍等,其中新山芦柑果质甜美、享誉全中国。
英都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境内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内涵丰富,各具特色:
翁山夜闻滴水声,古迹岩前狮子亭。云从古室石佛在,水到宝湖浊自清。
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七言诗。它之所以受人喜爱,不仅在于描绘“翁山夜闻滴水声”这样浪漫的意境,更重要的是它还混然天成地缀入古代英都著名的七所佛教岩寺名称。这就是:翁山岩,滴水岩,古迹岩,狮子岩,云从室,石佛岩,宝湖岩。
英都自古有着重教兴学优良传统,翁山洪氏先祖高瞻远瞩,黄公田兴学,毓才树人,以至明清两朝,英都人文特别鼎盛。先后出过文进士17人、武进士1人。举人65人,贡生63人。名宦辈出,星光熠熠。杰出人物有:万历进士洪启睿,任浙江左布政,功绩卓著;万历进士洪启初,任兵部侍郎,被誉为洛闽功臣;万历举人洪启胤,任户部侍郎,云南左布政,因功多次受朝廷诰封;万历进士洪承畴,任二边总督、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为清初统一中国,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做出重大历史贡献;乾隆初洪世洋,“博学鸿词”科进士,有“天下有三博,英都得一博”之誉;洪宝基,受朝廷“皇恩三赐”赠“奇谋匡国”匾。驶至近现代及当代,英都也是人才辈出,有博士数十,硕士近百,学士成千,士农工商俊杰彬彬。
接下来请跟随笔者的线路:宝湖岩-----中国水龙头博物馆------云从古室------良山樱花观赏园----溪溢馆-----溪溢新村----古迹岩---田园风光--英都习俗---英都小吃,接下来,让笔者带着你们走进英都,走进这座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水暖之乡。来认识英都,认识这个位于南安西部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镇。
第一站:宝湖岩
(宝湖仙境--洪宗洲摄)
宝湖岩原名湖内岩.座落于英都芸林村龙湖山西麓,背南朝北.禧座丁山葵向兼午子方,地号为“真人坐禅”。岩内供奉如来、菩提祖师诸佛像.由于岩处高山,站在岩前,极目远眺,可阅尽无限风光,大有“举首千峰收眼底,回眸万象入岩前”之佳景。岩后山恋迭翠,万木争荣,一派“深山藏古寺”之画卷,正谓“深山寂寂藏仙阁,涧水涓涓伴梵音”。
湖内岩始建于元末明初,后来湮废了.明弘治,明崇及清康熙版《南安县志》均有记载.据传.岩废后,乡人将佛像皆移至岩边石洞内.清道光年间适有村民洪龙章上山砍柴到石洞避雨,联想到自己家庭贫困,诸佛无家可归,在佛前举杯许愿:“有朝一日外出谋生,如萌发迹,将重建湖内岩,神佛许之.”先到同安做小生意后又辗转到了上海。由于勤经善营加之宝湖岩菩提祖师佛保佑,家资日渐殷厚,颇有积蓄,不久即金玉返乡.除在芸林村乌石自建三座汉式大厝外,又还愿重建湖内岩;更名“宝湖岩”.清道光14年年安溪知县刘枢亲笔题书宝湖古地牌匾,至今尚保留于岩内.宝湖岩主殿有冠头联说:宝殿拟大雄此地无非佛,湖源通上海其间即是仙.就是记述这一奇事的
因年深月久,经历了一百六十余年风雨.岩寺破损不堪,为保存名胜古迹,乡贤于年春,各方善信,踊跃献资,同年择吉日动工,重修宝湖岩,修建后的宝湖岩飞龙走脊,金碧辉煌,规模恢宏,即存原貌,又展新姿。其建筑独具特色是双柱珠双柱斗,一梁腾三门之妙;并新建一条三公里长盘山公路,直通岩下、景区内有真人坐禅,黄龙赐水,龙宫洞天,仙人弈棋,四叠奇岩,枫林夕照,飞霞流泉,竹海听涛,虎啸龙湖,仙人撒网,雅称宝湖十景,成为英都一处“一尘不染清修地,十景争奇极乐天”的极佳旅游胜地.
行游路线:出泉州往南安、安溪方向至仑苍(中国水暖城),第二个红绿灯左拐米,可见往宝湖岩路标。全程约三公里水泥路,直达岩寺。岩内有可停50部车休闲广场,岩内有宝湖岩休闲农庄,及农家乐饭店。
第二站:中国水龙头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英都申鹭达工业园区,建筑面积多平方米。是由申鹭达集团董事长洪光明发起倡建的一座展示水龙头的发展变迁的博物馆。建立这个博物馆旨在发掘几千年来人类用水的文明发展史,呼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节约用水,激励业界与时俱进,研制更新更好的用水器具,振兴民族卫浴工业。申鹭达集团作为全国首家水龙头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创建者,作为一个与历史和未来对话的时光旅行者,将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无限的想象创造,带领着每一位参观者共同见证水龙头的发生、发展、变革,共同印证水龙头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史意义。
展馆分为古代展区、近代展区、现代展区和未来畅想四个区域板块。在馆中,大家还能见到并了解到了水龙头从竹管传递时代发展到申鹭达研发的第四代水龙头——数控恒温水龙头。这一演变历程,使申鹭达不再是做一个产品,而是用自己的产品在传递一个品牌文化和理念。在低碳环保的今天,申鹭达用三十年的技术积累,研发出的最新节水佳作——数控恒温水龙头,真正做到了“人走水停”的智能化控制,这一力作也为广大用户过高品质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行游路线:从宝湖岩下来往英都方向行走约三公里左右至阀门基地转盘往左拐约一公里到达申鹭达工业园。
第三站云从古室
(云从古室--洪宗洲摄)
云从古室乃闽南名刹,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的龙山北麓,始建于五代,经过历代修缮,既是寺院,也是书院,是英都人文的发祥地。原为禄寿院,五代后唐僧人智绪创建。北宋熙宁八年()重修,后废。南宋端平年间,乡人于此修建龙山书院。明成化间(—),英都洪氏六世祖洪旸道在此设馆,首创乡学,乃并寺院、学馆,更名为“云从古室”。、年先后重修主殿、护厝等主体建筑,并塑造佛像及殿内设施,增建山门、石阶、凉亭、水榭、眺望台、罗汉阁。山门牌坊横额“云从古室”四字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笔题字。该寺现在有在云版、和尚塔墓等文物。云从古室是英山人文发祥地,历代有许多子弟在此攻书。英都族人重视教育,置田兴学,培育子弟,因而人才辈出,科甲蝉联。南宋端平年间(公元-年),乡中有识之士鉴于此地环境幽雅,便在旧址修建龙山收院。相传宋理学家朱熹曾住过该院,观赏此地山川灵秀而赞叹不已,并作出“玉兔附岭,必出贵人”等诸多评断,后果有灵验。到了元朝时候,有个儒生屡考不第,寄寓于此,致志笃学,适院侧龙兴寺废,便迎清水祖师供奉于书院。是夜,儒生梦见祖师对他说:“宜树人育才为先。”儒生听了,便无意功名,在此设馆授徒。学子有成,尊师为“云从先生”据地方志书记载,自明永乐至清光绪年间,仅英都洪氏族人出秀才人、贡生63人、举人65人、进士16人,授任朝廷官员有21人、省司官员14人、州府官37人、县邑官44人,并留下了“祖孙三进士”、“父子双翰林”等传奇佳话。云深藏古室,胜景催人往。历代文人墨客对此颇有偏爱,曾留下诸多诗词题咏和楹联佳句。
行游路线:从出阀门基地往翔云镇的方向行驶约2公里,路上有路标指示。
第四站:良山樱花观赏园
良山观光农场位于清朝开国重臣洪承畴的故乡—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与英都名景“七岩八院”之一“云从古室”相邻。园艺师洪师傅介绍,观赏园的主人是他的哥哥,兄弟俩来自宝岛台湾,十年前就从境外买来大量樱花种子,撒在这儿,经过数年精心养护,这近千株樱花树从去年起开始开花、结果。与嫁接的不同,它们是纯正的野生樱花,花朵是朝下开放的,形状如红灯笼。每到春季,良山观赏园数千株樱花竞相开放,淡粉的、朱红的、艳红的……红透了半边天,走进园内,放眼望去,到处是漫天的樱花,盛开的樱花汇成了一片粉红色的海洋,在微风中起伏荡漾。走进樱花丛中,只见微风掠过,一朵樱花飘落在手心里,飘飞的花瓣散发着淡淡清香,活脱脱一个个冰清玉洁的少女,使人刹那间就能体悟到生命原来可以如此冰彻天宇、如此一尘不染;真让人有种置身仙境的感觉,不禁感慨: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处寻!当花朵凋谢后,樱花便开始结果,至5月前成熟。届时挂在枝头上的红色樱花果一排排的,观赏性不比开花差。
行游路线:在云从古室旁边。
第五站:溪溢馆
溪溢馆,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溪溢自然村,明嘉靖丁未年(公元年)翁山洪氏五房八世洪恒轩创建。那是一座别具一格,坐东北向西南的大厝,为一般民居建筑,块石垒砌与土壁相结合而建,卷棚式屋顶,阔3间,深2间。它就是泉州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私塾“溪溢馆”,建于明嘉靖丁未年(公元年)现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大泉州地区仅此一处,弥足珍贵。明清重臣洪承畴少年时在此启蒙读书,因而颇有名气,又称英都学馆。迈进学馆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著名历史学家苏双碧的题词“开清第一功”,壁上还悬挂清康熙朝相国李光地,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历史人物颂扬洪承畴的诗篇。中厅桌案上供有洪承畴身穿清朝官服的彩色画像,室内陈列洪承畴一生事迹,尤其是对清初社会的安定和统一,促进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功绩。从中厅边门进入小护厝,原为馆师寝室,现供奉馆东洪恒轩的神位。顺着花岗岩白石大门柱、大门斗,发现其大门设置于偏左边。踏进大门2米多,隔着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的“举头间”,拱斗、木板隔堵、石柱斗等虽已是残旧,但那明末清初的建筑材料及古朴风格依稀可辨,木隔墙及左边杂石墙依旧存在。只有一人高一人宽的圆顶混凝土结构的大房廊过门横眉上,用糖水灰刷成一块小匾额,上面凿刻着“溪溢馆”三字。当代古典诗词研究专家、人民文学出版社主任编审林东海,年参观溪溢馆,曾赋诗一首:
山中石屋满书香,
武略文韬此发扬。
勋业开清称第一,
至今四海说文襄。
这座书馆是翁山洪氏五房八世洪恒轩创兴建的,经历多年风雨,仍然保存完好。创馆人洪恒轩,为人敦厚,重教育才,首创溪溢馆学馆,办村学,任馆东,与泉州名士周舆同执教。万历间,洪有助出仕前继任馆东,学风严谨,人才辈出。据了解,明清两朝,经溪溢学馆启蒙而中秀才48人,举人6人,抜贡12人,进士及第3人,恩科进士1人。其中,明万历壬辰科(公元年)进士、御授工部郎中广东屯盐按察副使洪有助,明万历丙辰科(公元年)进士、清开国重臣、武英殿大学士洪承畴,清顺治乙未科(公元年)进士、授礼部主事、太常寺正卿洪士铭,清乾隆辛卯(公元年)恩科进士、授修职郎洪绍挧等。闻名泉州的“龙蛇体”书法家洪承畯也在此读书。
问过村里的族老们,还能说起那古老的故事,明清重臣,洪承畴童年时家境确实很不好,但洪承畴自幼聪明好学,思绪敏捷,深受老师喜爱。他7岁上溪溢馆启蒙。8岁时,外祖父逝世,他就应用“三字经”口诵简短祭文,在场亲友皆称赞。11岁时,洪承畴离开了他受了4年启蒙教育的本村学堂溪溢馆,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腐干度日。每天清晨,洪承畴走村串户卖豆腐干。当时镇上的英墟街上,有个水沟学馆,是镇上才子洪启胤开的。在水沟学馆附近,洪承畴的豆腐干卖得很不错,因为学馆里的学生们很爱吃。有一天,几个学生围过来,一人买了一块豆腐干,洪承畴希望他们多买一块,可学生们一个个愁眉苦脸,说老师出的对子对不出对子,不敢多耽搁。洪承畴就说,只要他们多买一块,他可以帮忙把对子对出来,学生们同意了。当天,学生们把对子叫上去,老师赞口不绝。这事马上在学馆里传开了,这样一来,洪承畴的豆腐干生意就只需要和学生们做就可以了。但没过几天,洪启胤就开始怀疑了,觉得学生们对不出这么好的对子。几经盘问,学生们只好把洪承畴招了出来。洪启胤让学生们把洪承畴叫到自己跟前,指着桌上的砚台出了一联“砚台长长,能赋诗文百篇”,洪承畴对道:“豆腐方方,犹似玉印一章。”富于里闾风格的故事和对联,塑造了一个天才少年的形象。而这个故事的下文是洪承畴得以在水沟学馆重修学业。洪启胤说服了洪承畴的母亲傅氏,让洪承畴成为了自己的学生,免收学费。在洪启胤门下,洪承畴读书十分用功。从《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到《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学识渊博。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老师看了拍手叫好,并写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赞扬洪承畴年少就胸怀大志。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学业成绩优异。
四百多年来,该村出了许多塾师,而这座书馆,见证了英都这个洪氏先世族贤艰难拓荒、繁衍生息、尊祖严训,重视教育,置田兴学,培育子弟,因而人才辈出,科甲蝉联的历程。
第六站:溪溢新村
如诗如画的社区化新村。发展旅游对调动新农村农民的积极性、开发农村民俗风情的旅游资源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英都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闯出了一条加工、制造、销售水暖器材的工贸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镇政府大力引导农民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打造宜居城镇,村民们携手装点美化家园,使这些村庄不仅能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还能让更多的游客体验到其中的美丽。
走进霞溪溪溢新村,只见一幢幢红白相间的乡村别墅,成排成列,鳞次栉比;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错落其间;据了解全村累计投入新村建设近0万元,群众自筹建设资金达万元,拆旧房7万平方米,建新房30余万平方米,道路四通八达,人均绿化面积达8平方米,被省建设厅命名“优秀住宅小区”。远处,是一片片新崛起的楼房建筑群,与溪溢小区小洋楼彼此相映成辉,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错落有致的图画。此外,霞溪村里还专门筹资多万元清淤英溪河道公里,砌筑堤岸1.5公里。如今,经整治后的英溪霞溪段已成为村里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七站:古迹岩
古迹岩在英东村古迹山。本名凌云岩,岩寺雄踞高山,晨昏云遮雾绕。“古迹岩”是俗称。据《南安县志-舆地志》载:“古迹山,在县西五十里,属廿七都。一名苦竹,有古迹岩,昔有隐君寓此,石床、石印遗迹尚存。隐君好竹,至今竹林弥山。乡人采其笋曰英笋,干而丝之,最为美味可口”这座岩寺始建于宋代,废圮于清末,岩宇位于半山之间,坐东朝西,当年地理先生称:“此为‘向天狮’吉穴。”时岩分二殿,砖、石、木结构,前殿低,后殿高,呈“虎落山”势。
那么为何又称凌云岩呢?
在英都一带,流传一个非常广泛的故事。乾隆年间,博学翰林洪世泽在朝为官多年,深感“伴君如伴虎”,有意“归隐林泉,教书育才”。于是假托眼疾,上奏而归。乾隆皇帝惜才,微服出巡,一者可游江南,二者了解民间疾苦,三者到福建英都找洪世泽探个究竟。途中,遭山贼跟踪暗算。乾隆皇帝与新随冲散,逃到英都古竹岩避难。其时一片乌云把山遮盖,烟雾蒙蒙,恶徒寻无目标悻悻而退。乾隆皇帝脱险后,感念观音菩萨、清水祖师诸神明相助,便把此岩敕封人“凌云岩”。至于县志所云:“昔隐君寓此”,“隐君”指何人,志书及有关资料没有详尽记载,不得而知。但作为南安名岩,自古名刹僧占多,名人乐居名宝刹。可以想象,“隐君”也许是“高风亮节”、非比寻常之人。岩荒废百年,除遗有和尚墓之外,民国期间有个村民从岩宇看到一块木牌,上书“皇帝万万岁”五个金字,又于“浩劫”年月失落,有待进一步查寻。当年古竹岩翠竹成林,古木掩映,岩宇香火鼎盛。而今,早己不见竹林了,林木之间偶见几株山竹。昔日古迹山盛产“英笋”,山民挖笋,“干而丝之”,而今随着竹林在山上的消失而不复存在。现今,从山下开一条盘山公路到古竹岩,英都有识之士发起重建,荒废的古刹已经重展风姿,新修的古竹岩依照历史的原貌,在旧基上有所扩大,面阔五间,依山挺立,金色的琉璃瓦,飞檐走脊,红墙龙柱,显得富丽堂皇,更加雄伟壮观。前殿墙基下有一个天然大石洞,俗称“狮喉”,可容纳上百人在此避雨纳凉。后殿也有一个天然石洞,可容纳数十人。岩宇周围,巨大石千姿百态,或如狮、如虎、如鱼、如蛇、如罗汉、如金钢,重重叠叠。山藤丛生,山花烂漫,山果累累,山泉淙淙,又是一处难得的夏日避暑之地。来到古竹山令人有飘飘谷仙之感,伫立古岩,极目四望,群山逦迤,层峦叠嶂,阡陌交错,稻花飘香,绿水绕郭,登上峰巅,几乎整个英都尽收眼底,显得四野开阔。到了夜幕降临,千盏灯,万盏灯,云蒸霞蔚,松涛阵阵,气象万千。古竹岩正如大殿楹联所云:“古崖石室佛日呈辉兴梵刹,竹节云心高僧泯迹化烟霞。”与英都英他名胜古迹边成一线,开辟成风景旅游区,引来众多游客。
田园风光:
英都镇在史上以物产富庶而闻名泉郡,誉称“金英是南安历史上的第一大粮仓--英都,这里四面群山透迤,英溪曲水环潆,土地肥沃,这里是风景秀丽,人文荟萃之地,是观光休闲的好地方。金秋十月,正是稻谷飘香的收获时节,在这丰收的喜悦里,金黄色的田野一望无际,景致着实迷人走在乡村的田埂上,一阵微风吹过,稻田里的禾苗扑来一股清新的空气,顿时令人神清气爽。
英都习俗聊起英都的习俗,不得不讲英都镇的正月初九,这是一个热闹、隆重的民俗节日。这一天也是闽南一个重要的日子--“天公生”(俗称,专指玉皇大帝诞辰),在闽南有句俗话是这么说的——天上最大有“天公”,地上最大是“母舅公”。由此形成的家家户户大年卅夜要先敬“天公”,后拜祖宗的习俗,来祈求新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的正月初九,是英都昭惠庙通远王出巡,保境安民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前来参拜、祭祀。在“游神”的活动中,还演化了一种来自当年纤夫拉船的“拔拔灯”的民众游戏。这天每家每户都要派男丁数名,和出灯两盏,按所属村庄把灯笼串挂在一条粗大的绳索上,哪村的灯火多,绳子长,就说明该村人丁兴旺、日子红火。待各村集结完毕,再把所有的绳索串接联在一块,大家像当年纤夫拉纤一样拔着绳子游灯。夜幕下,远远望去像一条耀眼的长龙从街道飞舞到田间,又从地头飞入寻常百姓家,所经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俗称“迎灯”,煞是好看!既象征着英都人“手拉手,心连心”的乡亲情谊,又从某种意义上重现了闽南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挑灯拉纤的壮观场景,这无疑也是昭惠庙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的又一有力佐证。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英都的小吃:
俗话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英都也一样有自己特色的风味小吃,接下来,我带大家去品尝一下英都的特色小吃。说到英都小吃,大家一定会说起英都麻糍,英都麻糍俗称英都麻舌,是福建南安特产,闽南著名小吃。是英都镇不可错过的一种特色小吃,它至今已经有五百年历史,是以上好糯米为主料辅以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及少许猪油等。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食用时要蘸少许佐料,口味香甜,口感软韧、微冰。这里有一个关于麻糍的传说:乾隆己未年(),泉州市南安人士洪世泽考中博学鸿祠科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其父洪科捷也在历经21年不懈努力后,于年终于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这是泉州史上著名的父子双翰林。当时其父子居住京城海淀区,洪科捷好糖,在其住所周边胡同有一户糯米糖品作坊,其糯米产品香甜可口,深得洪科捷喜爱。在多次诚心求教后,其糖品作坊主终于把世代相传的秘方手抄本借予洪科捷抄阅,并与之协议不得外传。在别人看来其父子正当青云得路之际,洪科捷也因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于庚申年()春以“双亲年逾八十”为由与儿子洪世泽“告假归养”,返回其家乡南安市英都镇。洪科捷其所在家乡有一糖品店“天饴糖坊”,以生产销售糖品类产品为主。英都镇历史盛产花生,洪科捷便指导其在原本的糯米秘方上加以改进,加上花生芝麻为原料进行研发。此产品用料考究,入口冰凉爽滑,这便是泉州著名的英都麻糍。光阴荏苒,天饴糖坊在悠悠岁月中尘封为天之饴食品堂。天之饴洪氏后裔传人传承古法密技,也从传统的麻糍产品发展出丰富的手工糕点系列。唯一不变的是,天之饴英都麻糍带给顾客的那份香甜回忆。
除了英都麻糍之外,英都有一些土特产如名闻遐迩:“绿豆糕”它制作始于清末,以绿豆为原料,搭配砂糖,饴糖,和柿霜粉。载誉泉南“花生蓼”始于英墟街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先炸出蓼花坯,蘸堂,滚上‘米香’这就是蓼花;英都卤面、煎豆干、还有英东恒坂的黄瓜以及坂埔芋这些都是英都有名的特产。
英都多元化的宗教信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以及美奂美轮的宗祠、古民居,都是历史上的农耕文化的辉煌见证。英都的风光是奇特的,历史是悠久的,文化是古老的,这是她的一面。另一面,她又是时尚的,现代的,朝气蓬勃,前程似锦。水暖阀门产业改变了她的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开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新纪元。种种迹象我们可以看到,英都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镇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实现
图文来源:闽南原创音像、零点。部分文字摘自英都乡讯主编洪明榕老师的印象英都,部分图片来自福建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会长洪宗洲老师及天之饴老板洪炳焕
编后语:财富不是永远的朋友,朋友却是永远的财富!感恩社会、感恩朋友!乐享生活惬意、分享成功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6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