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代书院文化

泉州古代书院文化

作者:钟超芃

指导老师:琴谷子

当我们穿越到古代的泉州,会发现,当时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是书院。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萌芽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我国古代书院,是一种私办官助,民办公助,研究和传播思想学术的高等学府,泉州书院开始并发展于唐末,鼎盛于宋,巩固于元明两朝。

书院最初为读书的书楼。贞观九年(公元年)设于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起初是中央政府官方修书、藏书、校书、偶尔也为皇帝讲经的场所,性质为官署。书院真正具有学校性质,是在唐末和五代基本形成的。在战乱纷纷的五代,与北方相比,南方相对稳定,因而所建书院更多。

宋初利用唐代以来出现的书院,通过赐书、赐额、赐田、召见山长等方式进行扶持,使其替代官学,为国家培养人才,形成了一批颇有影响的书院。

及至南宋,作为一种正式学校教育制度的书院,由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创立。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中明确指出:“予惟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相与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而为政者乃或就而褒表之。”(《朱文公文集》)。这段文字是说,五代至北宋(宋初),由于官学未兴,读书士子无处就学读书,于是大批学者自创书院讲学,满足了读书士子就学读书的愿望和要求,并且得到官府褒奖。

宋代创建书院所,分布在今天全国18个省、区、市。宋代书院分布有三个特点:一是分布范围比唐和五代明显扩大,广西、海南、香港都有了书院;二是数量猛增,书院分布由点状变为片状,出现几大密集区,江西、浙江、福建位列前三;三是发展极不平衡,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只有19所书院,仅占全国书院总数的2.7%,文化重心明显南移,南方完全取代中原成为教育与学术中心。

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泉州,是福建乃至全国古代书院制度颇为兴盛的一个地区,历代执掌书院的山长、从书院中走出的英才,都对闽台教育、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在泉州的古代书院遗存,或在现代校园中,或已焕发新生,成为新的文化基地,向人们展现泉州灿烂悠久的文脉。

泉州是一个物阜民丰、人文荟萃的奥区,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滨海之乡。该地民风具有尚勇孔武的特性和面向海洋的开拓性,因此清代以后移居台湾和南洋的民众特别多;同时,泉州民风也有文质彬彬、向慕教育的一面,在近代以来特别盛行捐资助学的风气中显露无遗。

书院是一种离我们既远又近的文化遗存。作为制度形态的书院,已经随传统社会永远消逝,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建筑形态的书院,则在东亚世界还有广泛的存在,不少地方都还能见到一些书院旧址。在福建泉州,也有一些书院遗址保存下来,虽然不多,但却可看出古代泉州是书院繁盛之地。

自古以来,泉州地区有着众多不同规制的书院。史料记载,泉州的书院肇始于唐末。南宋时期,朱熹“过化”直接推动了泉州书院的发展,其“居敬、穷理、笃行”的品德教育对当时泉州的文化氛围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记载,南宋泉州境内先后建有十所书院,数量多,规模大,几乎取代官学而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构。

历代泉州兴建了不少书院,分布于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等地,多达70余所。其中,小山丛竹书院、石井书院、泉山书院、欧阳书院曾并称泉州“四大书院”,这些书院在人文涵养、习儒修德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唐时有书院1座,宋时有11座书院,元时14座,明代增至24座,到了清代则达到39座之多。最早的书院即南安石井的杨林书院,据说始建于唐昭宗景福二年(年),宋时大儒朱熹曾讲学其中。古代书院之建,“上以崇先师,下以培后进,学术、民风,赖斯维系”,书院对于地方学风,乃至民风的涵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泉州各地不少古书院纷纷在遗址的基础上完成复兴,如永春的侯龙书院、八斗书院,安溪崇德书院,南安金淘书院、孔泉书院等;还有一些则正在复建或筹划复建,如鲤城的梅石书院、宝海庵书院,清源山的新山书院,南安的诗山书院,等等。

唐宋时期泉州相继出现12所书院,地域分布广泛,除了府城之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同安各县都有。书院是古代泉州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组织形式,融讲学、祭祀、藏书、修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著书立说、讲学授徒、探索学问是其主要职能。

唐宋时期泉州十二处书院分别是:杨林书院、石井书院、泉山书院、清源书院、小山丛竹书院、九日山书院、凤山书院、岩峰书院、龙山书院、科山书院、燕南书院、文公书院。其中小山丛竹、九日山、燕南三个书院,为哲学家、教育家、一代大儒朱熹一手创建。

宋代是泉州人文进入全盛的时期,这与朱熹在泉州的“过化”功不可没。绍兴年间,朱熹到泉州府同安县任主簿。五年中,常在泉州一带讲学、游赏。并在欧阳詹的不二祠旁,建立了小山丛竹书院。朱熹在泉州的讲学活动,以及在这里倡行书院制度,直接推动了书院在泉州的发展,使授徒讲学的书院在泉州应运而生,日益兴盛,迅速成为福建乃至全国书院发展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

到明代时,更多达二十四所书院。至清代,更趋鼎盛,增为三十九所书院(含同安七所、金门一所)。

清朝末年,封建制度摇摇欲坠,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晚清掀起一股改书院为学堂的大潮,新式学堂教育取代书院教育。《泉州古代书院》中介绍,泉州书院的改制最早始于安溪考亭书院,光绪二十八年(),考亭书院改为官立安溪学堂,这是泉州最早创办的官立新式学堂之一。光绪三十一年(),又改官立安溪学堂为安溪县立高等学堂,这是今安溪实验小学前身。此后,泉州各地书院也纷起仿效,陆续进行改制,或者干脆停办。

虽然书院制度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今我们仍能从泉州的现代校园中寻得几座古代书院的遗迹。例如,清源书院旧址在今泉州晋光小学内;一峰(梅石)书院旧址在今泉州一中校内入门处;梅峰书院为今永春第一中学的前身;文峰书院在今惠安一中校园内……氤氲书香浸润了代代学子,见证了泉州文化的延续和灿烂。

在中华文化史上,书院的育化功能有着重要的地位。现如今,传统书院不应仅仅是文物古迹,而应是活的文化载体,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阵地。在泉州,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古代书院遗址得到妥善保护,经过修缮而得到重生。

小山丛竹书院是朱熹在泉州任职期间亲自创建的一所书院,位于今泉州古城县后街中段。作为“古城双修”的项目之一,这里正在动工建设文化公园,将复建小山丛竹书院、不二祠、过化亭等等,重现“泉州八景”之首的魅力。

在晋江安海石井书院,常有放学后的孩童到此玩耍、自习,这里经过修缮依旧保持当年的壮观风貌。书院内设置了“石井书院陈列馆”,着重介绍朱熹家族史文化、书院历代的山长、安海历史变迁,向人们讲述历史过往。

再到永春吾峰镇的侯龙书院去看看,这是永春仅存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距今已有多年历史。经过一番修缮,侯龙书院呈现了崭新的姿态,“竹园斋”“桂轩”两个园林式书斋古香古色,延续这座乡村的百年文脉。

文章千古事,明德万年馨。古时泉州兴儒学,起书院,学优仕,扶庙堂,历代文人倚山论道、临海观经,成就了各种人文传奇。书院是弘扬儒学、理学的阵地。经过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泉州书院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其最大特点是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并产生了具有典型特色的书院精神。《泉州教育史》一书称:“南宋期间,泉州书院形成浓郁的自由讲学、学术研究风气,是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阵地……与全国其他书院一样,泉州的书院不仅具有讲学的功能,多数还兼有祭祀、藏书、学术研究和著述的功能。”泉州是人文荟萃之地,从唐宋到近现代,从泉州走出的博学之士不胜枚举,如蔡清、张岳、李贽、何乔远、苏濬、陈琛、王畿、李光地、吴鲁等,他们不仅以儒家学说作为“立德、立功、立言”指导思想,更以儒家学说济世安邦,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内圣外王”的儒家精神。即使在今天的社会,儒学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儒家精神倡导人们效法天地“生生不息、刚强自健”的精神面貌,不断开拓进取,穷通变易,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由古而下,泉州书院兼顾文化传播与人格冶炼,既有国学底蕴的根,也有民族精神的魂,使之成为人才培育的“摇篮”。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我们会及时更正

·END·

喜欢这篇文章,就分享给您的朋友吧

中医健康养生

国艺修身养性

国学体悟闻道

问题:怎么才能每天收到这种文章呢?答案:长按下面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6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