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条古巷,看一座泉州古城

俗话说“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

泉州的每一条街道

每一个巷子

都有着很浓的历史气息。

走在泉州古城

一不留神就会跟历史撞个满怀

......

本期,小编就带大家逛一下中山路以西,西街以南,新门街以北,新华路以东这个片区的历史古巷,了解历史故事,欣赏的是人文遗迹。

井亭巷

井亭巷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从西街一直延伸到花巷许厝埕路段,全长约米,北端巷口附近有明代万历年间建造的定心塔、塔旁边还有着一座塔堂亭和一口玉泉井,于是被称为“井亭巷”。如今塔堂亭已不复存在,只有一塔一井,依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模样。

小巷看点

井亭巷位于古城中心位置,巷内历代古牌坊林立,不少都留下了记载。比如高桂坊,是南宋爱国名臣王十朋为里人石起宗高中榜眼而立;还有巷内的石选与四个儿子俱出仕,号称“万石君”,巷口曾立“万石坊”,后来此坊与忠厚坊合称“万厚”,可惜如今已经毁坏殆尽;巷内还走出过华侨大学原校长庄善裕;巷中还有标志着古城中心的定心塔、明代嘉靖年间的户部侍郎庄国祯的故居等等。

定心塔&玉泉井井亭巷69、71号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载:定心塔,在万厚铺郡城之中,明万历年间(年-年)造,清乾隆十四年(年)重修。

摄影:许兆恺

定心塔又名城心塔,为五层五檐八角楼阁式砖塔,高约4.5米,边长约0.75米,塔身由红砖砌筑,外涂白灰,顶部装以红陶罐叠成且涂以白灰的葫芦刹。塔下有花岗岩砌筑的须弥座,一侧刻有“南无阿弥陀”五字,另一侧刻有“乾隆十四己巳()年重兴”的字样。年1月,定心塔被评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定心塔是一座佛教风水塔,位于古城中心,用来镇恶驱邪,守护古城的安定祥和,从古城四个城门之间的连线来看,定心塔确实就在连线交叉附近,在城心中建塔,这在国内各个古城中也非常罕见,很有特色。

定心塔位于井亭巷69号院内,院中住着清代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的后代,万正色(年-年),字惟高,一字中庵,晋江人,清朝将领。康熙三年,招降海盗陈灿有功,提为陕西兴安游击将军。跟从西安将军瓦尔喀平吴三桂,康熙十五年,加太子少保衔,调任福建水师总兵,继而提升水师提督。著有《平岳疏议》《平海疏议》《师中纪绩》等书。

传说万正色胸前有七颗痣,声如洪钟,他为官时,主持重修洛阳桥、开八卦沟、建晋江会馆,乡里人对其无不称赞有加,其故居现在位于东街第三巷内的万厝埕。

在69号隔壁的71号院内,可以发现一口古井,井上刻有三个字:玉泉井,井水深且澄澈。

据坊间传说,泉州古城别称鲤城,这口玉泉井在风水上便为“鲤鱼脐”,可以看到,刻有玉泉井的井口是覆盖在原井口上的,究竟是开凿这口井的时候就是这样设计,还是后来修复时覆盖其上,由于年代久远,已很难考证。

71号对面的巷内一角,有一口三孔井,据说是以前住户需要的水都是从这口井打起来的。

庄国祯故居井亭巷47号

井亭巷47号是明代户部侍郎庄国祯的故居,也是庄国祯的后人、著名教育家庄垂纶的故居。庄国祯故居也被称为“侍郎第”,这座距今余年的古大厝,是泉州现存为数不多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建筑。

庄国祯(-年),字君祉,号阳山,是晋江青阳庄氏家族十一世孙。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年)高中进士,历任广东按察使,云南、江西布政使,后晋升南京刑部侍郎,转北直户部侍郎。

明代的户部属于六部之一,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庄国祯才华横溢,为官清正廉明,深受民众爱戴,逝世后皇帝钦赐祭葬。后来朝廷按礼制,赠封其祖父和父亲为河南布政使(正二品衔),成为一时佳话。而庄国祯次子庄懋华,则任湖广左布政使(正二品衔)等职,人们因此称庄国祯一门“书香门第,四代二品”。

旧馆驿巷

旧馆驿巷,位于泉州市区西街中段、东塔斜对面,巷子起于西街,南接古榕巷,巷长约米。这条著名的老街巷,泉州人俗称“牛仔页巷”或“牛仔驿”。

此巷原为泉州古代驿站所在地,驿站即古代驿吏或来往官员歇宿、换骑之地。早在宋代,原泉州大路驿站为晋安驿,设县治西(今中山北路驿内巷).

及至元代,晋安驿迁至旧馆驿巷内,易名清源驿,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住宿和更换马匹的馆舍,故名馆驿;明代天启年间,知府沈翘楚更迁驿站于城外,原驿站废弃,此处便演变为地名和巷名。

小巷看点

旧馆驿巷文化史迹丰富,有天室池、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遗址。达官显赫之家遍布巷中,有明嘉靖年间御史汪旦、户部侍郎庄国桢府第,有清道光年间翰林龚维琳胞弟举人龚维琨府邸,有清代刑部主事王海文故居、清嘉庆年间进士杨滨海故居、清末状元吴鲁读书处“亦香吟馆”,以及董杨大宗祠、汪氏宗祠等。

龚家旧馆驿巷24、26号

旧馆驿24、26号便是泉郡有名的书香门第——龚家,主人龚维琨是清朝道光年间的翰林院编修。同时这也是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之一舒婷(原名龚佩瑜)的祖宅。

“我的祖宅位于泉州城内的旧馆驿,面对古老的东西塔。七十年代初我在这座迷宫式的三进两落大厝穿梭,经七姑八叔的指点,方寻到我的亲亲二伯婆。跨过尺多高的木门槛,在古井边洗脸,坐硬条凳,喝手制的新茶。”

——舒婷

龚家“一条龙式”横向延伸的木质街屋民居,一直保留至今。这样的木质街屋民居又叫“手巾寮”,泉州人称为“新朱”。

走进旧馆驿巷,随处可见叠嶂一般闽南独有的红砖墙,各式各样气度不凡的门庭宅地鳞次栉比。“廊长旋日永,塔耸比云齐”。穿行在旧馆驿中,如同穿行在泉州的旧时光里。

唐安别馆旧馆驿巷20—22号

在龚家的隔壁的唐安别馆的主人是另一户京官大宅——王家,这是清光绪年间刑部主事王海文的官邸。

王氏的后人曾在这古厝中办过私塾,培养出了不少学生。只是如今,墙体剥落,残窗镂空,可惜了旧日的辉煌。只剩门上的“唐安别馆”依稀可见。

董杨大宗祠旧馆驿巷南端

旧馆驿董杨大宗祠----位于泉州城里古榕里旧馆驿南端。董、杨系出姬姓,一脉相承,迨至唐宋,两族交好,旧馆驿内的宗祠,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

宗祠的由来也有另一种说法,据说董杨大宗祠先祖世兴公本姓杨,至君选公以杨姓步入仕途,遂为董杨氏。此后宗祠即以“董杨大宗祠”称之。

还有汪氏的祠堂,祖宅地流传至今,大部分已经翻新。许多后辈发迹了,第一件事总是重修祠堂,光宗耀祖。

通政巷

通政巷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西侧,东起中山中路,西接濠沟墘,全长约米。

据史料记载,明代弘治十八年(年),南京通政使张苗告老还乡,不愿回泉州府金门青屿,而在泉州古城内置地建第,府第所在的巷子,也就被称为“通政巷”,如今张苗宅邸已无迹可寻,但“通政巷”的名字,却已流传了年。

在泉州古代的铺境制下,通政巷位于泉州古城南隅阳义铺熙春境,至今巷内仍然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境庙“熙春宫”,供奉护境神赵天君。

小巷看点

通政巷名人辈出、有文有武,文有明代隆庆年间殿试榜眼、官至礼部尚书的黄凤翔,武有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此外,还有蜚声海内外的泉州木偶剧团,有始建于清末、有着年历史的通政小学等等。

苏廷玉故居通政巷4号

通政巷4号是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年-年)的故居,苏廷玉,字韫山,号鳌石,晚号退叟,清代泉州府同安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为官清明、热心公益,在四川任上七年,严办匪徒、赈恤饥谨,离任之时,“百姓遮道,万人泣送”,美名流传至今。

苏廷玉5岁起就在泉州读书,叶落归根,告老还乡后,回到了泉州古城居住,这间故居由其次子苏士准于年购置,五进五开间,屋宇连绵,据史料推测,占地最广时可能达多平方米。

据年版《鲤城区志》记载,“苏廷玉府第及钱庄……建筑规模大,东侧有钱庄遗址,从现存房屋、门窗等结构特色可以看出当年钱庄鼎盛时的规模,是研究清代闽南封建经济的实物资料”。钱庄名为“元祥”,因此城内百姓也将这一整片苏家府第称为“元祥苏”。

在故居内的书斋和梳妆楼之东,还曾以苏廷玉的“鳌石”之号,设置一座著名的园林“鳌园”,从四川请来叠山高手,再从精心挑选湖石构成,据传当年叠工告竣之时,还有一个人带来一块奇石求售,龟背鳌头,十分形象,苏家当即购下,成为“鳌园”的点睛之笔。

此外,当时苏家有一位书童,名为王竹马,天资聪明,深得四川巧匠真传,盆雕技术堪称泉州一绝,每有盆景佳作,就放在鳌园池山显眼处,供人赏玩,后来泉州不少盆雕家族,也深受其影响。

故居内陈列着各类传统文化作品。

故居内还设置一间传统卧室,还原古貌。

如今,苏廷玉故居已打理成一家宣传闽南文化的文创空间,有配套的艺术展厅、剧场、茶舍等,定期举办各种特色艺术展览、交流。故居建筑的主要结构仍在,大多数地方已经过修缮,厅内的地砖于上世纪70年代铺设,颇有年代感。

黄凤翔尚书府通政巷1号

通政巷1号,曾是明代著名的“榜眼”黄凤翔的尚书府。尚书府前挂着“榜眼”匾额,匾上有“荣登明隆庆二年榜眼”“膺任南京礼部尚书”等字,分别说的是黄凤翔是明代隆庆年间的殿试第二名“榜眼”,曾在隆庆帝在位时的首都南京任过礼部尚书。廊前石柱上有楹联一副:“江夏家声远,文山世泽长”,点明这是“江夏黄氏”和“文山黄氏”。

大厅还有楹联一副:“闽南鼎甲开先,文山尚书裕后”,“鼎甲”是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说的是文山黄凤翔在闽南科举考试中的成就。

黄凤翔(年-年),字鸣周,号仪庭,晚号止庵,别号田亭山人,泉州城内会通巷金墩黄府十二世孙,明隆庆二年(年)戊辰科进士第二名,钦点榜眼,曾任国子监祭酒,官至礼部尚书。去世之后,明熹宗朱由校赐谥“文简”。黄凤翔之后,金墩黄氏家族四代八进士,举人有10人,成为望族。

傅襄若故居通政巷3号

通政巷3号由清代同治年间泉州丰州桃源的富商傅襄若购地所建,据傅氏后人介绍,傅襄若以香店起家,为庆春堂香店主人,后来发展到典当行、仓储、船业等,富甲一方。

此宅据说当年花了10万两白银才建成,三进三开间,占地两亩多。老宅除了结构宽大方整,在西护厝南端,特意建造了一座在泉州过去颇有名气的园林,池中有一石突起,分出五峰,被泉州园林界称为“五老峰”,向来列为泉州名石之一,可惜的是,园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毁,少数花石被运至开元寺建造假山。

傅宅后面仅存一处假山,秀丽险峻,至于是不是那块著名的“五老峰”,无法考究。

泉州木偶剧团通政巷24号

通政巷24号,是蜚声海内外的泉州木偶剧团所在地,以前是安溪王氏的祠堂。木偶剧团主要有三座建筑,这间老宅外,还有旁边的排练场和一栋5层建筑。

据介绍,安溪王氏在清代来通政巷建这座祠堂,既可以祭祀祖先,也方便宗亲间的交流活动,还方便来泉州办事的族人有个落脚之地,有办事处和会所的作用。

院内有楹联两副:“诗书裕后居通巷,堂构承先出太原”“通巷衣冠光俎豆,胪传文物绍箕裘”第一幅对联中的“居”用了古字,意思是“居住通政巷,用诗书来造福后代,来自太原王氏,门户得以继承”。

第二幅对联中的“俎”“豆”都是祭祀或者宴会时用的器皿,“胪传”指上对下通传,“箕裘”指“制畚箕、补皮衣”,代指祖先的事业,意思是“通政巷的王氏望族继承祖先事业,并发扬光大”。

泉州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小小的提线木偶身上,有的有16条提线,有的多达30多条,全凭艺人们精湛技术,让木偶变得活灵活现。泉州木偶戏又称“嘉礼戏”,所以演出大厅的匾额上,有着五个大字“泉州嘉礼馆”。

嘉礼馆每周二、四、六下午4点的免费公益演出,不仅吸引本地观众,也不乏外国游客的身影。

泉州木偶剧团创建于年,直到前几年才更换到丰泽区泉山路的新址。泉州木偶戏在国际木偶节上屡获大奖,不仅登上过央视春晚舞台,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一出《四将开台》惊艳世界。

通政中心小学通政巷38号

位于通政巷尾的38号是通政中心小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介绍,该校始建于清末的年,最早名为“佩实小学”,距今已有年历史,比建于年的清华大学的历史还要悠久。

校门上有粱披云先生题写的“通政小学”校名,对联为“佩实书声远,通政教泽长”,其中“佩实”语出《文心雕龙》,“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形容圣人文章从思想到内容、形式都完美,用“佩实”作为校名,古意盎然中不乏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

校史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学校在历史中的变化

百年名校,自然也不乏名人,其中包括我国著名的邮票设计家万维生,著名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名誉会员王人瑞等等。

花巷

花巷古已有之。唐代,泉州子城有四门,此巷在子城南门西侧;到了元代,因南下蒙古官兵在此驻扎,被称为“蒙古巷”;元明鼎革后,出于民族隔阂,时人以闽南语谐音称之为“梦果巷”(又作梦粿巷)。

清末以来,泉州扎人造花手工艺者落户在此成为市场,小巷里聚集着40多家作坊。市民婚丧喜庆必备这种小花,于是“花巷”渐渐成了大家熟悉的名字,沿用至今。因扎花手工长盛不衰,年董必武游泉州时曾题诗感慨:“清泉随地涌,曲巷有花斋。”

漫步花巷,或者泉州的古巷中,总会发现一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的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砖石虽然质地各不相同,以大块的灰白花岗石与片状的朱红色条砖穿插组合,用它筑墙、起厝、铺埕,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

多样不规则的结构,反而整体烘托出浑厚、刚毅的砖石气势。用这种方法砌墙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而且古朴美观。因而,被人们广泛采用,沿袭成风,成为我国民居建筑艺术的一大奇景。

小巷看点

花巷安静而内敛。巷内的建筑,街头巷尾都有惊喜,巷口的那一碗漳州卤面,坐在店门口纳凉的老师傅,陈振辰故居里的医师父子,抑或是罗新照相馆橱窗上那老旧的黑白照片...每一处都讲述着泉州的故事。

丧仪店花巷11号

在花巷或许你会发现街边时有丧仪店,在花巷巷头,就一连坐落着两三家丧仪店。这并不是什么需要避讳的事,生老病死,总需要有人打点行装来送行。

花巷11号是一家丧仪店,木头搭建的老房子已经十分破旧,阿伯坐在店门口。有人去的时候他会微笑的看着来人。

这家店铺已经开了七八十年了,是老伯的父亲留下来的家业,经常有客人前来置办丧事礼仪的用品。而这房子也建了一百多年了。

罗新照相馆花巷31号

罗新照相馆是泉州最老的照相馆,店主叫陈培新。年,陈培新的爷爷在承天寺内开办了艺轩照相馆,后来,他的父亲于年在中山路开办了罗克照相馆。

说起罗新照相馆,不得不提起“罗克照相馆”与“艺轩照相馆”。在许多人泉州人家中,或多或少都有在老照相馆的照片。而陈氏三代的照相馆,记录了很多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时刻。

~至今

百年老照相馆

承天寺,

陈培新的爷爷陈春木开办了艺轩照相馆

中山中路,

陈培新父亲陈建基开办了罗克照相馆

花巷,

陈培新开办了罗新照相馆,寓意“罗克新开”

花巷的店是年开的,而它最初的名字叫“艺轩。”小小的照相馆是一座装满泉州人旧时记忆的小阁楼。

民宅花巷46号

充满市井气息的花巷里,46号是难得没有被改装成店面的老宅。这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洋楼,是巷头保存较好的老民宅,门楣上的“延陵衍派”告诉来者,这是吴氏人家的房子。朱红色的木大门略微斑驳,但并不影响它曾经的繁华。

房子一楼极具闽南建筑特色,这曾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进三间张古厝,红色方砖保存完好,只是朱红轩窗颜色已改。二楼带着明显的西洋风格,混凝土结构,地板是南洋花砖,阳台种满榕树盆景。整座宅子的结构、造型、装饰,处处显露建造者的匠心独运。

真济宫花巷中端

花巷中段,有条南北走向的八卦沟,北至西街裴巷内的船肚,南通新门街壕沟,它是宋代泉州子城的城濠。著名的真济宫矗立于此。

真济宫在坊间有个流传更广的名字——真济亭,为南宋两任泉州知州的太守真德秀所建。老泉州人把真济亭称为仙姑亭,因为它本是一座道教宫观,原本亭前有一小桥名曰“放生桥”。

仙姑亭原本面积不大,为二进单开间的歇山式建筑,燕尾式屋脊的两边雕有龙凤,中间是日月星辰。原来,二进正厅中奉祀民间女巫医鄞氏,人称鄞仙姑,头戴凤冠,端坐在御辇里。相传仙姑俗名“阿乙”,是远近闻名的民间医生。她擅长妇幼科,在泉郡一带行医,传说宋太后患乳疽,四方求医无效,后经仙姑治愈。于是,皇帝敕封她“太乙仙姑”,泉州太守真德秀亲自撰楹联记录此事。

留府埕花巷中后端

在花巷的中后端,有一个地名叫做留府埕,具体位置就在花巷与许厝埕交界的花园头。这里也是泉州历史名人留从效的留府。明朝时期的这个地方,曾经停放了七部棺木,到了抗战胜利后才下葬,期间历时三百余年,留下无数传闻。

翻开《泉州古城街坊摭谭》第30页,可以看到了这样一幅七部棺的黑白照片。据说,身为明朝遗臣的留起春,遭逢国变,誓不降清,一家七殉。族人为之收殓后,为了逃避清军捕杀,改名换姓,逃避四方。七部棺木因而“无主”,久停不葬,这就是留府埕七部棺的由来。

金鱼巷

北宋年间,福建都转运使谢仲规在此建宅,他官至三品,依唐宋官制,三品以上官员可受赠紫金鱼袋,后人在宅邸之上挂一匾额,上书“金鱼世第”,被传为佳话,“金鱼巷”的美名也就流传至今。

小巷看点

金鱼巷有近百年前的人民电影院宣传栏旧址,这里的石板、栏杆上有活灵活现的金鱼图案,一处电影院遗址,五座历史上名流宿儒的宅邸,三款闽南古早风味的美食,两座造型独特的天桥,一处历史悠久的宗祠...

人民电影院

据说,当时的人民电影院共三层,楼顶上有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在一楼大门上,依稀可见“人民电影院”的字样。

人民电影院原名“大光明戏院”,据《泉州古城踏勘》记载,是何集隆等人于年合资建造,有近个座位。

抗日战争期间,大光明戏院曾先后改名为“青年剧场”、“安乐戏院”等,年后改名为人民电影院。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曾在这里给泉州中学生做报告。

种福居金鱼巷54号

黄天机,黄永勉,黄寿余。这是同一个人的名字,或名,或字,连后人都已经记不清了。

种福居大宅大门,三个大字已然模糊,却仍不乏当年的气势。

丁炜故居金鱼巷68号

丁炜(年-年),字瞻汝,晋江陈埭人,清代官员、诗人。丁炜府第进深53.5米,面阔21.85米,占地面积约1平方米,坐南朝北,二进三间张,硬山式屋顶,有前埕、围墙,西边有护厝,而迥园则是其花园。

当年丁炜手书“迥园”二字命名,寓意深远。迥园有一门,红砖镶圆,被称之为“月洞门”,现在泉州保留下来的大多是拱桥形的门,这种全圆的“月洞门”,实属罕见。如今的迥园略显荒颓。

吴桂生故居金鱼巷84、86号

吴桂生(年-年),名增,南安丰州人。吴桂生的求学生涯充满了传奇性,15岁父逝,他在胭脂巷一家杂货铺当学徒,因酷爱读书,一次挑灯夜读,却被师傅责骂,愤而回家,继续刻苦自学。到了光绪三十年,吴桂生考中进士,被聘为清源书院院长。

相比现代的碎玻璃、尖金属的防盗方式,这里用瓦罐防盗,透着传统文化的儒雅

吴桂生故居以小巷相隔,小巷又以屋檐相连

吴桂生认为,强国必须强教育,终其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宣统三年,他创办泉州公立中学堂,民国四年任南安中学校长,先后担任泉州中学董事长和泉州公立学堂、培元中学、福建省立中学等教员,桃李满天下。还著有《泉俗激刺篇》《养和精舍文稿》等多份文稿。

李功藏故居金鱼巷26号

李功藏(年-年),字稳成,南安眉山乡观山村人,为印尼著名商界领袖。清朝末年多次巨资捐输山东、河南、华中、顺天、直奉等地赈灾,因“输财急公”,被光绪帝诰授“中宪大夫”。

在故乡,他还捐资修泉州府文庙、“泮宫”仿古牌楼等,如今在文庙泮宫的石碑之上,仍可看到李功藏的题字。

李宅内同样生活气息浓郁

故居主体、院子、双护厝、三间张现在基本保留了原样,入门处还刻有三国人物石雕,虽然损毁严重,但残留的雕塑仍然形象生动。此外,还有麒麟、花草等雕刻,同样非常精致。由于有人居住,加上平时的修缮,李功藏故居保存得十分完好。

傅维早故居金鱼巷号

傅维早(年-年),南安柳城人,是泉州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大师。早期便设计厦门鼓浪屿英美领事馆、英华书院。

年夏,华侨李功藏捐资修建泉州文庙,傅维早受聘主持修复工程,文庙大成殿是宋代古建筑,他修旧如旧,风貌依然。

建筑大师十分钟爱开元寺的飞天,复刻在了自己的房子,非常独特

此后,泉州的许多重要修建工程几乎全部聘请他主持承建。年,主持修复泉州开元寺和甘露戒坛、功德堂,年,开元寺双塔多处损坏,东塔塔尖铁链几乎全断,傅维早靠着深厚的学识,巧夺天工修缮完工。

傅维早故居两进三间张,带双护厝,硬山式屋顶,前有门口埕,后有花园,四周有围墙,出砖入石。

三朝巷

三朝巷,地处泉州市鲤城区开元寺紫云屏后的一条小巷,北接象峰巷,南连古榕巷。南宋时立有一座“三朝元老”的木牌坊,以表彰在孝宗、光宗和宁宗三个皇帝时历任丞相之职的泉州人留正。于是牌坊所在的巷就叫做“三朝元老巷”,简称三朝巷。

泉州的古巷没有完全被日益现代化的城市同化,他们执意固守着自己的一方寸土,保有着古城最初的感动。走一条巷,看一座泉州古城。

小虾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最好
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48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