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女手绘古城旅游地图绘出对家乡浓浓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泉州生活” 据了解,该地图的创作者李梓瑜十年前便是红极一时的泉州本土旅游达人,关于她收集古街旧门牌、手绘泉州名胜景区明信片、展出手绘地图的报道,都曾引起过轰动。沉淀十年,历经八次改版,她继续扛起推动泉州文化创意创新的大旗,推出了智慧导览泉州游。让我们划亮手机屏,跟随李梓瑜的手绘和笔触,共同畅游泉州古城吧!(周湖健)
(黄晖/绘)
泉州的缩影,藏在古厝的青石板路和斑驳的红砖瓦片里。时光如同流水淹没了过往,却让记忆如同水痕落在了心底,空气漂浮着润饼菜的独特味道,耳旁呢喃的是闽南语的问候……对于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李梓瑜来说,这座城市就像是外婆的家。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每一处渗透着她对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痴迷与用心,她用一张特殊的地图,绘出了对家乡浓浓的爱意。
“无心插柳”成网红
十年前,李梓瑜还是一名大二的在校生,行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之间,饱览这座历史古城的遗迹和风采,成为她课余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哪里的鸡爪最正宗、哪条街的肉粽味道最鲜美、哪家店的面线糊最具风味,她都了如指掌,绝对堪称当之无愧的泉州美食通!吃喝玩乐之余,顺手记下沿路的见闻和心得并分享到博客,为更多旅客提供资讯和攻略,这亦是李梓瑜最喜欢做的事情。
五光十色的摄影照片、优雅从容的字里行间,让不少人产生了共鸣。她的游记,揭开了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面纱的一角,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得到广泛传播。海峡对岸的台湾老人家专程前来请她做向导,远在哈尔滨的朋友,亦不远迢迢万里,在她的引导下,大大收获了泉州美食所带来的味蕾享受……介绍泉州,让更多的人喜欢自己喜欢的城市,这是李梓瑜的初衷。在分享的过程中,她收获了友谊,也得到了成长。
文字的形象生动,抵不过画面呈现的直观和简明。李梓瑜回忆,她的脑海中闪现出做一张手绘泉州地图的念头,最早是在年初。而正是为了这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她当时兴致勃勃地走街串巷,白天用脑子记下每一处的位置,在纸上勾画出大致的框架图,晚上回到学校再一点一点地完善和填充。整整一年的时间,她一直都在为了心头这样小小的念想,孜孜不倦地努力着、憧憬着。
回忆这段时光,李梓瑜露出了一抹苦笑,迷路是常有的事情,许多地方都需要用双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历经了各种艰难和辛苦,一年后,第一张手绘泉州卡通Q版地图终于诞生了——这张地图汇集了泉州市区主要街巷的由来和介绍,并充分发挥了地图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功能,详尽而周全地介绍泉州各大景区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
同年,在一次画展上,李梓瑜这张以活泼风格为特点的手绘地图轰动一时,并得以广泛传播,一时间,它成了许多人游玩泉州的指南,而李梓瑜也因为这张地图,在泉州迅速有了名气。
一往情深家乡情
年,李梓瑜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成为北漂一族。这段时光,透过更广阔的窗口看到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她开始以崭新的视角重新看待泉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如果说手绘地图让泉州成就了李梓瑜,不如说是手绘地图让李梓瑜更懂得泉州。离开的这几年,她依然在通过组建自己的工作室和团队成员,继续从事泉州旅游文化的宣传工作,将人们感兴趣、有趣味的内容,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
年,李梓瑜重新回到泉州,创办了自己的文化创意公司,专门推广泉州的旅游文化。正如她本人所言,“无论身在何处,我对泉州的爱和 年,她在元宵节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主要是近些年的手绘地图,在李梓瑜看来,手绘地图承载的不仅仅是她对这座古色古香的小城的热爱,更多的是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回味。城市在发展,日新月异。但记忆终究会沉淀下来,成为回忆里最美的珍珠。这一次的画展,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活泼可爱的风格,得到了不少人的赞扬,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个想要记住泉州的手绘女孩。
年底,李梓瑜通过某众筹平台,为她的手绘本《鱼·游刺桐城》募集梦想基金。在她的这册绘本里,图文并茂展示了泉州的美食、风景、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内容。“泉州这些年发展得太迅速了,我希望通过这册绘本,让更多的泉州人了解泉州,也让更多的游客,喜欢上泉州,”李梓瑜说。她的梦想一时间感动了不少泉州人,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梦想基金便募集到位,甚至还有出版社主动找她寻求合作。
据了解,李梓瑜的手绘本《鱼·游刺桐城》将于今年5月20日正式公开发售,届时,这本手绘本将成为较为全面、实用的泉州游一本通。
水到渠成辟新路
虽然,由李梓瑜所创造的手绘地图早已是流行一时,但她仍不满足于此。随着近年来传播技术和传播形式发生剧烈的转变,对于如何更好地宣传泉州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旅客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认识泉州和了解泉州,李梓瑜又有了新的点子和想法。
实现手绘泉州地图的智能化,这个概念出现在她的脑子里并不是灵光一现,而是基于她之前所做的手绘地图、手绘画册和明信片等的基础上的心得体悟,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何让游玩出行享受最大的便捷与快乐,如何最大程度减少游玩中的各种烦恼和麻烦,如何让一张地图在发挥其工具性的基础上,同时兼具人文性……这都成了李梓瑜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智慧导览——泉州游”便是她昼夜冥思苦想后的结晶。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用户通过点开某个具体区域的手绘地图之后,会发现任意特色景点都在地图上进行详细标注。这些标注包括了——乘客路线、途经地带、当地特产、景点和美食介绍等,可谓事无巨细。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旅途使用的便捷性,这些内容甚至还配了语音,实现了移动收听的功能。游客只需要点击语音标志的小图标,便能够在语音和文字间自由切换。
已经开辟出的洛江手绘智能地图,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甚至还有不少北京和上海的风投公司准备前来和其谈相关合作事宜。这也让李梓瑜看到了智能地图发展的前景。目前,她和她的团队,正在开辟其他旅游景点集中片区的手绘地图,对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李梓瑜并不敢怠慢。实地走访、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整理,这些繁杂的工作她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对于后期的开发运营,她也有了新的思维。
“我希望通过手绘地图这个窗口,能够带动整个泉州旅游文化的发展。”在通向未来发展的道路上,李梓瑜相信,只要唤起更多人的共识,就一定能够让泉州这座值得一游的历史文化名城,让更多人所熟知。
相关链接
一片红瓦,一座古厝,一尊石雕,旅途上的一草一木,都完整留存了古城泉州千年的历史记忆。由李梓瑜团队创作的手绘地图之所以广受欢迎并得以迅速流行,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其善于挖掘闽南本土地方文化特色。从细微处着手,探寻古城历史文化脉络,将闽南风情通过手绘漫画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呈现,一直以来都是其手绘作品的亮点所在。以下展出部分由李梓瑜团队创作的手绘作品及介绍,以飨读者。
●古厝
古意指“安置和停放棺木的院子。”而厝字在闽南人的心中有着一份“家和回归”的心境。
“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石,土楼木楼融中西。”泉州古厝有典型的“官式大厝——皇宫起”取中轴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整体衔接一体,屋顶多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砖、赤瓦、青石都是古厝最常见的元素。各种华丽的木雕、砖雕、石雕精妙绝伦。通常一座古厝会有几户人家同住,邻里和睦有礼,热闹非凡。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回惠安娘家,由于滨海日晒风烈,闽王心疼她便特意恩赐其于家乡建立一座皇宫,谁知诏书中写的“汝府上皇宫起”遗漏了“上”字,成了“汝府皇宫起”,结果由一家府变成了一城府,满城效仿皇宫式建造大厝,而一座座橘黄色琉璃瓦厝成了最早有了橙红基调的刺桐城。
从此,在闽南,一般将超过三间两落规模、红砖墙体、带护厝的大厝,其屋顶使用筒瓦、燕尾脊,且施工精致考究的建筑成为皇宫起。
●出砖入石
在明朝万历年间,泉州发生大地震,几乎将整个泉州府夷为平地,朝廷的救灾物资也未能及时拨到,泉州百姓就地取材,将破碎的砖、石、瓦砾堆积而起重建家园,后来人们把这富有创造力的手法传承至今,成为泉州特有的建筑风格。重新组合的出砖入石,用水泥浆、石灰、壳灰(由牡蛎壳烧制而成,可替代水泥)伴着红糖水粘在一起,让整个墙体坚固厚实。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每个出砖入石的墙面都能够找到美学规律,比如石头的排列和砖瓦的比例,完全是“点、线、面”的结合。石头和砖瓦的色彩和谐大气,经常还能看到藤类小植物和苔藓点缀,俨然一幅幅画挂在古巷里。
走在老城区的任何一条古巷,你随处都可以看到出砖入石的踪迹把出砖入石作为背景墙合影留念,才不枉来闽南一游。
●燕尾脊
古时候,在刺桐城里凡是看到屋脊上有燕尾脊,这户人家内必有举人,当时只有官宅才能使用燕尾脊,称为“双燕归脊”,寻常百姓只能盖马背脊。到了明末,一些豪门富家不顾体制,私自兴建大量华丽的装饰用于家庙,慢慢富甲一方的豪门相继效仿。后来,只要有钱修建的百姓,不论家中是否有功名,都可修建燕尾脊,其花样造型也愈渐丰富。有“花窗脊、车窗脊、梳窗脊”等。
●赤砖雕
泉州的土壤基本以赤土为主,泉州人将赤土烧制成红砖,千百年来,这抹赤红不仅成为泉州人祥瑞的色彩,更是根祖和故土的符号。这种热爱,让泉州人毫不计较红砖材质的平凡和粗糙,技艺高超的工匠们把红砖雕刻成砖雕,镶嵌在亭台楼阁上,内容大多是各种传说人物故事,如仙花灵草、祥禽瑞兽等形象。
除了在成型的红砖上雕刻,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将泥筋雕塑成型,然后入窑烧制。长大后方知,原来泉州的砖雕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已深深嵌入我们成长的岁月中。
●剪瓷
在泉州,你经常可以看到屋脊上那些五彩绚丽精美的雕龙、人物或者盘花的建筑部件,那些精美的部件叫作——剪瓷雕。以各种鲜艳的彩瓷碎片作为原料,经过打磨和加工制作成大小不等有型的瓷片。匠人们先把要做的造型混合钢筋、铁丝等制成泥坯雏形,再刷上糖水灰让泥坯富有黏性,半干时将瓷片一片片插入其中,直到完成预期的效果为止。
●骑楼
年,有一个英国人在马来西亚南端的一个小岛上,建立了一个自由贸易港,致力于殖民城市的建设规划,由于小岛天气变化无常,时晴时雨,他要求商业街区里所有连栋式店屋的街区楼前必须设置约5英尺宽的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利于行人防晒防雨,称之为“five-fortway”这个聪明的英国人就是为大英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
后来南洋回国的华人华侨也把这种建筑风格带回,并且将“five-fortway”翻译成“五脚基”,也叫骑楼。在闽粤地区大力推广,发展成为侨乡地区一种建筑类型,也就有了“南国多雨天,骑楼可避雨”之说。
●番仔楼
闽南多华侨,在传统的闽南家庭中,几乎都曾经有过“下南洋”的亲朋好友。这些归国的“番客”衣锦还乡后也将南洋、西洋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所以在一个世纪前,这些特殊风格逐渐形成,称之为“番仔楼”。这种建筑取消了传统四合院里的天井,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美轮美奂华丽的外廊和阳台。
对每一幢番仔楼,我总能想像许多画面:归国的南洋华侨们,把从海外辛苦赚回的钱在故土筑起一座华丽美伦的番仔楼,本可以终日读读报纸喝喝下午茶,表姐教小表妹唱着英文歌,隔壁邻居的小男孩总会偷偷从矮围墙里探视那个穿着漂亮裙子的大姐姐。长辈们的记忆里,华侨总是那么令人羡慕不已,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他们从外面的世界淘金回来,大洋楼里每天都能传来洋气的英文爵士音乐,总会在整点响起沉稳洪亮的钟声,芬芳的花园,还有那一片片美丽的从海外运来的水泥花砖……可是战争爆发了,华侨们都逃离海外,人去楼空…一年又一年,这些番仔楼再没能等到它们的主人,就已经比主人们先老去,一栋栋破败,老去,消失…在泉州的石狮永宁镇就有着这样一栋栋被时光遗忘的番仔楼。
●蚝壳厝
宋元时期,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商船远航至东非海岸,卸货清仓后,将当地沿海的大牡蛎壳作为“压舱物”用来增加船身重量,使归航行驶较为稳重。商船回到刺桐港将这些牡蛎壳废弃在涂滩上,聪明的渔民们见这堆积如山的大牡蛎壳坚硬洁白,可用于修葺房屋,逐渐一座座垒砌起来的蚝壳厝成为刺桐港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石头厝
在泉州,有一个叫做“樟脚村”的古村落,整个村子的房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几乎都是由五颜六色的石头垒砌而成,我们叫做“石头厝”。我们随处可以看到时光留下的痕迹和岁月的洗礼,青苔、彩石、绿野,在光影下如同一幅天然的油画。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