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第一炮介绍洛江罗溪龟峰岩
龟峰岩,由盟心堂、文庙、武庙等庙宇组成,位于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龟峰山南麓。年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年1月龟峰岩建筑群列为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龟峰山因山形似“灵龟汲水”而得名。堪舆家谶曰:“龟头出圣佛,龟尾出人物。”
沿革
龟峰岩初名莲花庵,始建于北宋·开宝(—年)年间,主祀观音菩萨。南宋·咸淳六年庚午(年),在莲花庵前别建新庙,奉祀三宝如来。
元·泰定元年(年),吴世清由仙游移居罗溪开拓,其时罗溪已有几姓同时居住,时常为了水利、土地纷争械斗。泰定四年丁卯(年),吴世清邀集五大姓在新庙中结盟,誓不相侵,盟内有纠纷者则同入庙忏悔以解,盟外相侵则合力以抗。自此争斗平息,故名新庙为“盟心堂”。后来莲花庵旧庙塌圮,庵中观音菩萨亦移入盟心堂与三宝如来合祀。
明·洪武(—年)间,黄伯斋肇基罗溪,后裔称金溪黄氏。随着其他异姓陆续外迁,盟心堂即由黄氏族人传承礼祀。永乐廿二年(年),金溪黄氏循祖宗遗愿,在盟心堂左、右畔增建锺英庙(俗称“文庙”)、龟峰岩(俗称“武庙”),自此三庙并立,左昭右穆,儒、释、道三教兼容,统称龟峰岩,成为金溪黄氏家庙。
清·光绪七年(年),溪水师入龟峰岩主持,先后购置沙堀尾田2丘、岩前田3丘等,始有庙产。
年,十九路军入罗溪,龟峰岩中除关夫子、田都元帅神像外,其余塑像悉数被毁。时隔3年,乡贤黄培礼、诗礼、轩奕等于海外募资重修庙宇,重塑佛像金身。
年,中岩(盟心堂)被民国政府罗溪乡公所据为“晋北粮仓”。
解放后,龟峰岩被用作供销社;年作为农业中学校址,文庙作为乡政府办公室(辖前溪、中溪、后溪3个村);年在中岩创办纸厂。
年,对寺庙进行整体规划,依次重修。年秋在中岩后建3层式钟、鼓两楼。年拓宽庙埕,增建拜亭、戏台,增设南音室、停车场、管理房,寺后创建“桃源公园”。
规制
庙宇建在岩山临石崖上,背山面水,占地面积达平方米;盟心堂、文庙、武庙三庙并峙,从西向北依次排开,建筑面积多平方米,独具三教(儒、道、释)兼容的泉州宗教文化特点。现存为清——民国建筑。
盟心堂(中岩)
盟心堂(佛教)居中,俗称“中岩”,宫殿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顶。
东侧大门联:“青送八峰谈天有鸟,绿湾一水读月听鱼。”西侧大门联:“钟里清音称佛座,花前古镜照禅心。”
正殿奉祀三宝尊佛、观世音菩萨、三代祖师、直符使者、哪吒太子,左厢奉祀地藏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右厢供祀檀樾主——金溪黄氏始祖原斋公、开基祖伯斋公、三民祖清隐公3尊神位。
堂厅有联:“盟后同心归永好,心中无妄悟真空。”“佛家香火年年在,黄氏子孙代代兴。”
锺英庙(文庙)
锺英庙(儒教),俗称“文庙”,宫殿式建筑,由前厅和主堂组成,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
门联:“钟毓启千秋文运,英灵肇百世昌期。”
殿内奉祀五文昌夫子(孔夫子、吕祖、朱衣神、魁星爷、北斗九皇星君)。
锺英庙为罗溪、马甲、虹山三乡七甲(黄氏两甲、赖氏一甲、林氏一甲、杜氏两甲、彭氏一甲)文人讲学、联谊、交流聚会之所。每年中秋节,锺英庙文人墨客云集,设筵席祭祀五文昌夫子,同时咏诗作对、填词赋曲为兴。
乡镇一级有此文庙,全国实为罕见。
龟峰岩(武庙)
龟峰岩(道教),俗称“武庙”,宫殿式建筑,亦由前厅和主堂组成,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
大门廊双龙缠柱,其雕刻艺术巧夺天工。大门联:“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如斯即圣人。”
殿内供奉关圣夫子,配奉关平、周仓将军,右龛奉祀田都元帅;关圣夫子和田都元帅塑像系明代原物。据说明朝泉州同时雕塑3尊关羽塑像,泉州通淮庙的1尊和洪濑关帝庙的1尊均于文化革命“破四旧”时被毁,唯罗溪龟峰岩此尊仅存。
庙柱联:“龟策数穷销赤伏,峰岩耸峙拍金炉。”
龟峰岩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举行隆重的天香蘸会,宣经祝灯,祈求国泰民安、添丁进财;农历五月十三日、六月廿四日关圣帝君圣诞,也是香客云集,烧香朝圣,祈求佑安赐福,盛况空前。有联赞曰:“龟脊有文圣人乃解,峰岩无数此地最灵。”
投稿、爆料、合作,点击“阅读原文”联系小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