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曾静萍外面的世界没有多好,你身
化妆中的梨园戏“名角儿”——曾静萍
一个梨园戏“名角儿”的自述。
福建泉州新门街西段,梨园古典剧院。
每到有梨园戏上演的日子,剧院内外会变得人声鼎沸热闹又好玩。大多数观众操着一口道地的泉州方言,彼此热络地聊天——今天这一场的主角是谁,他/她的哪一段唱腔最好听,散戏了要不要约上一道去喝碗面线糊……还有一半观众来自福建以外的省市,其中沪浙和潮汕地区观众居多,他们大多是打小听戏的戏迷,迷京剧、昆曲,越剧……后来听了梨园戏,就也着了迷,盯着看这里的演出信息,有「角儿」出场的梨园戏,常常愿意不惜时间成本,远赴泉州一睹其风采。
年10月3日,梨园古典剧院外格外人头攒动,这一天是古老的「上路」戏《朱买臣》全本,主演曾静萍——即是会让戏迷趋之若鹜的梨园戏「大角儿」。
曾静萍出演的梨园戏《朱买臣》剧照
梨园戏,是福建省传统戏曲曲种之一,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后广泛流播于泉州、漳州、厦门、潮汕等地,已有多年历史。曾一度在上世纪40年代濒临失传,经后世抢救保留下来。据统计,目前专职的梨园戏演员尚逾百人。
曾静萍所在的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在编演职人员位,有的老艺人都在一线教授年青一辈,甚至跟着剧团一直在演出,年岁最大的已经78岁。
年11月14日、15日,他们将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先上两场演出,分别是新编梨园戏《御碑亭》和梨园戏(南戏残本)《朱买臣》。
梨园戏《御碑亭》
因着这个缘由,我有机会在为演出而提前设置的一场关乎梨园戏传承和发展的研讨会上见到曾静萍,这位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一次获得白玉兰奖,并获得首届文化部政府文华表演奖,身兼导演、演员和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的她。坐在她侧后方,看着她,穿着朴素的黑白格子衫,牛仔裤,运动球鞋,开口讲话,是那种轻柔柔里面带着一些倔强的闽南口音,我再转头看一面墙那么大的背板上印着的她的梨园戏剧照,粉黛尽施眉眼顾盼间有几分说不出的愁美。一旁专职戏曲领域多年的记者朋友悄悄跟我说,别看她这么看着很「素人」,上了台「就成了神一样的角儿」。
正在帮忙准备工作餐的曾静萍
那天后来的研讨会说来实在不短,来自戏剧、戏曲、舞蹈、剧场、演出界的很多专家和一线工作人员、艺术家悉数发言,滔滔不绝说着自己对梨园戏的崇敬,和其在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引发的思考……甚至还有做电视真人秀和节目策划营销的人士也在场,替梨园戏的推广出谋划策,大意是要制造话题度,甚至可以利用一些电视选秀节目的平台来拓展影响力……
曾静萍一直默不作声听着。说真的那天的会议到底说了些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我记不太清了,但会后曾静萍走过来,略显疲惫地坐下,喝一口保温杯里的水之后看向我等待我发问时聊赖的样子我是记得的,近距离面对面,她身上有一种孤傲感扑面而来。
90年代,排练《董生与李氏》时候的曾静萍
我还未提问便率先道歉。我说,「对不起……」
后面的话还没说出来,就被曾静萍接了过去,「你没看过梨园戏,对么?」
「是。」
「没关系,很正常。」
以下,是曾静萍的自述。
曾静萍:外面的世界没有多好,
你身边的东西才更宝贵
口述:曾静萍
采访、整理:吕彦妮
1.
我的父母都是话剧演员,他们也是福建省第一批电影艺术演员,两个人谈恋爱就一起来了泉州,生下我以后就在泉州歌剧团演戏。我记得文革结束前后,他们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演出,我的脚背功夫特别好,从小学芭蕾舞,可以穿着布鞋一抬脚就做「足尖」,他们就让我上台去演一些小角色。
其实我第一次上舞台是五岁的时候,没有意识。妈妈上台了,我想找她,就跑上去了,演出正在进行,我就自己跑过去,把舞台监督吓着了。我才不管,就站在舞台上这样望着妈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怕,那么多的灯光下就走过去,慢吞吞的。这是缘分,可能是我注定要在舞台上。
曾静萍在舞台上演出,梨园戏《朱弁》
12岁我错过了北京舞蹈学院的考试,我父母也坚决不让他们的第二代去做和文艺有关的事情。他们说太苦了,不舍得我这个独女去受苦。年我上初中,学校里没怎么读书,每天都在宣传队,跳忠字舞,我很活跃的,还想去考艺校,被父母知道了就跟我说,「再去考就打断你的腿。」年恢复高考之后,我背着爸妈去考了艺校。那时候看《天仙配》、《红楼梦》的电影,哇王文娟一出来,身上那种古代仕女的气质一下子感染了我。就坚持要考福建省艺术学院梨园班,专门教梨园戏的,那之前梨园戏被搁置了好多年没招生,我考的那一年,是三千人录取三十个。考试很严格,看身材、声音,要靠朗诵、唱歌。
我现在还留着当时的录取通知书,别人都是4月1日报到,我的录取书上写着5月1日。因为我不是正式录取,我是「备录取」,就是有人不来,我替代她的。
当时我和一个一起在文化宫宣传队的同伴,她起初考上了,我没有,我记得我们两个人在泉州文庙的斗拱的桥边哭了一个晚上。后来我也上了,我们两个一直很好,她现在还在我们团里。我们这班同学改革开放以后三十个人一个一个走掉了,改革开放以后,经商、出国、转行,现在只剩下五个人在做梨园戏。
我们是侨乡嘛,(唱戏)要抗衡的东西太多了,家庭的、经济的、社会环境的,抗衡不过的话,可能就被很多东西拖走了。我在九十年代初有两年也去外面尝过商业的水。那时候我已经得过梅花奖了,就觉得换一种走法吧,为什么老做这个?我就去卖衣服了,在泉州,服装店做得有很多。后来当时的团长带着省里文化局局长有一天来找我,说有一出戏一定要我去演,我当时正在卖衣服……人啊……就是命运没办法,如果真的死了这条心可能就来不了了,就还在想的时候那就说好吧,这一「好吧」就到现在了。
现在我知道了,我还是喜欢梨园戏,不然不会在当时选择回来,也是这个“回来”让我更了解。要唱好梨园戏,是需要有年龄和阅历的积淀的。
90年代排练传统戏《陈三五娘》与导演苏彦硕
你必须有一个一个戏锤炼、表演的过程,让自己慢慢渗进去,不是表面上那些,演一个戏,演好了,或者大家说你演得很好了,夸赞、鲜花、掌声,这些都是很短暂的。真正的喜欢一样事物,就是你说到它就会有憧憬、忧虑,你在舞台上感受到的愉悦是你觉得自己已经不是自己了。
我估计在没有大的生活波折的前提下,梨园戏就这样会伴随我的后半生,我已经意识到了。
2.
我作为替补学生在学校那五年,很浮躁。大多数人被老师看一眼就能知道,她是扮演什么的,但是他们很难帮我定位,我又不按常规出牌。
比如每天早晨五点半起来练功,大家都会准时,很从容,我就肯定要多睡一会儿,然后每天着急地以最快的速度跑过去,兵荒马乱的。
学戏的时候,别人都是很快跟着老师教的样子学,我就慢半怕,我都在那里想,哪个好我要学,哪一些不是我要学的。
从小就这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人家就会一直练,我就不练。其实,我是用「心」在练。比方说老师叫大家做一个什么动作,我就都会让所有人先做完了我再做,然后一定要跟他们做得不一样。反正老师很不喜欢我,老师都比较喜欢让「来一下」,就「来一下」的孩子们,不喜欢我这种,让「来一下」却还不肯「来」的孩子,但是他们没有理解,这个不愿意「来一下」的学生其实都在思考,在想我怎么比别人好。
所以一直以来没有一个老师愿意带我,我一辈子到现在没有一个师传,直到年学《大闷》遇到秀英老师。
反倒是当时学校里面的那些老艺人很喜欢我,后来他们就一个一个相继走了。我当时很喜欢跟他们玩,还会做一些小恶作剧捉弄他们。但他们很喜欢我。我很后悔当时不懂跟他们多学一些东西。
他们在说一些更老的艺人表演的时候,说她的手没有那么用劲,发音的时候嗓音是嘶哑的,眼神、亮相不抬眼睛……这些,我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梨园戏的「味道」。
曾静萍演出的梨园戏《节妇吟》剧照
演一个剧种的戏很容易,演一个剧种的「味道」就难了。
梨园戏的「味道」就是内功,跟太极太像了,跟品铁观音的茶也很像,循序渐进,徐徐道来,是「品」,不是「看」。北方讲听戏,梨园戏不是听,它是品:品它的味道,品它身体的内功,你去感觉,你再回味。
梨园戏《大闷》
在我们闽南,一般演出中是不拍掌声的,因为怕打断气息,这个气息是我传给你,你吸进来了,你再期待,我再给你,你又在期待……在无声无息中,我们彼此之间交换呼吸。
每一个动作,台词过去了就是下一个动作和台词。它没间断,是连在一起的,两个动作之间没有静止,这个动作刚要完的时候下一个动作就来了,所以我们把它叫做韵,律。
梨园戏《朱文》
我所有的戏都不是最好的,永远下一场是最好。根本没有什么你哪一个戏有很好的状态,人都是一直在变化的,我的演出,没有一场是一样的。我每天都在思考,在跟人家接触的时候,说到、看到电影、电视、书里的什么东西,会触发我联想到我的哪个戏的哪个细节,有关联我就研究,会在下一场演出里试一下。这就是为什么我每场戏都不一样,那才是我的兴趣,一样的演出不是我的兴趣。重复没有意义。
梨园戏也有「程式化」,它是永恒的,这个永恒在哪里?在你艺校的那几年就奠定了——手到哪里,脚到哪里,童子功的碎步,你的举手投足,这些是不变的属于梨园戏的东西。但是再往后面去塑造人物的时候,就要靠每个人灵活的发挥和一点一点沉淀的对人的理解了。
我是不太守规矩的演员,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人家的范本,因为什么?因为我觉得非物质稳产的传承是活态,不是死的,如果是死的,不可能从八百年前到现在还存活。
梨园戏《皂隶与女贼》
是不守规矩的这种活的心态才让这个剧种存活在每个时代。很古老的载体应该要孕育着一个现代的心态。我对传统特别遵守,遵守在哪里?因为我懂它,懂它就珍惜它。其实我不是叛逆的,我就是因为要懂它,才都会发现它的不足,然后竭尽全力想用自己的智慧弥合不足,让它更完善。
曾静萍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
这不叫反思,我觉得是「丰富」,是有个性的,我也不反对别人再去丰富我的个性。所以说我永远没有想到要成为范本,因为我自己都在不停地改,改到我不能上舞台了为止吧。我只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演员,当这个历史时期过去了,后人五十年后、一百年后再看你的时候,让他们去选择,那个时代已经变了,审美也变了,要是有一个再聪明的曾静萍呢?你很难说,她创造一个一百年以后的梨园戏,这个剧种才能生生不息。
3.
从年我14岁到今年年,整整四十年。我和梨园戏在一起的时间。我快55岁了,明年该退休了。
因为演梨园戏,才子佳人,家庭伦理,忠孝结义,都演过。所以我们叫做「天下第一团」嘛。
剧团国庆六十周年大合影
有一个必须要和年轻人说的,你做事情,有兴趣才可能继续,这个是我从我的行业里面悟到的。有兴趣,你就会产生一种废寝忘食的状态,是一个自觉的废寝忘食,不是人家逼着你废寝忘食。
曾静萍排练照(一)
每接到一个新戏,我都会经历一个阶段,突然间夜深人静的时候惊醒,想到一个东西、一个台位、一个细节,就会从床上起来,在房间里演一下弄一下,看是不是可以。然后又怕忘记,马上记下来,这种火花和精华,一觉醒来可能就没了。
有些场景也是,梦里会给你一个提示。我有一个梦,是梦见自己拎着一个灯笼,我就跟当时的导演说,我昨天梦见舞台上无数的灯在走来走去,后来导演就根据这个修改了他的舞台走位和灯光设计。这种东西冥冥之中的。
曾静萍排练照(二)
我蛮相信「戏神」的存在,我们剧团的楼上供着一个相公爷,是我们的戏神,我是每场戏、每次出门前,我要去寄托。我们全团的人都很信它,我觉得是一个信仰,就虔诚嘛,这种虔诚的心是由衷的,烙在你的血液里头,没法用语言表达。
我从来不偏爱角色。一个人能够在舞台上去表达另外一个人生,这个东西就很有意思了,没有喜欢不喜欢(哪一个角色),不喜欢,你就没选择了。
梨园戏《吕蒙正》
我年前后去上海戏剧学院学了一年的导演课程,要感谢这整整的一年,去学了以后我没有发现外面的世界有多好,反而发现我身边的东西有多宝贵。原来我们在找的那些珍贵的、安静的、厚重的和有积淀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泉州这个城市里。
梨园戏是一个很古老的剧种,诞生在丝绸之路最东端的起点泉州——当时它是中国最开放和热闹的口岸。
《环球之魂》全球巡演活动照片
之前我还去了日本、欧洲,很冷静地在观察外面的世界。年在德国柏林,我们五个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合起来做了一个实验戏剧,叫《环球灵魂》,四年时间里参加了欧洲几乎所有的戏剧节、艺术节。当时很多人要我留下,要跟我学习梨园戏,我没有留下,我就觉得我不能在外面继续呆下去了,我没有底,脚底下没有土壤。那时候我才多大?四十左右,我就不留。现在证明,我不留是对的,我如果留下了,没有我现在在舞台上的那种从容。
唱梨园戏,我必须要在中国,要在泉州。这个剧种就是泉州这方土养育的。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
你有机会一定要来泉州,生活两三天,吃那里的小吃,看梨园戏,然后跟那里的人相处,千万不要去那些很热闹的地方,就去很窄的巷子里走一下,你全部都明白我说的这些。那里的文化让你特别安静,而且历史非常长,一个小城市里面有四个近千年的剧种。南音、木偶、梨园戏……离我们一个半小时路程的地方,还有一个一千两百年的莆仙戏。
你到我们的剧场去,会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和泉州本地人一起看戏。梨园戏还有一个大的贡献是保留下了最古老的泉州方言。舞台是三面的,和观众的互动非常强,大家一起哄堂大笑或者沉默不语,那种接地气的感觉,宝贵极了。你会看到四零后的演员和九零后的演员同台,这是传承很好的一个表现。
曾静萍早期与97级青年演员在台湾演出
曾静萍与07届女学员一起向老艺人蔡清平学吕蒙正折子戏“煮糜”
除了梨园戏,你还可以去看关帝庙的香火,永远不断的。一定不要走大商场,你要去走小巷里头那些很破旧的那些小房子。
我小时候生出来住的地方就在我现在团里的新门街那个地方。斜对面以前专门有一个卖豆腐的店铺,豆浆特别好,我现在有时候还过去买豆浆。
我们的剧院就叫新门街梨园古典剧院,砌着「出砖入石」的墙壁,这就是文化。你有任何想要知道的事情,看戏的时候那些戏迷会告诉你。
我常常觉得,一个剧种可以服务好一种语系的人,为他们服务,远比要把剧种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更重要。
梨园戏欧洲巡演:在法国太阳剧社
曾静萍在中法交流工作坊
曾静萍与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
传播当然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你的文化,但是你要知道,你家乡的这群人太需要你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文化,你永远离不开他。我离不开泉州,泉州的水养育了梨园戏。你亲身到泉州去一次,感受到的东西远远会超过我接受你的这一次采访。
曾静萍带领剧团在欧洲巡演
梨园戏讲堂演出资讯:
主办:深圳市嬉习喜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北京大学会议中心演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时间:年11月14日(周二)晚7:00地点:讲堂观众厅
票价:20、40、60元(凭北京大学校园卡购买)、、元、VIP(本场演出1.2米以下儿童请在家长陪同下凭票入场,对号入座)
主办:深圳市嬉习喜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北京大学会议中心演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时间:年11月15日(周三)晚7:00地点:讲堂观众厅
票价:20、40、60元(凭北京大学校园卡购买)、、元、VIP(本场演出1.2米以下儿童请在家长陪同下凭票入场,对号入座)
购票地址请戳阅读原文
特别鸣谢: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供图
白癜风得治疗最好的白癜风专家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