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小范围习俗初五吃大顿
正月初五这天,惠东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后龙、南埔等地,以及介于惠东、惠北之间的辋川村,还有一个只有其北邻莆田地区才有的特殊节日,其称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顿”,或曰“做大岁”,或曰:“无头节”。
其由来各有个大同小异的民间传说,都称是明宗靖某年春节前,因倭寇偷袭,人们纷纷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乡,于是就于正月初五这天补做“年兜”节(除夕),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和抗倭捐躯的将士。
为了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百姓们就在红色的春联上多贴了一道白纸条。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至今,有的染坊还特地制作了一种“白眉红纸”来写春联,省去了再贴白纸的麻烦。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春联上贴白纸的风俗来源于清朝初年的时候,当地群众以此来表达对清朝政府强行要求民众剃发的无声抗议。
清嘉庆《惠安县志.祥异》对明代嘉靖年间倭冠为患殃及惠安沿海地区的史实,有明确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年),郡始有倭寇。三十五年,指挥童乾震御倭战几。三十六年,倭寇邑海滨诸乡。三十七年四月,倭薄(县)城,时城新筑,令林咸偕绅李恺、康惟心、张宇御之。……三十九年四月,倭攻崇武城,千户郭怀仁、朱紫贵失守。遂陷城,据四十余日,燔军民居,大掠而去(同书卷7《城池》则称‘焚毁杀掠殆尽’)”。可与民间传说相互印证。尽管有历史学家指出,明代倭寇队伍中也混杂有中国人,但民间的传统看法,普遍都是把这些倭寇视为来自海外的强盗。如果我们能对“吃大顿”、“做大岁”、“无头节”的节俗文化内涵加以认真的研究,在今天仍不失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而穿插在庆贺性节日中的这种习俗,虽然与整体的欢乐气氛形成极大的反差,但乐中思悲,却可以增强我们在和平时期的忧患意识。所有这些,也许就是上述习俗能沿承至今的一种合理解释吧。
爱泉州爱闽南泉州本土必看号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白癜风治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zhouzx.com/qzsly/154.html